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攻擊艦
兩棲攻擊艦是攜載直升機用於輸送登陸部隊及裝備的登陸艦船,也稱直升機登陸運輸艦。主要是使用直升機輸送登陸兵進行垂直登陸,以提高登陸作戰的突然性、快速性和機動性。
戰列艦
戰列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又稱為戰鬥艦、主力艦。它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係統之一,同時也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成為各國海軍的主力軍艦艦種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戰列艦的戰略地位逐漸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
概念的明確
“戰列艦”一詞是1655—1667年隨著英國和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在海戰中交戰的雙方將艦隊各自排成單列縱隊,向同向異舷或異向同舷的舷側方向進行火炮對射。凡是規模較大,可以參加到此種戰鬥中的艦船均被稱作戰列艦。1638年,英國建成的“海上君王”號戰列艦是這類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當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鋼鐵軍艦時代
19世紀中葉之後,隨著科學技術和造船工業的發展,風帆動力戰列艦逐漸讓位給蒸汽動力戰列艦,戰列艦進入以蒸汽機為動力的鋼鐵軍艦時代。1849年,法國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侖”號,成為海軍蒸汽動力戰列艦的先驅。它以蒸汽機為主動力,但仍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1853—1856年的克裏米亞戰爭,奠定了蒸汽裝甲戰列艦在近代海軍艦隊中舉足輕重的統治地位。1859年,法國建造了排水量5630噸的“光榮”號戰列艦,此後,在1860年,英國建造了排水量為9137噸的“勇士”號戰列艦。這兩艘軍艦外麵覆蓋著鐵質裝甲,被視作世界上最初的兩艘蒸汽裝甲艦。1873年,法國建成了“蹂躪”號戰列艦,該艦廢除了使用風帆的傳統,成為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純蒸汽動力戰列艦。
技術提升
19世紀70年代,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蒸汽裝甲戰列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蒸汽機不僅為軍艦提供了推進動力,而且蒸汽還被用於操縱舵係統、錨泊係統、轉動裝甲炮塔係統、裝填彈藥、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9000噸,推進功率達到4440—5900千瓦。這時的戰列艦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上或者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艦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線,攻擊能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戰列艦大多被稱作“鐵甲艦”,清朝北洋水師的“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艦可以稱作是這一時期的戰列艦代表。
無畏艦時代
1892年,英國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鋼質艦體的戰列艦“皇家君主”號戰列艦,該艦隨後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樣板。此時,戰列艦已經成為海軍強國實力的
象征。1906年,一種全新的戰列艦——無畏艦出現了,它的名字來源於英國海軍的“無畏”號戰列艦。“無畏”號的下水,加快了各國海軍的競爭,德國的“拿騷”級戰列艦、美國的“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以及其後的戰艦都紛紛借鑒了“無畏”號的模式,因此,人們將這一類戰列艦統稱為“無畏艦”。它們具有統一口徑的主炮,主炮塔布置於艦艏和艦艉,以及交錯布置於艦身舯部;排水量大多為20000噸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航速超過19節。
超級無畏艦
隨著戰列艦主炮口徑的增大,其火炮有效射程也不斷地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艦體水平縱向中軸線上,減少或取消了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了25000噸以上,這種無畏戰列艦通常被稱為“超級無畏”艦,日本將其稱為“超弩”級戰艦。英國的“獵戶座”級戰列艦以及“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德國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美國的“內華達”級戰列艦、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及其後續艦都可以視為典型的超級無畏艦。
後日德蘭型戰列艦
1916年,英德兩國海軍之間爆發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日德蘭海戰,這次海戰使主要的海軍國家對無畏艦進行了改進:增大主炮口徑,改進炮塔、火藥庫等部位的防護;采取重點防護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裝甲,減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裝甲;重視水平防護以及水線以下對魚雷的防護。這種改進型的無畏戰列艦通常被稱為“後日德蘭型”戰列艦,英國建造的"納爾遜"級戰列艦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
條約型戰列艦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及協約國的失敗而告終。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五大海軍強國簽訂了《限製海軍軍備條約》,限製了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噸位和主炮口徑,因此,這一時期的戰列艦被稱為“條約型戰列艦”。
1936年12月31日,《限製海軍軍備條約》期滿作廢,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了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4艘“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而美國海軍建造了2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4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以及4艘“依阿華”級戰列艦;意大利海軍建造了4艘“維內托”級戰列艦,法國海軍建造了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德國海軍建造了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建造了2艘“大和”級戰列艦,即“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雖然這一時期戰列艦的地位或性能已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條約艦,但是它們在公開的名義上都屬於“條約時代的戰列艦”。
目前現狀
之後,由於航空母艦和潛艇的出現以及不斷發展,使得戰列艦在二戰中逐漸淪為次等的海軍主力艦,主要從事護航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戰列艦紛紛作為廢鋼鐵出售給私人公司拆毀,或作為靶艦和武器試驗平台遭到摧毀。
目前,世界各國隻有美國的4艘“依阿華”級戰列艦、2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和“北卡羅來納”號、“得克薩斯”號戰列艦,以及日本的“三笠”號前無畏型戰列艦作為浮動博物館得到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