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概念史方式進行。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作為一種研究方式,是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它通過一個詞的來龍去脈,運用大量語言學史料、哲學史料、辭書史料、社會史料,共同描述該詞如何在曆史中形成,如何從多種觀念中提煉升華成為社會普適的概念,以及如何在辭書上麵以公允概念表述,綜合成為一個文化史的專題。恰如陳寅恪先生所說的“凡解釋一個字就是做一部文化史”。筆者將之引申為“凡解釋一個詞就是做一部文化史”而已。
在中文研究中,這還是很新鮮的一種方式。特別是中文在古代是以“字”為基礎,並且對於“字義”缺乏深刻準確的研究,大家已經習慣一字多義和“不求甚解”,而各自運用來闡述自己的觀念,幾千年的堆積豐富如山,但長期缺乏清理。近代中國遭遇世界大文化風暴的席卷,極需要概念來明確語言和社會出現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於是形成全新的思想變革、語言變革、社會變革以及工具書的變革。這就為中文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領域及研究的可能。
本文正是通過“宣傳”一詞的概念史研究,力圖闡明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軌跡、一種經驗,以及一種新的研究思想。
有趣的是,由於各個詞的來龍去脈各有不同,它涉及古代人使用的狀況,涉及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狀況,包括中日之間文化交流狀況,更涉及近代中國變革的種種因素,中國思想家們的因素,中文辭書的因素,等等。因此難以用籠統的其他研究方式去取代。概念史研究方式的優勢是很明顯的,也應該是目前研究中文所迫切有用的方式。
困難的是,“宣傳”一詞,在古今中外都被十分普遍利用。廣義地說,由於每一個人的思想企圖,通過語言文字和行為表現出來時,就可以說有宣傳的味道。因為你隻有宣傳,才可能讓別人了解或不了解,更不用說大規模的集團宣傳了。但中國人的感覺,隻要你是宣傳,就有虛偽作假的嫌疑,很難分清楚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因此,曆史上積澱的宣傳觀念、宣傳類型、宣傳方法、宣傳技巧等,簡直多得不可勝數。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宣傳劃分為“好”的宣傳和“壞”的宣傳,不能用簡單的禁錮來對付宣傳。所以這些曆史上的經驗,既是太多,卻又是歸納太少。即使縮小到僅是在近代中國社會,中國語言中的表現也曾經是數不勝數。從古代君王都知道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一直到近代種種。故而本文僅能選取一部分史實來作介紹。但是更奇怪的是,在20世紀百年中,並沒有出版過一部《中國宣傳史》。缺乏研究,就讓筆者的本文有如瞎子摸象一般,隻能算是一種嚐試吧。
(一)“宣傳”觀念之由來
“宣傳”作為一個詞在近代中國是被比較廣泛地運用。究其起源則很是古老,在古漢語中早就出現。在甲骨文中,“宣”字與“傳”字都出現。“宣”字本意可以大致解釋為如雲氣在天下舒卷自如的樣子,後引申到透光通氣的屋子,《說文》說是“天子宣室也”。“傳”字則有運轉不息的意思。這兩個字到現代,據羅竹風主編的《漢語大詞典》中排列,“宣”字已經有18種用法;而“傳”字則有兩音25種用法,合成3種語義:“宣布傳達;向人講解說明;傳播。”實在是太複雜了。
把這兩個字合成一個詞也很早,從三國到唐朝時期,“宣傳”作為一個詞被廣泛使用,筆者藉北京掃葉公司數字庫檢索,文獻中竟然出現38處例句,列如下:
起宣傳輔言;宣傳章句;不足宣傳;統內宣傳;宣傳密事;
宣傳明詔;勸是宣傳;宣傳之盛;宣傳左右;口藏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