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2 / 3)

(乙)實跡之部分的存留者。前項所論,為實跡之全部,蓋並其能活動之人與所活動之相皆具焉。本條所謂實跡者,其人與相皆不可得見矣;所留者,僅活動製成品之一種委蛻而已。求諸西洋:例如埃及之金字塔及塔中所藏物,得此而五六千年前之情狀,略可見焉;如意大利之三四名都,文藝複興時代遺物,觸目皆是。此普遍實跡之傳留者也。例如入埃汾河之索士比亞遺宅,則此詩聖之環境及其性行,宛然在望。登費城之議事堂,則美十三州製憲情狀湊會心目,此局部實跡之傳留者也。凡此者苟有一焉,皆為史家鴻寶。我國人保存古物之念甚薄,故此類實跡能全者日稀,然亦非絕無。試略舉其例:如萬裏長城,一部分為秦時遺物,眾所共見也。如始皇所開馳道,參合諸書,尚能察其路線,而二千年來官驛之一部分,多因其舊。如漢通西域之南北兩道,雖中間一段淪於沙漠,而其沿襲至今者十尚六七。凡此之類,殆皆非人力所能湮廢,而史家永世之寶也。又如今之北京城,其大部分為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西一四○五至一四二○間所造,諸城堞宮殿乃至天壇、社稷壇等皆其遺構;十五世紀之都會,其規模如此其宏壯而又大段完整以傳至今者,全世界實無此比。此外各地方之城市,年代更古者尚多焉。

又如北京彰儀門外之天寧寺塔,實隋開皇時物,觀此可以知六世紀末吾國之建築術為何如。如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之佛像,為北魏太安迄太和間所造西四五五至四九九,種類繁多,雕鐫精絕。觀此可以知五世紀時中國雕刻美術之成績,及其與印度、希臘藝術之關係。以之與龍門諸造象對照,當時佛教信仰之狀況,亦略可概見。如北京舊欽天監之元代觀象儀器及地圖等,觀之可以見十六世紀中國科學之一斑也。昔司馬遷作《孔子世家》,自言,“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低徊留之不能去焉。”作史者能多求根據於此等目睹之事物,史之最上乘也。其實此等史料,俯拾即是。吾不必侈語遠者大者,請舉吾鄉一小事為例:吾鄉一古屋,明中葉吾祖初遷時所建,累蠔殼為牆,牆厚二尺餘,結構致密,乃勝磚甓,至今族之宗嫡居焉,即此亦可見十五六世紀時南部瀕海鄉村之建築與其聚族襲產之規則。此寧非一絕好史料耶?夫國中實跡存留若此類者何限。惜舊史家除朝廷典章製度及聖賢豪傑言論行事外不認為史,則此等史料,棄置不顧,宜也。今之治史者,能一改其眼光,知此類遺跡之可貴,而分類調查搜積之,然後用比較統計的方法編成抽象的史料,則史之麵目一新矣。

(丙)已湮之史跡其全部意外發現者。此為可遇而不可求之事,苟獲其一,則裨益於史乃無量。其最顯著之例,如六十年前意大利拿波裏附近所發見之邦渒古城,蓋羅馬共和時代為火山流焰所蓋者,距今垂二千年矣。自此城發現後,意人發掘熱驟盛,羅馬城中續得之遺跡相繼不絕,而羅馬古史乃起一革命,舊史謬誤,匡正什九。此種意外史料,他國罕聞。惟我國當民國八年,曾在直隸巨鹿縣發見一古城,實宋大觀二年西一一零八被黃河淹沒者,距今垂九百年矣。惜乎國無政而民無學,一任遺跡散佚破壞以盡,所留以資益吾儕者甚希。苟其能全部保存而加以科學的整理,則吾儕最少可以對於宋代生活狀況得一明確印象,寧非快事?然吾因此忽涉遐想,以為數千年來河患如彼其劇,沿舊河道兩岸城邑如钜鹿之罹厄者或不止一處,不止一次,頗冀他日再有發現焉。若果爾者,望國人稍加注意,毋任其如今度之狼籍也。

(丁)原物之寶存或再現者。古器物為史料之一部分,盡人所能知也。器物之性質,有能再現者,有不能再現者。其不能再現者,例如繪畫、繡織及一般衣服、器具等,非繼續珍重收藏,不能保存。在古代未有公眾博物院時,大抵宮廷享祚久長貴族閥閱不替之國,恒能護傳此等故物之一部分。若如中國之慣經革命且絕無故家遺族者,雖有存焉寡矣。今存畫最古者極於唐,然已無一幀焉能確辨其真贗。壁畫如岱廟所塗,號稱唐製,實難征信;惟最近發見之高昌一壁,稱絕調矣。紙絹之畫及刻絲畫,上溯七八百年前之宋代而止。至衣服及其他尋常用具,則清乾嘉遺物,已極希見,更無論遠昔也。故此類史料,在我國可謂極貧乏焉。其能再現者,則如金石陶甋之屬,可以經數千年瘞土中,複出而供吾儕之研索。試舉其類:(一)曰殷周間禮器。漢許慎《說文序》,言“郡國往往於山川間得鼎彝”,是當時學者中,已有重視之者。而搜集研究,曾無聞焉。至宋代始啟端緒,尋亦中絕。至清中葉以後而極盛。據諸家所記,有文字款識之器,宋代著錄者六百四十三,清代著錄者二千六百三十五,而內府所藏尚不與焉。此類之器,除所鐫文字足補史闕者甚多,當於次條別論外,吾儕觀其數量之多,可以想見當時社會崇尚此物之程度;觀其種類之異,可以想見當時他種器物之配置;觀其質相之純固,可以想見當時鑄冶術之精良;觀其花紋之複雜優美,圖案之新奇淵雅,可以想見當時審美觀念之發達。凡此皆大有造於史學者也。(二)曰兵器。最古者如殷周之雕戈矢鏃等,最近者如漢晉間弩機等。(三)曰度量衡器。如秦權,秦量,漢建初尺,新莽始建國尺,晉前尺,漢量,漢鍾,漢鈁,漢斛等,製度之沿革可考焉。(四)曰符璽:上自秦虎符,下迄唐宋魚符,又秦漢間璽印,封泥之屬,出土者千數,於研究當時兵製官製,多所補助。(五)曰鏡屬。自秦漢至元明,比其年代,觀其款識,可以尋美術思想發展之跡。(六)曰貨幣。上溯周末列國,下迄晚清,條貫而絜校之,蓋與各時代之經濟狀況息息相關也。此六者皆銅器之屬,此外銅製雜器存者尚多,不備舉。銅在諸金屬中,比較的能耐久,而冶鑄之起原亦較古,故此類史料之供給,稱豐富焉。然金屬器一毀即亡,故失亦甚易。觀宋器今存者百不一二,可推知也。清潘祖蔭謂古代金屬器,在秦、後漢、隋、後周、宋、金曾經六厄,而隨時沉薶毀棄、盜鑄改為者尚不與焉。晚近交通大開,國內既無專院以事搜藏,而胡賈恒以大力負之以走,凡百古物,皆次第大去其國。昔之豐富者,今轉涸竭,又不獨銅器為然矣。(七)曰玉石。古玉鐫文字者少,故難考其年代,然漢以前物傳至今者確不乏,以難毀故也。吾儕研究古玉,亦可以起種種聯想,例如觀其雕紋之美,可知其攻玉之必有利器;觀其流行之盛,可推見古代與產玉區域交通之密,此皆足資史料者也。至石刻研究,則久已成專門之學。自岐陽石鼓,李斯刻石,以迄近代,聚其拓片,可汗百牛。其文字內容之足裨史料者幾何,下條論之,茲不先贅。至如觀所刻儒、佛兩教所刻之石經,可以想見古人氣力之雄偉,且可比較兩教在社會上所憑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