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春秋秦漢多戰亂多少冤魂風雨中(2)(2 / 3)

在商鞅變法以前,秦國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十分激烈。自秦躁公(公元前442—前429年在位)以後,宗室貴族操縱了秦國的政權,少數庶長甚至可以決定國君的廢立,爭奪王位的鬥爭經常發生,造成“數易君,君臣乖亂”的局麵。公元前415年,秦靈公死後,靈公的叔父發動宮廷政變,篡奪了王位,他就是秦簡公(公元前414—前400年在位)。靈公的兒子公子連被迫在魏國流亡了21年。

在秦簡公統治時期,秦國經常受到魏國的進攻。公元前413年(魏文侯三十三年,秦簡公二年),魏軍在鄭(今陝西華縣)大敗秦軍;第二年又包圍了黃河邊的繁龐(今陝西韓城東),趕走了秦國的居民。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三十七年,秦簡公六年),魏文侯派吳起再次伐秦,魏軍在兩年內先後攻占了秦國的臨晉(今陝西大荔)、元裏(今陝西澄城南)、洛陰(今陝西大荔西北)、邰陽(今陝西合陽)等地。這樣,秦國的河西之地全部喪失,被迫退到洛水,並修築了重泉(今陝西蒲城東南)城。魏國卻設立了西河郡,由吳起擔任郡守。

秦國之所以遭此慘敗,丟城失地,是同政治腐敗、國力虛弱分不開的。秦國無法同變法後的魏國相匹敵。麵對著這種“國內多憂,未遑外事”的局麵,秦國統治者迫於形勢,也開始進行社會改革。公元前408年,秦簡公宣布實行“初租禾”,改變剝削方式,根據土地麵積向田主征收租稅。盡管這比魯國實行“初稅畝”晚了將近二百年,但是它標誌著地主階級的土地私有被承認合法。

公元前385年,一個庶長發動宮廷政變,迎立了公子連。公子連從魏國回到秦國,奪取了秦國的統治權,他就是秦獻公(公元前384年—前362年在位)。秦獻公即位以後,為了改變內憂外困的局麵,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在同奴隸主貴族的鬥爭中,迫切需要並尋求一定的政治力量的支持。這時,新興地主階級也日益發展了自己的力量,他們積極推行社會改革。獻公即位的那一年,就宣布“止從死”,廢除了奴隸製的殉葬製度。那時候,隨著商業的發展,集市的繁榮,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經濟也迅速發展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舊的宗族關係已難以維持。在公元前375年,秦獻公又實行了“戶籍相伍”製,把五家編為一伍。這是新的基層行政單位,有利於加強國君的權力。在軍事上,也采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公元前383年,秦獻公修築了櫟陽(今陝西臨潼東北)城。次年,又改櫟陽為縣。秦國失去河西地區以後,櫟陽便成了東方的前哨。

秦獻公修築櫟陽城,並在櫟陽設縣,顯然是為東征作準備。在對外戰爭中,秦國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公元前366年,秦國在洛陰、邰陽打敗了韓、魏聯軍。兩年以後,又在石門(今陝西三原)大敗魏軍,斬首六萬。公元前362年,秦國又趁韓、趙、魏相互攻戰的機會,進攻魏國的少梁(今陝西韓城南),並俘虜了魏將公孫痤,收複了繁龐。第二年,魏國便把國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秦獻公的這些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秦國的力量也有所增強,為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商鞅入秦首推新法

商鞅(公元前390—前338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衛國人,複姓公孫,名鞅,亦稱衛鞅。

商鞅和吳起同是衛國人,但年輩要比吳起晚一些。年輕時,商鞅就熱心學習李悝、吳起這一派法家學說。魏惠王(公元前370—前335年在位)初年,商鞅曾在魏相公叔痤的門下任中庶子。

公叔痤很推崇吳起變法的成效。公元前362年,公叔痤率領魏軍在澮水(今山西翼城東南)以北大敗韓、趙兩國聯軍,俘虜了趙將樂祚。魏惠王很高興,親自出城迎接,要賞給公叔痤百萬良田,公叔痤不敢領受,認為這次打了勝仗,是得益於吳起。對於商鞅的才能,公叔痤也十分賞識。後來公叔痤得了重病,魏惠王親自去探望他,病危中的公叔痤便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

由於商鞅年紀輕、資曆淺,又沒有什麼名望,魏惠王很看不起他。公叔痤死後,商鞅得不到賞識和重用,便想離開魏國。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即位,很快頒布了招賢令,起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人才。招賢令一下,商鞅便很快帶著李悝寫的《法經》到了秦國,並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在一次又一次地反複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後,商鞅受到秦孝公的歡迎和重視。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製定了變法令,準備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