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1 / 3)

第二鑒別史料之法

史料以求真為尚,真之反麵有二:一曰誤,二曰偽。正誤辨偽,是謂鑒別。

有明明非史實而舉世誤認為史實者:任執一人而問之曰:今之萬裏長城為何時物,其人必不假思索,立答曰:秦始皇時。殊不知此答案最少有一大部誤謬或竟全部誤謬也。秦始皇以前,有燕之長城、趙之長城、齊之長城;秦始皇以後,有北魏之長城、北齊之長城、明之長城,具見各史。其他各時代小小增築尚多。試一一按其道裏細校之,將見秦時城線,所占乃僅一小部分,安能舉全城以傅諸秦?況此小部分是否即秦故墟,尚屬問題,欲解此問題,其關鍵在考證秦時築城是否用磚抑用版築,吾於此事雖未得確證,然終疑用版築為近。若果爾者,則現存之城,或竟無一尺一寸為秦時遺跡,亦未可知耳。常人每語及道教教祖,輒言是老子。試讀《老子》五千言之著書,與後世道教種種矯誣之說,風馬牛豈能相及?漢初君臣若竇後、文帝、曹參輩,著述家若劉安、司馬談輩皆治老子之道家言,又與後世道教豈有絲毫相似?道教起源,明見各史,如《後漢書·襄楷傳》所載楷事及宮崇、於吉等事,《三國誌·張魯傳》所載魯祖陵、父衡及駱曜、張角、張修等事,其妖妄煽播之跡曆曆可見,此又與周時作守藏史之老子豈有絲毫關係?似此等事,本有較詳備之史料可作反證,然而流俗每易致誤者,此實根於心理上一種幻覺,每語及長城輒聯想始皇,每語及道教輒聯想老子。此非史料之誤,乃吾儕自身之誤,而以所誤誣史料耳。吾儕若思養成鑒別能力,必須將此種心理結習痛加滌除,然後能向常人不懷疑之點而試懷疑;能對於素來不成問題之事項而引起問題。夫學問之道,必有懷疑然後有新問題發生,有新問題發生然後有研究,有研究然後有新發明。百學皆然,而治史特其一例耳。

頃所舉例,吾命之曰局部的幻覺,此外尤有一般的幻覺焉——凡史跡之傳於今者,大率皆經過若幹年、若幹人之口碑或筆述而識其概者也。各時代人心理不同,觀察點亦隨之而異,各種史跡每一度從某新時代之人之腦中濾過,則不知不覺間輒微變其質。如一長河之水,自發源以至入海,中間所經之地、所受之水,含有種種雜異之礦質,則河水色味,隨之而變。故心理上的史跡,脫化原始史跡而喪失其本形者,往往而有。例如《左傳》中有名之五大戰——泓、城濮、鞌、邲、鄢陵,吾腦際至今猶有極深刻之印象,覺此五役者為我國史中規模宏大之戰事。其實細按史文,五役者皆一日而畢耳,其戰線殆無過百裏外者,語其實質,僅得比今閩粵人兩村之械鬥。

而吾儕動輒以之與後世國際大戰爭等量齊觀者,一方麵固由《左傳》文章優美,其鋪張分析的敘述,能將讀者意識放大。一方麵則由吾輩生當二千年後,習見近世所謂國家者所謂戰爭者如彼如彼,動輒以今律古,而不知所擬者全非其倫也。夫在貨幣交易或信用交易時代而語實物交易時代之史跡,在土地私有時代而語土地公有時代之史跡,在郡縣官治或都市自治時代而語封建時代或部落時代之史跡,在平民自由時代而語貴族時代或教權時代之史跡,皆最容易起此類幻覺。幻覺一起,則真相可以全蔽,此治學者所最宜戒懼也。

鑒別史料之誤者或偽者,其最直捷之法,則為舉出一極有力之反證。例如,向來言中國佛教起源者,皆雲漢明帝永平七年遣使臣經西域三十六國入印度求得佛經佛像。但吾儕據《後漢書·西域傳》及他書,確知西域諸國自王莽時已與中國絕,凡絕六十五年,至明帝永平十六年始複通;永平七年正西域與匈奴連結入寇之時,安能派使通過其國?又如言上海曆史者,每托始於戰國時楚之春申君黃歇,故共稱其地曰申江、曰黃浦、曰歇浦。但近代學者從各方麵研究之結果,確知上海一區,在唐以前尚未成陸地,安得有二千餘年春申君之古跡?似此類者,其反證力甚強,但得一而已足。苟非得更強之反證的反證,則其誤偽終不能回護。此如人或誣陳平盜嫂,平曰“我乃無兄”,倘不能別求得陳平有兄之確據,則盜嫂問題已無複討論之餘地也。

然曆史上事實,非皆能如此其簡單而易決,往往有明知其事極不可信,而苦無明確之反證以折之者。吾儕對於此類史料,第一步,隻宜消極的發表懷疑態度,以免為真相之蔽;第二步,遇有旁生的觸發,則不妨換一方向從事研究,立假說以待後來之再審定。例如,舊史言伏羲、女媧皆人首蛇身,神農牛首人身,言蚩尤銅頭鐵額。吾輩今日終無從得直捷反證,確證諸人之身首頭額與吾輩同也,但以情理度之,敢斷言世界決無此類生物而已。又如殷之初祖契,周之初祖後稷,舊史皆謂為帝嚳之子,帝堯之異母弟,同為帝舜之臣。

吾輩今日無從得一反證以明其決不然也,雖然,據舊史所說,堯在位七十年乃舉舜為相,舜相堯又二十八年,堯即位必當在嚳崩後,假令契、稷皆嚳遺腹子,至舜即位時亦當皆百歲,安能複任事?且堯有此聖弟而不知,又何以為堯?且據《詩經》所載,殷人之頌契也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周人之頌稷也曰:“厥初生民,時維薑嫄;”彼二詩者皆所以鋪張祖德,倘稷、契而係出帝嚳,豈有不引以為重之理?是故吾儕雖無積極的反證以明稷、契為別一人之子,然最少亦可以消極的認其非嚳子、堯弟也,又如舊史稱周武王崩後,繼立者為成王,成王尚少,周公攝政。吾輩今日亦無直接之反證以明其不然也。但舊史稱武王九十三而終,藉令武王七十而生成王,則成王即位時已二十三,不可謂幼。七八十得子,生理上雖非必不可能,然實為稀有。況吾儕據《左傳》,確知成王尚有邘、晉、應、韓之四弟,成王居長嫡,下有諸弟,嗣九十三歲老父之位而猶在衝齡,豈合情理?且猶有極不可解者,《書經·康誥》一篇,為康叔封衛時之策命,其發端雲:“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所謂“王”者誰耶?謂武王耶?衛之建國,確非在武王時;謂成王耶?康叔為成王叔父,何得稱為弟而呼以“小子”?然則繼武王而踐祚者,是否為成王?周公是否攝政,抑更有進於攝政?吾儕不能不大疑。

懷疑之結果,而新理解出焉。前段所舉第一例——人首蛇身等等,吾儕既推定其必無是理。然則何故有此等傳說耶?吾儕可以立一假說,謂伏羲、神農等皆神話的人物,非曆史的人物。凡野蠻時代之人,對於幻境與實境之辨,常不明了,故無論何族最初之古史,其人物皆含有半神半人的性質。然則吾儕可以假定羲農諸帝,實古代吾族所祀之神;人首蛇身等,即其幻想中之神像,而緣幻實不分之故,口碑相傳,確以為曾有如此形像之人。指為真,固非真,指為偽,亦確非有人故為作偽也。如所舉第二例——稷、契既決非嚳子,又不能知其為何人之子?漢儒且有“聖人無父,感天而生”之說。然則稷、契果無父耶?吾儕可以立一假說,謂稷、契亦有父亦無父,彼輩皆母係時代人物非父係時代人物。吾儕聞近代歐美社會學家言,已知社會進化階級或先有母係,然後有父係;知古代往往一部落之男子為他部落女子所公有,一部落之女子為他部落男子所公有,在彼時代,其人固宜“知有母不知有父”,非不欲知,無從知也。契隻知其為簡狄之子耳,稷隻知其為薑嫄之子耳,父為誰氏,則無稽焉,於是乎有“吞鳥卵而生”“履大人跡而生”之種種神話。降及後世父係時代,其子孫以無父為可恥,求其父而不得,則借一古帝以自重,此嚳子之說所由起也。亦有既求父不得,即不複求,轉而托“感天”以自重,殊不知古代之無父感天者不必聖人,蓋盡人莫不然也。如所舉第三例——成王若繼武王而立,其年決非幼,無須攝政;衛康叔受封時,其王又確非康叔之侄而為康叔之兄。吾儕於是可以立一假說,謂繼武王而立者乃周公而非成王;其時所行者乃兄終弟及製,非傳子立嫡製。吾儕已知殷代諸王,兄弟相及者過半,周初沿襲殷製,亦情理之常。況以《史記·魯世家》校之,其兄終弟及者亦正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