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征途漫漫(7)(2 / 2)

因為留給內閣的路隻有一條了,武力鎮壓運動,這是岸信介不想做,但是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可是誰都知道,做了代表什麼?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在池田勇人的建議下,岸信介當天夜裏召開臨時內閣會議。內閣大臣們多數持強硬態度,他們認為這是國際共產勢力的陰謀。接著有人主張最大限度地出動警力進行鎮壓,並公開發表強硬聲明,對此眾人附和。可是,石原國家公安委員長憂慮地說:“警力有限,倘若不能采取相應政治措施的話,事態將難以收拾。”接著有人提出動用自衛隊,被防衛廳長官赤城宗德拒絕。

這一次,岸信介算是徹底無語了,想武力鎮壓,警力不夠,自衛隊支使不動,難道岸信介內閣真的氣數已盡了嗎?

他們隨後又得到了更讓人沮喪的消息,樺美智子的葬禮將在6月19日,也就是艾森豪威爾訪問的當天進行。據情報顯示,葬禮將會有數萬人參加,而且社會黨在後邊煽風點火,以葬禮為掩護發生暴動。

6月16日下午,岸信介自己終於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主動作出了推遲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日的決定。對於首相來說這是一記重挫,證明治安已經失控。更要命的是,自民黨內部的幾位閣老也對岸內閣的執政能力產生了懷疑。

岸信介終於又感到了自己的悲情時刻到來了。

內閣退陣

6月18日,全日本抗議者集體大遊行為阻止條約作最後努力。當天,岸信介坐鎮首相官邸,警察總監不斷提醒:“官邸太危險了,請您快搬到別處去吧。”但岸信介答道:“首相官邸是總理大臣的大本營。在大本營戰死是一個男人的心願。”為完成夙願,他已不惜一切。19日黎明,新《安保條約》按照當初的表決結果,在一個月後自動生效。

生效歸生效,還有個交換批準書的問題。這份條約需要執政黨作確認,也就是幾位自民黨閣老必須點頭。岸信介準備了一份聲明,派人送到大佬們聚集的王子酒店內,誰知,他們拒絕簽字,理由很明確,上麵沒有寫明:岸信介內閣退陣。

聲明被原封不動退了回來,自民黨再次出現了內部問題,內部黨派林立,互相猜忌一直是自民黨內部的最大的問題。

不過,岸信介倒挺平靜,說白了,這種過河拆橋的事,他之前幹過,之前也有人對他幹過,怕什麼?簡直就是司空見慣。此時,他對身邊的福田赳夫說:“告訴他們,批準書10天前已經在夏威夷交換過了。”

這招果然好使,美國人都已經點頭的東西,你們幾個老東西敢不簽字,找抽呢?

岸信介狐假虎威,借著美國人的權勢,用恐嚇的方式讓閣老們在上麵簽了字。

批準書的正式交換是1960年6月23日完成的。當天,身心俱疲的岸信介終於領悟了問題的關鍵,在漩渦中心的不是那份協定,而是他!

隻要他辭職,所有的事就都結束了。岸信介隨後對外界平靜宣布內閣總辭職。果然,社會黨再無理由去掀起大的波瀾,大規模的示威活動瞬間偃旗息鼓,大家都回家了。

當然就岸信介而言,這次風波還沒有結束,他這個人就像是過山車一樣,不跌倒穀底,是不會再次竄起的。

當年7月14日,岸參加自民黨新任總裁池田勇人的招待會,會議進行時,人群中突然閃出一名男子,手執利器衝到岸信介麵前將他刺成重傷。現場頓時慌亂,前首相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刺客是極右翼團體“大化會”成員荒牧退助。

遇刺受傷的岸信介在醫院裏被查出沒有生命危險。此後,心灰意懶的岸信介宣布退出政壇。

安保鬥爭的爆發有其矛盾積累的過程,代價可謂不小。很多人認為,這證明了日本政治體製的不穩定。恰恰相反,它從一個側麵證明日本的政治體製比較穩定,而且經得起考驗。一個社會本來就是不同的人群組成,利益必然不一致,思想認識更不可能統一。有時候矛盾不可調和而爆發抗爭,也是正常的。

曆史證明,日本之所以能挺過“安保鬥爭”得益於迅速發展的經濟。試想一下,如果百姓生活極其困苦,再加上這樣的運動,我想運動絕對不會這麼早平息。

日本在1960年前,像是一個蠻荒時代,這裏有血腥的暴力,有不停不休的政治鬥爭,但是也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那個時代是美好的,因為日本從一個戰後的廢墟中,快速成長了起來,國家變得富強,民眾正變得日益願意追求民主和國家本身的利益而努力著。這樣的時代是值得每一個向往著富強、自由的民眾所向往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