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
作為艦載飛機編隊的海上最大活動基地,航空母艦是一座高速的浮動海上機場,同時也是海軍執行“立體戰”的特殊軍艦。它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麵艦艇,按其所承擔任務可分為攻擊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等。
顯著特征
航空母艦上最顯眼的就是具有與陸上飛機場跑道相似的起飛甲板。在一般軍艦上,主甲板最長隻有200米左右,最寬也不超過40米,最窄隻有幾米。而航空母艦上的飛行甲板麵積要比一般軍艦大幾倍甚至十幾倍,如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總長332.9米,飛行甲板寬76.8米,相當於三個多足球場的麵積。其實航空母艦的大不僅僅體現在飛行甲板的麵積上,也體現在艦體的高度上,現代航空母艦的艦體高度少則40多米,多則170多米,相當於一二十層樓的高度。其次,航空母艦的大還體現在大排水量上,其排水量最小的也有1萬噸,大的可超過9萬噸。另外,電子設備數量驚人、發動機功率極大也是航空母艦的主要特點。如在一艘現代航空母艦上,僅各種雷達發射機就有80多部,接收機150餘部,雷達天線近70個,無線電台近百部,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戰術數據係統,以指揮各種武器迅速準確地對敵射擊。
最初的嚐試
1910年11月,在美國東海岸漢普頓的錨地,一架“寇蒂斯”單座雙翼民用飛機——“金鳥”號從美國“伯明翰”號輕型巡洋艦上起飛,在經曆了一番艱苦的努力後,“金鳥”號終於成功起飛,並在海麵上飛行了幾千米,最後在海灘上安全著陸。這是人類首次駕駛飛機從一艘軍艦上起飛,這次壯舉是航空母艦和海軍航空兵在發展過程中邁出的最艱難的一步。兩個月後的1911年1月18日,在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一架軍機打算從“賓夕法尼亞”號重型巡洋艦上起飛,但由於天氣原因飛機最終在距跑道終端約9米的地方停了下來。這兩次試驗在航空母艦的發展史上都具有裏程碑意義,不僅證明了飛機完全可以從軍艦上起飛和降落並執行戰鬥任務,而且也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型戰艦的生存基礎,拉開了航空母艦走上曆史舞台的序幕。
曆史新篇
1917年3月,英國海軍決定將正在建造的“暴怒”號大型巡洋艦改建為飛機母艦,他們拆除了“暴怒”號的主炮,在艦體的前半部加裝了69.5米長的飛行甲板,同時鋪設了木製的飛行跑道。改裝後的“暴怒”號被稱為“飛機載艦”,標準排水量為19153噸,航速31.5節,共搭載10架飛機,但是由於艦上高聳的塔式桅杆和煙囪的阻礙,起飛後的飛機無法返回母艦。1917年8月2日,英國海軍少校鄧寧駕駛一架“幼犬”戰鬥機用側滑著陸的方式艱難地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號前甲板上,首開飛機在航行中的軍艦上降落的先河。幾天後,當鄧寧又一次試圖重複這個驚險的動作時候,不幸遇難身亡。這次事故的發生使英國人意識到要實現常規飛機在軍艦上的安全起降,必須改變航空母艦的結構。1917年底至1918年初,英國對“暴怒”號進行了一次改裝,這次改裝雖然並不成功,但為英國建造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奠定了基礎。
崢嶸歲月
1922年,美、英、法、意、日等國簽訂了關於限製海軍軍備的《華盛頓條約》,但對剛剛起步的航空母艦卻網開一麵,各國海軍紛紛抓住這個空子,大力發展航空母艦。此後,美國海軍利用被停建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改建了兩艘航空母艦,分別命名為“列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日本海軍於1935—1938年間對早先建造的“赤城”和“加賀”兩艘航母進行了改裝,其排水量均有所增加,飛行甲板改為一層全通式,並將艦橋移至主甲板以上,變成了標準的島式艦橋,使之具有了現代航母的典型特征。英國則利用大型巡洋艦改裝成“勇敢”和“光榮”兩艘航母,分別於1928年和1930年服役,其標準排水量為22500噸,航速30節,可搭乘48架飛機。
二戰時期的輝煌
1940年11月11日,滿載著“劍魚”攻擊機的英國“光輝”號航空母艦駛向意大利著名的軍港——塔蘭托。在這次戰爭中,英國出動了21架老式的“劍魚”攻擊機,僅用了65分鍾的時間,就擊沉並重創了意大利海軍3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以及2艘驅逐艦,幾乎使其折兵一半。這次戰爭充分展示了航空母艦的強大實力,同時也成為其發軔之初的經典之戰。1941年5月24日,英德海軍在冰島西南海域首次交戰,英方受到德軍重創。為雪前恥,英國皇家海軍擊中了包括“勝利”號航空母艦在內大批戰艦,再次對德軍的海軍王牌——“俾斯麥”號進行圍攻。這次戰爭最終使“俾斯麥”號沉沒,再次展示了航空母艦的巨大威力。
未來的發展
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航空母艦的發展越來越完善,出現了美國的“小鷹”級、“尼米茲”級、“企業”級,英國的“無敵”級等許多有名的航空母艦。除這些正規的航空母艦外,人們還設計了一些結構特殊的航母。如英國人曾嚐試利用大型箱船來改裝一種潛水航母。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曾提出建造三體航空母艦的設想。其中一種滿載排水量達20000噸,可載飛機20架,具有出色的適航性,一旦受損,生存性也遠高於常規潛艇。近些年來,美國海軍設想的建造一種“浮島”式的航空母艦,該艦由6個獨立模塊艙組成,全長900米,是“尼米茲”級的3倍,可攜帶2—3個艦載機聯隊。日本、加拿大等國也先後提出過類似的設想。
英國航空母艦
“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
“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172.2米
艦寬:20.7米
吃水:6.4米
滿載排水量:14550噸
人員編製:373人
動力裝置:12台鍋爐,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20.2節
艦載機:20架
武器裝備:6門102毫米AA炮,4門1.35千克炮,4挺高射機
槍,10挺機槍
從1917年開始,在經曆了“暴怒”號的失敗後,英國海軍下決心建造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他們將建造中的客輪“卡吉林”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艦上原有的煙囪被拆除,並設計出從主甲板下麵通向艦艉的水平排煙道,從而清除了妨礙飛機起降的最大障礙。飛行跑道前後貫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飛行甲板,極大方便了艦載機的起降作業。
使用概況
1918年5月,“百眼巨人”號完成改裝,同年9月被編入皇家海軍的作戰序列。然而匆忙入役的“百眼巨人”號還未來得及接受戰火的洗禮,戰爭便結束了,它隻能默默地呆在皇家海軍的艦隊中。但是,作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在航母發展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
最終宿命
“百眼巨人”號在1925年至1926年間進行了改裝,在水線下裝了防魚雷的列板,在艦首1/3處裝設了舷台。1937年為了搭載新的艦載機,“百眼巨人”號又進行了改裝,但由於航速慢,很難發揮航空母艦的作用,二戰爆發時改作訓練艦。1939年調往地中海,1940年至1943年負責向馬耳他運送戰鬥機。此後,於1946年被賣掉。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208.8米
艦寬:27.4米
吃水:8.7米
滿載排水量:28700噸
人員編製:1350人
動力裝置:6台鍋爐,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28.5節
武器裝備:6門139.7毫米口徑火炮,3門101.6毫米口徑高
射炮,1934年增加8門20毫米高射炮;4門1.35
千克炮,4挺高射機槍,10挺機槍
“競技神”號是英國皇家海軍於1917年訂購建造的航空母艦。它是第一艘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被認為是現代航空母艦的始祖。該艦采用全新的,有全通式的飛行甲板,封閉式的艦艏,具有較強的抗浪性。其艦橋、桅杆和煙囪被合並成大型艦島,位於全通式飛行甲板右側艦體右舷,這是航空母艦首次采用島式上層建築設計。這種富有創造性的設計既有利於飛行和航空指揮,又比側向煙囪和可放倒式煙囪擁有更高的強度且對艦體密封有利。“競技神”號於1918年開工建造,由於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及結構布局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驗,直到1923年才完工服役。當時載機數量為20架,隨著艦載飛機尺寸加大,載機數量下降到16架。1942年4月9日,“競技神”號在錫蘭(今斯裏蘭卡)亭可馬裏港附近被日海軍“飛龍”號艦載機擊沉。為紀念該艦,皇家海軍把“人馬座”級第四艘命名為新的“競技神”號,並於1955年服役。
改頭換麵
“競技神”號起初屬於攻擊航母,後經過多次改裝。1971年3月至1973年8月改裝為兩棲突擊型航母,拆除了供固定翼飛機使用的彈射器、3D型雷達等,增裝了其他設施。1976年應北約要求,“競技神”號再次被改裝,除保持原有的兩棲支援能力外,又改裝成反潛航母,其飛行甲板既可搭載反潛直升機,又可搭載垂直起落飛機。1980—1981年,“競技神”號又進行了一次改裝,增裝了一個傾角為7.5度的滑躍式甲板,以利於垂直/短距離起落飛機的起飛。此外,艦上的雷達係統、通信係統以及垂直/短距起落飛機的導彈控製與製導係統也得到了改裝。1982年,它作為旗艦參加了舉世矚目的英阿馬島海戰。1986年被賣給印度,並命名為“維拉特”號。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234.8米
艦寬:29米
吃水:7米
滿載排水量:27300噸
人員編製:1580人
動力裝置:6台鍋爐,3台蒸汽渦輪機
艦載機:設計72架,通常60架 最高航速:31節
武器裝備:16門重型高炮,8座雙聯裝炮塔,48門0.9千克
炮,6座八聯裝炮塔,32挺高射機槍
“皇家方舟”號是英國皇家海軍設計的全新的航空母艦,曾開創了現代航空母艦的新紀元。1934年,英國政府批準建造一艘新式的艦隊航空航母,在《限製海軍軍備條約》對航空母艦的限製範圍內製定了設計方案。1935年9月,該艦開工建造,1937年下水時命名為“皇家方舟”號,1938年完工服役。
結構特點
“皇家方舟”號的長寬比例為7.6∶1,考慮到大西洋的惡劣海況,艦體采用高幹舷,艦艏設計成封閉型,兩層封閉式機庫包括在艦體結構中,並將飛行甲板作為強力甲板,是船體的上桁材。這種結構隻能配置小型升降機,升降機較窄,運往機庫飛機都必須事先把機翼折疊起來。該艦擁有三步升降機,升降機有兩個平台在飛行甲板與兩層機庫之間分別運行,作業相對比較繁瑣。
服役經曆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皇家方舟”號是英國皇家海軍可以使用的最先進的航空母艦。它於1940年4月投入挪威戰役,其上的俯衝轟炸機曾炸沉了一艘德國輕巡洋艦。1940年7月,該艦跟隨英國艦隊攻擊阿爾及利亞米爾斯克比爾泊地的法國艦隊。1941年5月,“皇家方舟”號參加了圍殲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著名戰鬥。戰鬥中,“皇家方舟”號上的魚雷轟炸機打壞了“俾斯麥”船舵,為英國艦隊最後擊沉“俾斯麥”號爭取了時間。1941年11月13日,被德國海軍U—81號潛艇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