善鈔書者可以成創作。荀悅《漢紀》而後,又見之於宋袁樞之《通鑒紀事本末》。編年體以年為經,以事為緯,使讀者能了然於史跡之時際的關係,此其所長也。然史跡固有連續性,一事或亙數年或亙百數十年,編年體之紀述,無論若何巧妙,其本質總不能離帳簿式。讀本年所紀之事,其原因在若幹年前者或已忘其來曆,其結果在若幹年後者苦不能得其究竟。非直翻檢為勞,抑亦寡味矣。樞鈔《通鑒》,以事為起訖,千六百餘年之書約之為二百三十有九事。其始亦不過感翻檢之苦痛,為自己研究此書謀一方便耳。及其既成,則於斯界別辟一蹊徑焉。楊萬裏敘之曰:“搴事之成,以後於其萌。提事之微,以先於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約。”蓋紀傳體以人為主,編年體以年為主,而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夫欲求史跡之原因結果以為鑒往知來之用,非以事為主不可。故紀事本末體,於吾儕之理想的新史最為相近,抑亦舊史界進化之極軌也。章學誠曰:“《本末》之為體,因事命篇,不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體天下經綸,不能網羅隱括,無遺無濫。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決斷去取,體圓用神。……在袁氏初無其意,且其學亦未足語此。……但即其成法,沉思冥索,加以神明變化,則古史之原,隱然可見。”《文史通義·書教篇》其論當矣。樞所述僅局於政治,其於社會他部分之事項多付闕如。其分目又仍涉瑣碎,未極貫通之能事。然彼本以鈔《通鑒》為職誌,所述不容出《通鑒》外,則著書體例宜然。即提要鉤元之功,亦愈後起而愈易致力,未可以吾儕今日之眼光苛責古人也。樞書出後,明清兩代踵作頗多。然謹嚴精粹,亦未有能及樞者。
紀傳體中有書誌一門,蓋導源於《尚書》,而旨趣在專紀文物製度,此又與吾儕所要求之新史較為接近者也。然茲事所貴在會通古今,觀其沿革。各史既斷代為書,乃發生兩種困難:苟不追敘前代,則源委不明;追敘太多,則繁複取厭。況各史非皆有誌,有誌之史,其篇目亦互相出入。遇所闕遺,見斯滯矣。於是乎有統括史誌之必要。其卓然成—創作以應此要求者,則唐杜佑之《通典》也。其書“采五經群史,上自黃帝,至於有唐天寶之末。每事以類相從舉其始終,曆代沿革廢置及當時群士論議得失靡不條載,附之於事。如人支脈,散綴於體”李翰序文。此實史誌著作之一進化也。其後元馬端臨仿之作《文獻通考》,雖篇目較繁備,征引較雜博,然無別識,無通裁章學誠《文史通義》評彼書語,僅便翻檢而已。
有《通鑒》而政事通,有《通典》而政製通,正史斷代之不便矯正過半矣,然猶未盡也。梁武帝敕吳均等作《通史》,上自漢之太初,下終齊室。意欲破除朝代界限,直接遷書,闕意甚盛。但其書久佚,無從批評。劉知幾譏其蕪累,謂“使學者寧習本書,怠窺新錄”《史通·六家篇》,想或然也。宋鄭樵生左、馬千歲之後,奮高掌,邁遠蹠,以作《通誌》,可謂豪傑之士也。其《自序》抨擊班固以下斷代之弊,語語皆中窾要。清章學誠益助樵張目。嚐曰:“《通史》之修,其便有六:一曰免重複,二曰均類例,三曰便銓配,四曰平是非,五曰去牴牾,六曰詳鄰事。其長有二:一曰具剪裁,二曰立家法。”又曰:“鄭氏《通誌》,卓識名理,獨見別裁。古人不能任其先聲,後代不能出其規範。雖事實無殊舊錄,而諸子之意,寓於史裁。”《文史通義·釋通篇》其所以推獎者至矣。吾儕固深讚鄭、章之論,認《通史》之修為不可以已。其於樵之別裁精鑒,亦所心折。雖然,吾儕讀《通誌》一書,除《二十略》外,竟不能發見其有何等價值。意者仍所謂“寧習本書,怠窺新錄”者耶?樵雖抱宏願,然終是向司馬遷圈中討生活。鬆柏之下,其草不植,樵之失敗,宜也。然僅《二十略》,固自足以不朽。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竟天之一彗星焉。
以上所述為舊目錄家所指紀傳、編年、紀事本末、政書之四體,皆於創作之人加以評騭,而踵效者略焉。二千年來斯學進化軌跡,略可見矣。自餘史部之書,《隋書·經籍誌》分為雜史,霸史,起居注,故事職官,雜傳,儀注,刑法,目錄,譜牒,地理,凡十一門。《史通·雜述篇》臚舉偏記,小錄,逸事,瑣言,郡書,家史,別傳,雜記,地理書,都邑簿,凡十種。此後累代著錄,門類皆小異而大同。以吾觀之,可中分為二大類:一曰供後人著史之原料者,二曰製成局部的史籍者。第一類,並未嚐經錘煉組織,不過為照例的或一時的之記錄,備後世作者之搜采。其在官書,則如起居注,實錄,諭旨,方略之類;如儀注,通禮,律例,會典之類。其在私著,則或專紀一地方,如趙岐《三輔決錄》,潘嶽《關中記》等;或在一地方中複專紀一事類,如陸機《建康宮殿記》,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楊孚《交州異物誌》等;或專紀一時代,如陸賈《楚漢春秋》,王度《二石偽治時事》等;或在一時代中專紀一事,如《晉修複山陵故事》《晉八王故事》等;有專紀一類人物者,如劉向《列女傳》,皇甫謐《高士傳》等;有紀人物複限於一地方或一年代者,如陳壽《益部耆舊傳》,謝承《會稽先賢傳》;袁敬仲《正始名士傳》等;有專為一家或一人作傳者,如江統之《江氏家傳》,範汪之《範氏家傳》,慧立之《慈恩法師傳》等;或記載遊曆見聞,如郭象《述征記》,法顯《佛國記》等;或采錄異聞,作半小說體,如《山海經》《穆天子傳》《飛燕外傳》等;或拾遺識小,聊供談噱,如劉義慶《世說》,裴榮期《語林》等。凡此皆未嚐以述作自居,惟取供述作者之資料而已以上所舉例,皆取諸隋、唐兩誌,其書今存者希。
其第二類,則搜集許多資料,經一番組織之後,確成一著述之體裁。但所敘者專屬於某種事狀,其性質為局部的,而與正史編年等含有普遍性質者殊科焉。此類之書,發達最早者為地方史,常璩之《華陽國誌》其標本也,其流衍為各省、府、州、縣之方誌。次則法製史,如《曆代職官表》《曆代鹽法誌》等類。次則宗教或學術史,如《佛祖曆代通載》《明儒學案》等類。其餘專明一義,如律曆,金石,目錄……等等,所在多有,然裒然可觀者實稀。蓋我國此類著述,發達尚幼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