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戰列艦1(1 / 3)

法國戰列艦

“科爾貝”級戰列艦

“科爾貝”級戰列艦技術檔案

艦長:168米

艦寬:28米

吃水:9米

滿載排水量:25000—26000噸

人員編製:1085—1108人

動力裝置:1台20720千瓦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20節

武器裝備:12門雙聯裝305毫米/45倍口徑主炮;22門138毫米/55倍口徑副炮;4門47毫米口徑高射炮,4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法國開始興建無畏艦的動作比較晚,這主要是由於法國長期重視魚雷艇和巡洋艦的作戰,而忽略了大型戰艦的發展。直到1909年,法國海軍意識到其在世界的排名已經跌落到了第五位,才決定重整旗鼓發展海軍實力,並開始建造了法國第一級無畏型戰列艦“科爾貝”級戰列艦。該級艦共有4艘,它們分別是“科爾貝”號、“海洋”號、“巴黎”號、“法蘭西”號。

艦體特征

“科爾貝”級戰列艦的主炮塔布局采用了傳統艦艇的樣式,艦體前後部各有2座主炮塔,呈背負式布置在艦體縱向中軸線,舯部主炮塔與無畏號戰列艦一樣,在兩舷的上層建築上各安裝了一座。雖然這與當時主炮塔全部沿艦體縱向中軸線布置炮塔的趨勢有所不同,但是“科爾貝”級戰列艦的設計還是顯得比較滯後,在它還未完工時,無論是火炮的口徑、射程還是火力布局方麵都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技術檔案

艦長:214米

艦寬:31米

吃水:8.6米

滿載排水量:35500噸

人員編製:1431人

主機功率:83250千瓦

最高航速:29.5節

武器裝備:8門四聯裝330毫米/50倍口徑主炮;12門四聯裝及4門雙聯裝130毫米/45倍口徑副炮;8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8座四聯裝13.2毫米高射機槍

1926年,法國海軍為了能夠與德國的"德意誌級裝甲艦"以及當時列強海軍正在研製建造的巡洋艦相抗衡,便決定在《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設計新一代主力艦。1932年,法國的計劃被批準,因為設計初衷比較符合戰列巡洋艦的作戰特點,所以法國海軍其稱為“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該級艦共有2艘,分別是“敦刻爾克”號和“斯特拉斯堡”號。

火炮係統

“敦刻爾克”級安裝了2座四聯裝330毫米口徑主炮,2座主炮塔全布置在艦橋之前,這樣的布局既減小了主炮塔的總重量,也減少了重裝甲的防護區域,使得艦艏麵對敵艦時可發揮全部主炮火力。但主炮全部前置使後方火力非常薄弱,而且會導致船體重心前移,影響船型設計。此外,在艦體艉部還布置了四聯裝副炮以及艦載飛機機庫。

裝甲係統

“敦刻爾克”級的防護裝甲是按照可以經受德國海軍袖珍戰列艦280毫米口徑火炮攻擊的標準設計的,艦體舷側裝甲采用了傾斜布置,加強了艦體水線以下抵禦魚(水)雷的能力,並用強化水平裝甲的方式防禦來自空中飛機投擲炸彈的攻擊。第二艘“斯特拉斯堡”號是1934年意大利宣布建造新戰列艦之後法國批準建造的,它在首艦“敦刻爾克”號的基礎上加強了舷部、主炮炮塔以及彈藥艙上部防禦裝甲。

“布列塔尼”級戰列艦

“布列塔尼”級戰列艦技術檔案

艦長:165.8米

艦寬:27米

吃水:8.9—9.8米

滿載排水量:27340噸

人員編製:977—1130人

動力裝置:1台31820千瓦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21節

武器裝備:10門雙聯裝340毫米/45倍口徑主炮;22門138毫米/55倍口徑副炮;4門47毫米口徑高射炮

“布列塔尼”級戰列艦是法國海軍建造的一級戰列艦,共建3艘,即“布列塔尼”號、“洛林”號、“普羅旺斯”號。該艦沿用了“科爾貝”級戰列艦的艦體和動力係統,不同之處在於用10門雙聯裝340毫米口徑主炮代替“科爾貝”級的305毫米口徑主炮,舯部減少了1座主炮塔,主炮塔全部沿艦體縱向中軸線布置。

服役狀況

1940年7月3日在米爾斯克比爾港,“布列塔尼”號被英國皇家海軍“H艦隊”擊沉,“普羅旺斯”號被重創擱淺。“普羅旺斯”號返回法國本土後,為避免被德國占領軍俘獲,於1942年11月27日在土倫港自沉,1943年7月被德軍打撈起,1944年德軍將其作為阻塞船再度被鑿沉。1940年7月“洛林”號在亞曆山大港被英國軍隊解除武裝,後加入法國海軍參加了盟軍對馬塞港的登陸作戰,1954年被拆毀。

“黎塞留”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技術檔案

艦長:248米

艦寬:33米

吃水:10.7米

滿載排水量:47548噸

人員編製:1550—1670人

主機功率:111000千瓦

最高航速:30節

武器裝備:8門四聯裝380毫米/45倍口徑主炮;9門三聯裝152毫米/55倍口徑副炮;12門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4座四聯裝13.2毫米高射機槍

“黎塞留”級戰列艦是法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共建3艘,分別是“黎塞留”號、“讓?巴爾”號、“克萊蒙梭”號(未完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黎塞留”級戰列艦3艘在建,戰時隻有“黎塞留”號接近建成。未完工的3號艦“克萊蒙梭”號的船體在法國戰敗投降後停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建造背景

1930年,法國的潛在對手意大利以及德國大力擴充海軍,這對法國的海上利益構成嚴重威脅。1932年,法國建造了2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該級艦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甲,但所裝的330毫米口徑主炮的威力,不但無法與新型戰列艦對抗,而且與德國同時期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對抗也頗為勉強。於是,法國海軍又設計和建造了新型戰列艦“黎塞留”級,以保持法國海軍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海上優勢。

艦體特征

從結構上看,“黎塞留”級的火炮布置方式實際上是222,而不是外觀上的42。該艦采用了名為“彈性裝填”的裝彈係統,從而提高了火炮的戰鬥射速,此炮射速要明顯高於其他固定角度裝填的戰列艦。除安裝了大量的對空火炮之外,還加強了水平裝甲,艦上共有兩層甲板鋪設裝甲,能夠有效地降低航彈對軍艦的破壞。

英國戰列艦

“無畏”號戰列艦

“無畏”號戰列艦技術檔案

艦長:160.6米

艦寬:25米

吃水:8.1米

滿載排水量:21850噸

人員編製:773人

動力裝置:18台鍋爐,4台16650千瓦蒸汽輪機組

最高航速:21節

武器裝備:10門305毫米/45倍口徑火炮(5座雙聯裝),27門5.4千克炮,5門457毫米魚雷管

“無畏”號戰列艦是英國海軍建造的一艘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列艦,它的建造使許多戰列艦一夜間變得陳舊過時。由於它無論是在武器裝備,還是在動力、防護等方麵,尤其是火力和動力裝置方麵都進行了革新,所以備受各海軍列強的關注。各海軍強國紛紛按照“無畏”號“全重型火炮”的設計理念建造了新型戰列艦,從而引發了一場海軍軍備競賽。

設計背景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各海軍強國的各種戰列艦都流行混裝兩種口徑的主炮,這樣較小口徑主炮可以彌補大口徑主炮的火力不足。20世紀初,隨著火炮技術的進步,艦載火炮的射速、射程和精度都大幅度提高。采用兩種口徑主炮射擊時因彈道、射速不同,彈著點觀測、火力控製都不能統一,使主炮射速和命中率都受到影響。

設計方案

1903年,意大利、美國、英國的海軍艦船設計師提出了統一戰列艦的主炮,主張取消小口徑主炮,增加大口徑主炮的數量,這樣大口徑火炮可以在小口徑火炮射程以外開火,並通過集中控製火炮,對目標區域進行火力“覆蓋”,以達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隨著火力控製係統從概念轉為實用化以後,這一切成為了可能。1904年,約翰?費舍爾爵士出任英國第一海務大臣,並牽頭組成了一個委員會,提出了一個新型戰列艦的設計方案:統一型號的10門305毫米口徑主炮,可以長時間內保持21節航速運行的蒸汽輪機組。這個設計方案就是“無畏”號戰列艦。統一型號的10門305毫米口徑主炮,可以長時間內保持21節航速運行的蒸汽輪機組。這個設計方案就是“無畏”號戰列艦。

設計特點

“無畏”號戰列艦采用長艏樓船型,取消了艦艏水下撞角。該艦與以往戰列艦最大的區別是遵循“全重型火炮”的設計理念,采用了10門統一型號的、彈道性能一致的305毫米口徑主炮,使采用統一火力控製係統成為可能。該艦有5座雙聯裝主炮炮塔,艦艏和艦艉各1座,艦體舯部鍋爐艙後1座,在艦體中心線上;在2個鍋爐艙之間,兩舷對稱各布置1座。全艦側舷最大火力8門主炮,火力優勢成倍提高。此外,“無畏”號僅保留了一座76毫米以下口徑的副炮用來防禦小型魚雷艦艇。

性能優越

“無畏”號首次在大型戰艦上使用了4台蒸汽輪機機組。航速比以前的任何戰列艦都要快。在最高航速提高到21節的同時,還可以保持長時間的高速航行和良好的可靠性。相對舊式的往複式蒸汽機組功率更大,可靠性更高。“無畏”號的防禦裝甲與以往任何時候的相比都不遜色,裝甲采用了表麵硬化處理,重要部位的裝甲厚度達到279毫米,提供了全麵的防護能力。艦體艙室水線下水密艙取消了橫向聯絡門,加強水密結構,提高戰艦的抗沉能力。

“柏勒羅豐”級戰列艦

“柏勒羅豐”級戰列艦技術檔案

艦長:160.3米

艦寬:25.1米

吃水:8.3米

滿載排水量:22359噸

人員編製:732人

主機功率:17020千瓦

最高航速:20.75節

武器裝備:10門5座雙聯裝/45倍徑305毫米主炮,16座單裝102毫米/50倍徑副炮,3座457毫米水下魚雷管

“無畏”號戰列艦下水後,英國海軍部要求繼續建造該型艦以增強皇家海軍的實力,於是便研製了新的戰列艦“柏勒羅豐”級戰列艦,該艦共有3艘,分別是“柏勒羅豐”號、“壯麗”號和“鹵莽”號。這3艘艦是參加日德蘭海戰的皇家海軍艦隻中資格最老的戰列艦。

火炮係統

“柏勒羅豐”級戰列艦的基本布局與“無畏”號戰列艦很相似,可以看作是“無畏”號的後續改進量產型。它們的火力配置完全相同,隻是改用102毫米口徑副炮(“無畏”號上安裝76毫米口徑副炮)提升殺傷力,艦體側舷水線主裝甲帶厚度減少了25毫米,加強了艦體縱向水密艙隔壁。

艦體特征

“柏勒羅豐”級戰列艦將前三腳主桅移到前煙囪之前避開了煙囪排煙的影響,並且在後煙囪之前新增加了後三腳主桅,以改善通觀性能,這是它在外觀上和“無畏”號戰列艦的最明顯的區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柏勒羅豐”級3艘艦被編入第四戰列艦分艦隊參加了日德蘭海戰。戰爭結束後,於1921年被拆毀。

“海王星”號戰列艦

“海王星”號戰列艦技術檔案

艦長:166.4米

艦寬:25.5米

吃水:8米

滿載排水量:22720噸

人員編製:757人

主機功率:18500千瓦

最高航速:21節

主要武器:10門5座雙聯裝305毫米口徑主炮,16座單裝102毫米口徑副炮,3座457毫米水下魚雷管

1908年,英國政府為了減少財政赤字保持財政平衡,預算在當年隻批準建造1艘戰列艦“海王星”號戰列艦。該艦的最大特點是,改變了以往英國無畏型戰列艦的主炮炮塔布置形式,采用了全新的主炮炮塔布局設計。

艦體特征

“海王星”號戰列艦艦體舯部的2座主炮塔呈階梯狀布置在艦體兩舷,轉動一定角度時可向另一舷射擊,全部火炮可同時向一側舷開火,但反向射角不大,射界有限。艦體艉部2座主炮塔采用背負式布置,但是由於炮塔防護與以往的英國戰列艦相比沒有明顯提高,所以兩座炮塔容易連帶受損。它的上層建築被艦艇舯部的兩座主炮塔隔成三個部分,並由用於放置艦載小艇的飛橋連接,這樣卻使火炮的射界受限。

參戰情況

“海王星”號於1909年1月在樸次茅斯海軍船廠開工建造,1909年9月30日下水,1911年1月完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海王星"號被編入第一戰列艦分艦隊參加了日德蘭海戰。戰爭結束後,該艦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於1922年退役解體。

“獵戶座”級戰列艦

“獵戶座”級戰列艦技術檔案

艦長:177米

艦寬:27米

吃水:8.2米

滿載排水量:25870噸

人員編製:752人

主機功率:19980千瓦

最高航速:21節

武器裝備:10門雙聯裝343毫米口徑主炮,16門102毫米口徑副炮,3座533毫米水下魚雷管

“獵戶座”級是英國皇家海軍在1909年全新設計建造的一種戰列艦,與以往英國建造的戰列艦完全不同的是,它把重點放在了提升火力上,並被稱為“超級無畏級”戰列艦。該級艦共建4艘,分別為“獵戶座”號、“君主”號、“征服者”號和“雷神”號,英國後續的“超級無畏”艦、“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鐵公爵”級戰列艦都是以其為設計藍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