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誌明對葉怡芳也有著同樣的感覺。一次,沙縣組織先進鄉鎮有關人員,沿黃河考察如何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綠化苗木,構建“綠色銀行”等。他們兩個和鄉裏20多人一起去考察。途徑壺口瀑布時,看到黃河水濤聲轟鳴,水霧升空,驚天動地,氣吞山河,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與壯觀。大家心情很好,拍了一些照片,還一起照了一張合影。
晚上住在窯洞,葉怡芳睡不著,走出門外散步。夜晚涼風習習,黃土高原的夜色籠罩著神秘和美好,給了她激情和靈感。於是,她回到屋,將一天的所見所聞寫成散文。這時,李誌明路過她的住處,看到她正在伏案寫作,不知不覺站在窗外看了許久。她由於專心寫作,竟沒有發現他的到來。那一刻,她的敬業與刻苦再一次讓他怦然心動。
最初,李誌明以為葉怡芳是從大城市來的,一定不適應鄉下生活,特意給她安排了小灶,讓在鄉裏招待所吃住,可她堅持吃住在村裏,主動要求住在房東許大娘家。許大娘的丈夫去世了,兒子當兵了,膝下隻有17歲的女兒東妹。東妹高中畢業後,本來想外出打工,可不忍心母親一人在家,就留在家裏。東妹天真浪漫,充滿憧憬,喜歡讀葉怡芳寫的詩歌,常常請教。她總是認真指教,不厭其煩。如果想改善生活了,她還和東妹去土坡上挖薺菜、摘紅薯葉,包出的薺菜餃子,不僅味美,營養也極豐富。她把紅薯葉和麵攪拌在一起,蒸出的菜麵團也很有味道。鄰居小村,是個憨厚的小夥子,經常給她們打野斑鳩吃。
其間,葉怡芳勞作之餘,開始長篇報告文學《人在旅途》的創作,主要寫李誌明這幾年為改變荒山麵貌而努力工作的故事。由於白天下地,采訪隻能是斷斷續續地進行,寫稿的時間也隻能在晚上。鄉下條件比較苦,夏天,沒有空調,隻好坐在院子裏寫稿,不停地遭受蚊蟲的襲擊;冬天,沒有暖氣,手腳常常凍得發麻發僵。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辛苦,20萬字的稿子終於脫手。當她把稿子交給李誌明的時候,他的眼裏充滿著無限的感激。後來這篇報告文學陸陸續續發表在當地新聞媒體上,李誌明的事跡再一次打動人心,成了新聞人物。
李誌明也很熱愛文學,有著深厚的文學造詣。以後的日子,他經常和葉怡芳在一起談論文學創作,共同的愛好使他們有了越來越多的話題,由於相互欣賞,說不出的情愫在彼此心裏生長。存有一份念想,也是一種美麗,鄉下枯燥的日子開始變得流光溢彩。
日子過得好快,一年的扶貧工作很快就要結束了。葉怡芳就要離開沙崗了。李誌明送她,一程又一程。走在鄉村的路上,此時,楝樹林和果園裏雖然沒有花開的芳香,也沒有豐碩的果實,但依然讓她深深地眷戀著,久久不忍心離去。
葉怡芳說:“我很留戀這片土地,真的不想走。”
李誌明也很難舍地說:“怡芳,你很美麗、善良、有才華,自從見到你的第一眼,我就再也忘不了,可是,這裏不屬於你,你有更廣闊的天地,也會有更好的發展,我們一起努力,在工作上更上一層樓,往前走吧,把美好的記憶永存心底,回去後,記得常把你發表的文章寄給我看。”
葉怡芳使勁地點了點頭說:“我會的,我一定不會忘記沙崗,因為這裏種植了我的希望和夢想。”說著,便忍不住流出淚水。此時,她有很多的話想說卻說不出來,那種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依戀之情是多麼地強烈灼人!是呀,在人生旅途上有許多這樣的萍水相逢、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戀情,麵對著生活中的遺憾和不盡的悵惘而無可奈何。他們都有家庭,不能越雷池半步,唯有將彼此之間的欣賞、友情和樸實的願望,在心中定格成一道永遠的美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