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Propagate與“宣傳”的對應
拉丁文Propagare的古意,有植物栽種及接木的意思。Propaganda的古意,則是指某種力量,能夠獲得強製的不自然的生長與繁殖的意思。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大量文獻同樣說明當時人們在實際運用思想的宣傳與行為的宣傳。雖然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人們就對於宣傳的功效相當重視,而在歐洲首先使用Propaganda這個詞的人,是羅馬天主教教皇尤本八世(Urban Ⅷ)。他在1622年創立一個“信仰宣傳委員會”(Congregatiode Propaganda),內部還分為國內宣傳部和國外宣傳部,專門用來指導傳教士的行動,以及排斥反對天主教的言論。他們明白喚起群眾輿論的威力,凡在宗教運動中任何意見或教條的傳播,都以Propaganda作通用詞,以後被廣泛使用。
教會的意圖擴展到中國,意大利人利類思(LudovicoBuglio,1606~1682)來到中國,他主持翻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在1654年開始出版,中文名《超性學要》。書中他將拉丁文Promulgatio翻譯成中文“傳布”;將Propagatio翻譯成“傳人”。《超性學要》,利類思譯義,清順治十一年初版。這部書翻譯內容艱澀難懂,在中國影響恐怕很小。
到19世紀初的英國人馬禮遜,1822年在澳門編輯出版《英華字典》,其中他有如下對譯及例句:
PROPAGATE生子
(例句):To propagate religion傳教
PROMULGE頒、傳
(例句):Promulge to the world普傳天下
到1866年,在香港的德國人羅存德,編輯出版《英華字典》,其中他正式將“宣傳”與之對應。他的對譯有:
Propagate傳、播、揚、布揚、宣傳
Promulgating宣傳、宣揚、布揚
Promulgation宣傳者
不過,中國人遲遲沒有利用羅存德的對譯。1884年譚達軒編的《華英字典彙集》書中:
Promulgate布揚、傳播
到1908年,顏惠慶主編的《英華大辭典》書中:
Propagation宣布、擴充、推廣、傳教、傳揚、廣布
Propagate相傳、傳布、宣布、傳揚、廣布
就連1915年出版的《辭源》中都沒有“宣傳”條目。
簡單地說就是,“宣傳”雖然早就在漢語中廣泛使用,也很早就與Propagate對應,但是長時間並沒有人給出宣傳的定義是什麼。到19世紀後期,雖然有太平天國的革命行動與宣傳,有康有為等人的“公車上書”的行為與宣傳等,還是缺乏“宣傳”本身的語義定義。隻有到20世紀初期,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才開始以“宣傳”為重要的概念進行認知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