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鄉扶貧(1 / 2)

發了短信,葉怡芳不禁想起9年前那個難忘的歲月。那一年,她剛到雜誌社工作不久,抽到沙縣沙崗鄉扶貧。從省城到沙崗鄉有500裏,路坑坑窪窪,很難走,顛簸一路,坐了一夜的車,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趕到鄉政府。

正當葉怡芳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有氣無力地走到鄉政府大門口時,迎麵碰到一個人。這個人中等身材,眉目和善,相貌樸實,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看到他,就會讓人想起泥土般的厚重。隻見他鞋上、褲子上帶著泥,好像剛從田地裏回來。他看到一個年輕女孩吃力地背著行李,便熱情地走上前說:“你好!我幫你拿提包吧。”說著,便接過她手中的行李包。

葉怡芳很感激地說:“謝謝您!我是《女性月刊》雜誌社的記者葉怡芳,被單位派到這裏扶貧,請問您認識李誌明鄉長嗎?”

一聽這話,這個人微笑著說:“我就是,歡迎你的到來,鄉裏正準備派車去接你呢,想不到你竟然自己坐班車來了,路上一定很辛苦,走吧,先到辦公室坐坐,休息休息,中午在食堂吃完飯,再去村裏。”初次見麵,彼此之間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這次來沙崗扶貧的共有5個年輕人,來自不同的單位,組成扶貧工作隊,主要幫助當地群眾發展林果業,引領群眾脫貧致富,葉怡芳是唯一的女孩。李誌明覺得一個年輕女孩吃住不方便,特意照顧,安排她到離鄉政府最近的沙灣村工作。從此以後,她便與村民們一起勞作,一起生活,植樹、收割麥子、打場,樣樣都幹。李誌明也在沙灣等幾個地方包村駐隊,幾乎每天都來這裏。天長日久,她對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李誌明大學畢業後,被省委組織部選定為定向培養的優秀大學畢業生,下到基層鍛煉。沙崗鄉年年遭受風沙災害,老百姓飽受風沙之苦,致富無門,許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致使土地荒蕪,沙土蔓延。幾任領導來這裏鍍鍍金,就離開了,沒有人願意來這裏工作,而他卻迎難而上,沒有猶豫,接到通知的當天就來這裏報到了。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李誌明上任後首先發出了“大力發展林果業,使沙土地變成良田,引導群眾走脫貧致富之路”的號召,並身先士卒,每天天不亮就到村裏,和村民一起同甘共苦,奮戰一線。忙的時候,就在沙丘上支起帳篷,一連多天不回家。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這裏幾乎每片沙丘上都種上了楝樹、石榴樹、梨樹、蘋果樹。如今,27歲的李誌明已經在這裏工作好幾年了,妻子黃霞和6歲的女兒朵朵在沙縣縣城居住。

這裏種植比較多的是楝樹。葉怡芳對楝樹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她的家鄉叫楝樹鎮,也種植著大片大片的楝樹,小時候的她經常到林子裏玩耍,幾乎每個枝條上都掛著自己兒時的夢幻。隻是那時候年少,對楝樹的性能特性了解不多。於是,勞作之餘,她不解地問李誌明:“為什麼要種這麼多楝樹?”

李誌明如數家珍地說:“沙地適宜楝樹生長,萌芽力和耐寒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也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在酸性、中性及鹽堿土均可頑強地生長。楝樹使用價值高,全身上下都是寶,其花可以提取芳香油;其根、莖果可以提取川楝素,能打掉蛔蟲和鉤蟲;其葉、皮、花、果能製土農藥,殺死害蟲;其木材抗蟲蛀,是很好的建築材料。南北朝時的賈思勰《齊民要素》上說‘以楝子於增地耕熟作壟種之,其長甚疾,5年後可作大椽’。種植苦楝,可以幫助群眾盡快地走上致富之路。”他像農林果專家一樣,講了很多,讓葉怡芳耳目一新。

沙崗鄉植樹造林工作搞的好,漫山遍野都是綠。葉怡芳敬佩之餘,寫了一篇新聞通訊《綠色夢想》,發表在省級報紙上,引起各方關注,不斷有人來這裏參觀學習,李誌明也成了新聞人物。隨著交往的增多,她對李誌明敬重的同時,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他棱角分明的臉龐總是給她一種力量和堅毅。但出於一個女性的矜持,她隻能將這份好感埋藏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