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困頓的時代(6)(2 / 3)

在地方製度改革方麵,小泉提出了以公共事業、社會保障為中心的所謂“三位一體”改革,削減支出。同時,由於稅改增加,新發行的國債總額控製在其就任時承諾的30萬億日元以內。

小泉的目標是要削減公共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通過結構改革,將官辦轉為民辦,從而建立小政權。他的政策重視效率,希望建立充滿活力的競爭社會。這種政策的結果是,產生了一部分被視為“勝利者”的成功者,但是這樣的改革同樣也出現了煩惱效果,一些失敗者無家可歸,卻又拿不到政府的補貼,日本自殺者在小泉執政期間都超過了3萬人,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再加上老齡化嚴重,日本國民間彌漫著不安的情緒。

但是總體來說,小泉的改革,刺激了競爭,讓更多有才能的人走上了更為適合他的崗位,這也讓人們更清楚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尊重。

前所未有的外交延伸

雖然前邊一再客觀地評價小泉政權的功績,但是還是難以磨滅此人在中國人心中的負麵形象,因為他在任期間曾多次以首相的身份參拜供奉著二戰戰犯的靖國神社,這傷害了中國乃至全東亞人民的感情。小泉的行為遭到了中韓多國的強烈反對,與兩國的關係惡化到了無法進行首腦外交的程度。

一再參拜靖國神社的小泉稱:“參拜靖國神社純屬個人良心問題,別人不需要說三道四。”中韓兩國則批判小泉參拜供奉日本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是美化日本對亞洲的侵略戰爭的曆史,嚴重傷害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亞洲人民的感情。

對於小泉首相的固執己見,日本國內也出現了分歧,由於中國的軍事實力,讓日本人十分警惕,日本國內的政客們既有強烈的批判,又有不能妥協的支持。

特別一提的是,雖然中日兩國外交交惡,但是在經濟、文化的交流上卻呈現從未有過的良好狀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走向了經濟大國的中國,在經濟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進一步發展,雖然中日兩國元首在小泉內閣期間不相往來,卻實際上形成了“政冷經熱”的局麵,兩國私下的交流比任何的時期都要頻繁。

小泉的對外政策一向本著其個性的思維方式,做著一意孤行的嚐試,這些都為日本的軍事力量擴張埋下了伏筆。現在改正憲法,隨著政治家和國民的更新換代,戰爭體驗也隨之風化,政治意識開始保守化,民主主義開始泛濫,這一點不容忽略。

發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成為日美強化軍事同盟的起爆劑。小泉政權對布什政府的阿富汗政策以及2003年3月美英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最早表示了支持,在西方國家中表現得與眾不同。同年12月,日本政府決定向伊拉克派遣自衛隊,之後,在為國際作貢獻的名義下,實現了自衛隊海外派兵常態化。

以“9·11”事件發生後,在日美軍的作戰行動區域超出了遠東範圍,擴大到全球規模。自衛隊與美軍共同作戰以及駐日美軍基地的作用得到強化,這就是政權末期具體化的駐日美軍重組問題。

小泉內閣還做過一些讓人意料不到的事,比如他在2002年9月17日突然訪問了朝鮮,與朝鮮總書記金正日進行了會談,雙方同意開始日朝關係正常化談判。但是,這件事很快因為日本公民被朝鮮綁架事件而中斷。事件解決後,兩國不但沒有恢複談話,兩國之間的不信任感和指責之聲反而更加強烈。而此時誰也沒有想到,小泉卻再次訪朝,使得兩國的關係再次緩和下來。

小泉還異想天開地想要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並且提出了要擴大常任理事國的名額。但這個提議太過大膽,就連日本最堅定的盟友美國都感到吃驚,不但沒有同意,布什還好好訓斥了小泉一頓。

“小泉劇場”謝幕

小泉內閣最大的功績就在於他製定政策和組閣時,拋棄了傳統的官僚主導和派閥政治,改為以內閣為核心的政治主導,曾在政策製定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的官僚和議員被晾在了一邊,獲得國民支持的首相以及內閣在國政的運營中發揮了指導性,明確了責任體製,意義重大。

這種改革與小泉強烈的個性有直接的關係,他是一個與傳統政治慣例格格不入的人,他認為政黨運營和內閣應該保持相對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