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小結(1 / 1)

中文“宣傳”概念的精髓,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被孔丘先生道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宣傳”一詞在古漢語中被廣泛運用,但沒有出現定義或概念,與其他大量古詞有著類似的處境。隻有到19世紀初期,西方來華人士編纂雙語辭典中,才被與英文Propagate相對應。接著在鴉片戰爭之後,由於中西文明交流的湧動,西方當時的各種宣傳方式、方法,被利用在中國現實社會中,造成中國社會全麵變革,造成中文湧現大量新詞語。中國人把握住宣傳的新武器,運用到中國社會文化生活各個方麵,百餘年來一直不斷地湧動活躍,觸動中國現代化初始進程,在文化層麵表現得尤其豐富多彩,在每一個激烈動蕩時期,都往往是宣傳的威力展現在新聞報紙、詩歌文藝作品、演講、廣播等上麵。

中文“宣傳”概念的形成,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一些學人的努力下,逐步被注意與利用。至今猶在利用。

可以說,宣傳乃是為了禁錮對方的思想與行為,而使己方為所欲為。由於社會上人人都離不開宣傳或被宣傳,以表達自己或團體的利益、思想和行為,因此,如何在宣傳與被宣傳中,每個人都能夠保持人性(而非獸性),獲得思想自由(而非思想禁錮),獲得愛與被愛(而非僅有仇恨),每個人都有權追求真知灼見、獲得良知的權利與責任?這些問題,是曆史必須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