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果必有報。義和團所得業報如下:一,八國聯軍入京,兩宮蒙塵。二,東南各督撫聯約自保,宣告中立。三,俄軍特別行動,占領東三省。四,締結辛醜條約,賠款四百五十兆,且承認種種苛酷條件。五,德宗不廢,但政權仍在孝欽。六,孝欽迎合潮流,舉行當時所謂“新政”,如練兵、興學等事。此義和團直接業報之要點也。由直接業報複產出間接業報,以次演成今日之局。
就理論上言之,義和團所產業報有三種可能性。其一,各國瓜分中國或共同管理。其二,漢人自起革命,建設新政府。其三,清廷大覺悟,厲行改革。然事實上皆以種種條件之限製,不能辦到。其第一種,以當時中國人抵抗力之缺乏,故有可能性,然各國力量不及且意見不一致,故不可能。其第二種,以人民厭惡滿洲既久,且列國渴望得一新政府與之交涉,故有可能性,然民間革命黨無組織,無勢力,其有力之封疆大吏,又絕無此種心理,故不可能。其第三種,因前兩種既不能辦到,而經此創巨痛深之後,副人民望治之心,其勢甚順,故有可能性,然孝欽及清廷諸臣皆非其人,故不可能。治史者試先立一可能性之極限,而觀其所以不能之由,則於推論之術,思過半矣。
因緣生果,果複為因,此事理當然之程序也。義和團直接業報,更間接產種種之果。就對外關係論,第一,八國聯軍雖撤退,而東三省之俄軍遷延不撤,卒因此引起日俄戰爭,致朝鮮完全滅亡,而日本在南滿取得今日之特殊地位。第二,當匪勢正熾時,日本藉端與英國深相結納,首由英提議勸日本就近出重兵,是為英日接近之第一步。其後我國為應付俄軍起見,議結所謂中俄密約者,雖卒未成立,然反因此促英日同盟之出現。而此英日同盟遂被利用於此次歐洲大戰,使日本國際地位昂進,而目前關係國命之山東問題即從此起。第三,重要之中央財源,如海關稅等悉供償債之用。因此各外國銀行攫得我國庫權之一部分,遂啟後此銀行團操縱全國金融之端緒。此其犖犖大者也。就內政關係論,第一,排外之反動一變為媚外,將國民自尊自重之元氣斫喪殆盡,此為心理上所得最大的惡影響。第二,經此次劇烈的激刺,社會優秀分子漸從守舊頑夢中得解放,以次努力,求取得“世界人”“現代人”的資格,此為心理上所得最大的良影響。此兩種影響乃從國民性根柢上加以搖動,此兩歧路之發展的可能性皆極大,在今日殊未能測其變化之所屆。第三,東南互保,為地方對中央獨立開一先例。此後封疆權力愈重,尾大不掉,故辛亥革命起於地方而中央瓦解,此趨勢直至今日而愈演愈劇。第四,袁世凱即以東南互保中之一要人漸取得封疆領袖的資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蓄養其勢力,取清室而代之。第五,回鑾後以媚外故,而行敷衍門麵的新政。一方麵自暴白其前此之愚迷及罪惡,增人輕蔑;一方麵表示其無誠意的態度,令人絕望。第六,此種敷衍的新政,在清廷固無誠意,然國人觀聽已為之一變,就中留學生數目激增,尤為國民覺醒最有力之一媒介,海外學校遂變為革命之策源地。第七,新政之最積極進行者為練兵,而所謂新軍者遂為革命派所利用,為袁世凱所利用,卒以覆清祚。第八,以大賠款及舉辦新政之故,財政日益竭蹶,專謀藉外債以為挹注。其後卒以鐵路大借款為革命之直接導火線。上所舉第三項至第八項,皆為義和團業報所演,同時即為辛亥革命之親緣或間緣。於是而一“史跡集團”遂告終焉。
吾不憚繁重,詳舉此例,將借一最近之史跡其資料比較的豐富且確實者,示吾儕運用思想,推求因果,所當遵之塗徑為何如。此區區一史跡,其活動時間不過半年,其活動地域不過數百裏。而欲說明其因緣果報之關係,其廣遠複雜乃至如是。學者舉一反三,則於鑒往知來之術,雖不中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