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飛入雲霄(4)(3 / 3)

誰是黨魁,誰才能做首相!

如果,佐藤不競選,他一定會把黨魁的位子讓給比自己經驗更豐富,幹事謹慎又有信用的福田赳夫,那樣的話還沒有充分準備好的田中就做不成首相了,田中需要的是時間。

1970年,佐藤以壓倒性的優勢連任首相,但收複衝繩島的功績已經是昨日黃花,佐藤內閣中的重要成員接連犯錯,紛紛辭職,一句話都是傲慢惹的禍。

1971年6月,日本國內的政局也走入了死胡同,參議員選舉中自民黨慘敗。一向支持佐藤的參議員議長重宗雄三辭職,接替他的是河田謙三,而河田是田中的密友,至此佐藤時代基本要被畫上句號了。

這是佐藤榮作才明白過來,自己中了田中角榮的計策,再想挽回為時已晚。佐藤給本派的政治家逐個打電話,說服他們支持福田,但是作為一個即將下台的首相,昔日的威嚴早已不在,支撐著佐藤內閣的橋本登美三郎、愛知揆一、木村武雄等重量級人物全部明確表示支持田中角榮。

1972年6月17日,佐藤在兩院議員總會上宣布辭去首相和自民黨總裁職務。1972年7月5日,自民黨舉行總裁選舉,雖然第一輪所有候選人的選票都沒有超過半數,但是在第二輪選舉中,田中角榮以壓倒性優勢戰勝福田赳夫,成為了自民黨的新總裁。

田中的勝利不是一日的運氣,而是他多年的苦心積累,他善於在物、心兩方麵拉攏人心,人際關係甚至已經超越了派別之分,許多在野黨人士也願意幫助他。

當然,民眾對田中的期望也超過了福田赳夫,人們期待年輕的田中以其超群的行動力打破了佐藤政權末期的政治停滯感。

而“日中邦交正常化”隨著田中角榮的上台也即將予以實現。

雙麵刃

在7月7日召開的首次內閣會議上,田中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施政方針:“在內政方麵,要充分利用迄今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為長期利用國土、實現長期發展將製定長期綜合政策,致力於解決公害、住宅土地等問題,重視國民福利。在外交上,要盡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邦交正常化,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了中國大陸方麵的響應,周恩來總理在7月9日發表聲明,表示“田中內閣明確在外交方麵要早日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這是值得歡迎的。”

不過,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上,在野黨並未提出任何意義,甚至表示支持。田中的壓力完全來自於自民黨內部,自民黨內的親台派為了維護台灣政府,強烈反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搞關係出身的田中自然不會把這樣的困難放在眼裏,他一麵盡量協調黨內的意見,另一方麵,與中國大陸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隨後,北京派來了孫平化、肖向前兩位同誌與自民黨的古井喜實、田川誠一、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進行了磋商,最後商定了田中首相訪華的日期。

1972年9月25日,載著田中角榮的飛機降落在了北京機場,隨行的還有外相大平正芳和官房長官二階堂進。

秋高氣爽的北京,讓人格外舒適,周恩來總理親自到機場迎接田中一行,當他看到田中的時候,主動走上前去,與田中熱情地握起手來。

中日這兩個有著深刻曆史淵源的國家,再次走到了一起。這一次的目的大家都很簡單,和平,為了和平而來。從當天起,周恩來和大平正芳之間就展開了一係列談判,談判的重點就集中在日本如何處理“台灣”問題上。29日,雙方簽署了聯合聲明,恢複邦交正常化,同時日台條約失效,日本和“台灣”斷絕了外交關係。

曆史在這一刻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田中終於完成了佐藤榮作未能完成的使命。

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的田中,卻在國內的支持率上出現了滑坡,在12月舉行的大選中,自民黨的席位被削減了。但這並未引起田中角榮的足夠重視,他覺得外交上的成功一定會幫助他重新獲得更多的支持。

1973年10月,田中訪問蘇聯,和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展開會談,希望蘇聯歸還北方四島,但是自負的田中卻在這次談判中栽了個大跟頭。談判不隻沒有取得預期的進展,蘇聯人還傲慢地提出了對北方四島不可爭議的主權。這樣的外交失利,使得田中的熱度在民眾中迅速降溫。

隨後,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田中提出的日本列島改造論導致地價飛漲、通貨膨脹加劇、物價攀升、經濟蕭條、國際收支出現赤字。禍不單行的是,1973年秋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囤積了大量的石油,限製出口,故意抬高石油價格。

日本是個資源短缺的國家,日本國內甚至出現了與石油相關製品的短缺。石油短缺後,一係列生產企業受到了影響,特別是民用生產企業,有的地方甚至連手紙都開始供應不上,這引起了民眾間不小的騷動,他的人望瞬間淹沒在了民眾的責罵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