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野黨對佐藤的諸多動議都表示反對,弄得自民黨隻能依靠在兩院的強大票數優勢強行通過。而在衝繩談判中,由於尼克鬆提出了取消日本纖維出口限製為條件,佐藤被迫在出口問題上做出了讓步。佐藤遭到了“以纖維換衝繩”的批判,致使他的形象更加灰暗了。
實事求是地說,這樣的評價對佐藤榮作來說是不公平的。佐藤榮作不是偶像級的作秀大師,而是一個真正能辦實事的人。他辦每一件事前,都要經過深思熟慮,然後慎之又慎的處理,這樣不富有激情的政治態度,自然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就像是沒人愛看釣魚比賽一樣,因為那種比賽實在是太無趣了,隻有當選手把魚釣上來的那一刻,才會讓觀眾興奮一下。
佐藤的負麵形象很大程度上還來源於他十分憎恨報社記者,他經常在某些重要的會議後,把報社的記者趕出大廳,禁止他們采訪。性格內向的佐藤也從來不會照顧記者的需要,從來不接受采訪,而且什麼事都口風很嚴,絲毫不肯放一點消息給記者。
得罪了記者們,佐藤的形象也就無法在媒體麵前高大起來了。
對中關係問題
日本政府自岸信介以來,對中國問題一直奉行著“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原則,中國大陸方麵一直對日本這種態度表示敵視,不願意與日本恢複邦交。
佐藤榮作上台後,他一直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恢複與中國邦交的正常化。但是,台灣當局和中國大陸都主張一個中國的原則,但都認為自己才是真正合法的政體,對外具有法人效力。佐藤榮作如果想和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係,就必須否認“台灣”當局的合法性,從而與“台灣”當局斷交。
佐藤深知,受日本迫害最深的中國,在日本戰敗後,蔣介石政府卻沒有對窮困潦倒的日本窮追猛打,除了要求遠東法庭嚴懲二戰戰犯外,幾乎沒有提出過什麼賠償要求。蔣介石對日本有恩,這點佐藤榮作銘記在心,而佐藤一向注重情意,所以要日本與“台灣”斷絕邦交,這讓佐藤根本無法下這樣的決心。
1971年9月,聯合國通過了恢複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決議,中國華人民共和回到了聯合國的懷抱,但是問題隨之而來,聯合國中台灣算什麼?聯合國是隻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聯盟,這個決定讓“台灣”當局的處境十分尷尬。
此時,佐藤榮作的“哥們義氣”上來了,日本在聯合國大會上公然抵製將“台灣”逐出聯合國。他還派自己的親信鬆野到“台灣”去,闡明了日本的態度。日本是個知恩圖報的國家,我們會本著信義優先的原則,他們會在將“台灣”逐出聯合國的重要決議中投反對票,並且會拉著美國一起反對。
這個舉動讓中國大陸對佐藤內閣有了一種充分的不信任感,雖然佐藤一直致力於摸索著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比如他曾經派過東京都知事美濃部為密使與中國大陸接觸。但是中國大陸對佐藤內閣的強烈懷疑,使得佐藤所做的這些努力徹底泡湯,最終失去了與中國改善雙邊關係的機會。
而美國的尼克鬆總統卻早於日本行動,並且大大方方地發表一係列講話,希望緩和中美關係。這樣坦誠的向中國大陸拋出了橄欖枝,受到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歡迎。
佐藤榮作一向喜歡秘密從事的風格卻成為了這件事外交大事的障礙,不能和中國邦交正常化這無疑是佐藤榮作政治生涯中最遺憾的一件事情了。
政壇常青樹
盤踞日本政壇8年之久的佐藤內閣是日本曆史上時間最長的內閣,佐藤榮作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到底具備哪些特殊的能力呢?
其實,造成佐藤內閣長期屹立不倒的原因有很多,不過非常重要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佐藤執政期間,池田勇人、大野伴睦、河野一郎等人相繼去世了,失去了這些可以對佐藤榮作構成威脅的大佬們,自民黨內部反主流派勢力大大減弱了。
佐藤任首相期間共進行了兩次總選舉,自民黨每次都獲得了半數以上的席位,這對政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日本經濟在佐藤執政期間高速發展,大量農村失業人口湧入城市,使人口過於集中。與之不配套的城市政策政策和公害問題逐步顯示出來,國民對此極度不滿。佐藤榮作對此非常重視,他不願意走先汙染再治理的路,而是采取積極的政策。1970年佐藤內閣設立了中央公害對策本部,佐藤親任本部長,開始認真對應公害問題。同年秋季召開國會重點討論了修改《公害對策基本法》,在條款中增加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內容。1971年7月,日本政府設立了環境廳,應對嚴峻的環境形勢。
佐藤榮作雖然是個不太招人喜歡的人,但是他總是在研究如何應對危機,這樣的人即便不招人喜歡,卻也不會讓人覺得有多討厭。
雖然自民黨支持率在佐藤榮作執政期間持續下降,但是由於自民黨政權在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忘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老百姓對自己的生活現狀還算比較滿意,希望維持現狀的想法是當時國民的主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