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附章日本政壇的規則(1)(1 / 2)

本書主要談日本戰後60年的發展過程,包括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麵,但主要是依據日本政壇的更迭為線索而寫作的。

很多讀者看了這本書後,一定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疑問,比如日本政壇的選舉規則到底是怎麼樣的?首相是如何產生的?

我在正文中並沒有明言這些規則,是因為日本政壇選舉是一項極為複雜的流程,故我在本書的末尾,仔細將日本政壇的相關規則介紹給大家,希望能夠幫助各位讀者更好地閱讀本書。

首相是如何煉成的

日本采用議會君主立憲製政體,在國會眾議院擁有過半數席位的黨派可獲單獨組閣權利,該黨派領導人即為內閣總理大臣。

在這裏要特別說一下,內閣總理大臣就是首相。就現在來說,日本民主黨在國會眾議院擁有多數席位,那麼自民主黨代表即為首相。

首相任職的基本條件是:

1.必須年滿20周歲(日本20周歲為法定成年年齡),並且擁有日本國國籍的日本國公民。

2.必須首先成為國會眾議院議員,《日本國憲法》規定:“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議員選舉產生,眾議院對參議院有優先權。”

3.必須是文職人員,《日本國憲法》第五章第六十六條第二款明確規定規定:“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必須是文職人員。”這是為了進一步限製軍國主義的複活。

4.要有一定經濟實力,日本國會議員競選有“八當六落”的說法,就是擁有6000萬美元很可能落選,有8000萬美元才有希望,注意這還隻是有希望。競選中要開辦事務所、聘請顧問、進行集會演講、拜票、做宣傳廣告、辦理相關手續等都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大概要募集到100億日元左右的資金。

5.要有20名國會議員聯名舉薦,方可參加黨代表選舉。

日本是政治高層頻繁更迭的國家,日本首相並不是由選民直選,而是在黨內產生,而黨內又是由各派閥權衡利弊。日本首相並不是國民最喜歡的人和最有才能最有領導能力的人出任,2009年之前當時的執政黨自民黨內一般由實力最大的派閥推舉出黨總裁,這個總裁一般也都是黨內各派閥都能夠接受的人選。不需要黨派間的競爭,而是自民黨內派閥間實力鬥爭的產物——“五五年體製”(自民黨自1955年起執政)。自民黨現今最大派閥為森喜派,福田、安倍、小泉、森喜朗等多位首相均出自該派閥。本書中所載的三木武夫、鈴木善幸因自身派閥實力較小而辭職,麻生三度競選首相失利也是因此。

現在的執政黨民主黨也同樣,比如首相菅直人就是出身小派閥,所以就長期受到最大派發大佬小澤一郎的牽製,比如鳩山當首相時,就受很多人認為小澤一郎才是握有實權的“太上皇”。

除此之外,還需要在政界、財界、商界有很廣、很深的人脈關係。比如前不久因為海嘯而引發的核危機,東京電力因為有四大銀行和東芝等大企業撐腰,就是不把菅直人放在眼裏。還有就是,競選需要很多的資金,一般這些錢都是由支持你的各大財團們出。首相還必須是個有很高的人氣,與媒體打好交道的人,日本幾乎每周各大媒體都會做政府支持率的“世論調查”,首相每天都要接受媒體采訪。如果支持率低於20%就證明,離辭職不遠了。

當然,作為首相還要有很好的身體和精力。要知道,日本首相的工作壓力很大很繁忙,小泉曾說:“任首相5年間我從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安倍首相曾累出胃病,小淵彙三因健康問題辭職2個月後病逝,大平正芳更是因忙於選舉而突發心髒病死在任上。可以看出,日本首相說自己很辛苦很累,絕不是什麼作秀,他們真的很累,壓力很大。

日本的官僚體製很嚴重,首相一般都會有很深的背景,冷戰後的14位首相中,隻有海部俊樹是小商人出身,村山富士是漁民出身,菅直人是工人出身,其他11位都是祖輩、父輩是高官。比如最近的安倍、福田、麻生、鳩山都是出自名門望族,特別是麻生和鳩山,而且麻生和安倍還是遠親。

總之競選日本國會議員就已經很難了,競選首相更是難上加難。所以,不管怎麼說,能夠當上日本首相的人絕對是人中之人,精英中的精英!

日本選舉製度

日本實行責任內閣製,首相和內閣主要成員均為議員。在全國範圍,國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現有眾議院議員480名,參議院議員252名。在地方,都道府縣、市町村通常都設有議會。

選舉,特別是國會眾參兩院的選舉是關係到各政黨和政治團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影響的大事,各政黨、政治團體對此給予高度重視。不僅各政黨圍繞選舉進程組織本黨進行選舉運動,而且政府機構也開動宣傳機器、傳媒掀起全國的選舉熱潮。選舉程序從選舉公告開始,經過各政黨、團體、個人推選候選人、競選宣傳活動、投票、開票、統票等過程,最終公布當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