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戒藏;宣傳而誰則懦夫;每降宣傳;托宣傳於法令;
宣傳聖旨;宣傳四維;上命宣傳;宣傳告畢;宣傳密令;
宣傳駱驛;望宣傳所司;宣傳聖恩;宣傳無草動;宣傳海藏;
況說戒宣傳;眾共宣傳;宣傳聖教;宣傳不盡;宣傳明教;
宣傳軍事;事在義宣傳;唯留數人宣傳;宣傳往來;宣傳謀計;
宣傳密謀;宣傳號令;凡所宣傳;別掌宣傳。見北京掃葉科技公司文獻庫。文中省去每一個例句的原作者、原文獻出處。因為如果全部排列,將會太長。隻好割愛。
其中語義不盡相同,但已經明顯作為一個詞在使用。還有與“宣傳”語義相近的詞,如“鼓吹”、“宣揚”、“宣暢”等。隻是,曆史上這些詞雖然被廣泛運用,卻沒有人給這些近義詞各自一個定義,隻是各人用各人的,大家模糊習慣俗稱之。
“禁錮”應該是“宣傳”的反義詞,早在《漢書》中已經被使用。
至於“宣傳”行為,在中國曆史上也是早已有大量文字記載。《書經·夏書》中寫道:“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這就是說,遒人按照規定,拿著木鐸到各地去收集民間言論,回來報告給領導者。(並不負責向群眾的傳達。)又如漢楚之爭,前麵項羽連戰連勝,後來一夜之間,四麵楚歌中的思鄉情調,吹散8000子弟兵,項羽隻有自刎了。接著劉邦還用“約法三章”安定人心,鞏固政權。還有三國時期陳琳討曹操檄文,唐代駱賓王討武氏檄文,等等,這都是“宣傳”的典型案例。像諸葛孔明先生恰是宣傳大家,他能夠在戰場上一番話罵死王朗;又唱“空城計”嚇退敵兵,等等。以致到20世紀的中國改革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總結說道:
世界上的文明進步,多半是由於宣傳。譬如中國的文化,自何而來呢?完全是由於宣傳。……孔子,他周遊列國,……是注重宣傳堯舜禹文武周公之道,……所以傳播到全國。以至於現在,便有文化。今日中國的舊文化,能夠和歐美的新文化並駕齊驅的原因,都是由於孔子在二千多年以前,所做的宣傳工夫。……要政治上切實的道理,實行出來,統共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武力,壓迫群眾,強迫去行。中國古時政治變更,大多數都是用這種方法;一種是靠宣傳,使人心悅誠服,情願奉令去行。這種方法,在中國曆史上不多見,中國實行改革政治的人,最大的毛病,都是自私自利。許多英雄豪傑,都想做皇帝。……革命成功極快的方法,宣傳要用九成,武力隻可用一成。……
且不論世界文明進步與宣傳的關係如何,孫先生的觀念確實是很重視“宣傳”的理論與實踐,以及他對於中國文化特質的深入分析。
“宣傳”的行為,除了文字宣傳,古代還流行口述方法,《詩經》就是古人口頭傳唱的歌謠被孔子整理下來的經典。《史記》、《漢書》中更是利用大量口述史料,一直到《二十四史》中都習慣利用口述史料,形成傳統方法。不過它們都是官方指定的產物。到清代,皇帝更有“聖諭十六條”頒行,其意圖恰如鼓吹改革開放的郭嵩燾所言:
聖諭十六條,無非為廣訓化民之道。自童試以及鄉會,均以恭默為喻。而庸夫俗子,既不能捧讀皇章,複不得恭聆聖訓。於是,上諭頒行各省,以宣講聖諭為要。示諭各地方大小官員及鄉裏紳耆,概行遵講。自順治康熙以迄,於今迭奏迭頒,誠為剴切,而比閭鄉黨,仍然不能遍行者,皆以愚民不知奧理,訓俗型方無善本故也。
顯然清代皇帝明白連口述官方思想也要長期灌輸,那時候沒有錄音機可以錄聖諭來回放,於是發明讓官員擺好複雜儀式照章宣讀。皇帝的想法很高明,可惜他們不明白,他們恰似歪嘴和尚,好好一本經,全因他們的歪念而堵塞了言路,改變了本體內涵。至於非官方的民間口述宣傳,也是多得數不清,曆史上也留下無數的記載。就連17世紀的明朝末年來華西方人士,也熟練地運用口述來宣傳基督教義,獲得很好成績。他們也整理成書,如《口鐸日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