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航空母艦2(1 / 3)

“中途島”級航空母艦

“中途島”級是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中的“三朝元老”,共有“中途島”號、“珊瑚海”號和“羅斯福”號3艘。“中途島”號於1943年10月動工,全部建造工期直到1945年9月才結束,因此未來得及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1977年,“羅斯福”號因武器裝備損壞嚴重而被迫退役。20世紀90年初,在經曆了近半個世紀的海風吹打後,“中途島”號和“珊瑚海”號也結束了服役生涯,陸續退出舞台。

構造特點

與美國現役的幾級航空母艦相比,“中途島”級無論在噸位上還是個頭上都要小得多,但其首艦“中途島”號下水時卻是當時海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在海上航行時,“中途島”號每天要燒掉455000升油,所以每3天就得補充一次燃料。由於采用了全新的設計,該級艦出現了較大問題,如潮濕、擁擠、過於複雜化,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後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改裝,使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中途島”級曾參與了數百次海上行動,見證了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海上軍事行動。在“中途島”號退役前夕,還全力以赴參加了“沙漠風暴”行動,並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小的威力。

“塞班”級航空母艦

“塞班”級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209米

艦寬:23.4米

吃水:7.6米

滿載排水量:14500噸

人員編製:1821名

動力裝置:88800千瓦蒸汽輪機

續航力:8000海裏/15節

武器裝備:5座四聯裝40毫米炮,10座雙聯裝40毫米炮,

20毫米機關炮若幹艦載機:50架

“塞班”級航空母艦是美國仿效“獨立”級,並以“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為基礎改建的一級輕型航空母艦,其外形與“獨立”級酷似,但排水量稍大。該級艦有2艘,分別是“塞班”號(1946年建成,1975年退役)、“賴特”號(1947年建成,1977年退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塞班”級被用作飛機運輸艦。後來,美國又利用其寬大飛行甲板和機庫,將其改建成了指揮艦。1975年退役)、“賴特”號(1947年建成,1977年退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塞班”級被用作飛機運輸艦。後來,美國又利用其寬大飛行甲板和機庫,將其改建成了指揮艦。

“小鷹”級航空母艦

“小鷹”級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318.5米

艦寬:39.5米

吃水:11.4米

滿載排水量:81123噸

人員編製:3161人

動力裝置:8台鍋爐,4台209000千瓦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32節

艦載機:85架

武器裝備: 3座八聯裝“海麻雀”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3座“密

集陣”近戰武器係統,4座SRBOC電子對抗誘餌發射裝

置,1台SLQ—36“女水妖”拖曳式誘餌

“小鷹”級是繼“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之後,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級常規動力航母,作為當時比“福萊斯特”級更完善的航空母艦,它雖不及後來的核動力航空母艦那樣引人注目,但也不失為美國航空母艦兵力中的骨幹力量。

發展由來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建造的“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被稱為“超級航空母艦”,但在服役過程中仍發現了一些不足,美國海軍對其進行了大幅度改進,最後稱之為“小鷹”級。該級艦與“福萊斯特”級有著不同之處,例如,在飛行甲板的布置上,島前有2台飛機升降機,而“福萊斯特”級隻有1台;另一個不同是,“小鷹”級的島後安裝了1個獨立的雷達桅杆,而“福萊斯特”級則沒有安裝。

“小鷹”號

“小鷹”號是“小鷹”級航空母艦的首艦,由紐約船廠建造,於1961年4月29日正式服役。1973年重新設計改裝為一艘多用途航母。“小鷹”號設有作戰、航空、航海、武器、輪機、醫務、牙醫、供應、安全和飛機中級維修等10個部門。各部門中,以作戰、航空和飛機中級維修這3個部門最為重要。

作戰部門

作戰部門負責製定作戰計劃,組織戰備訓練,完成指定的情報搜集、鑒別與傳送,對空中飛機實施作戰控製,進行視覺與電子通信,實施電子戰,提供氣象與海浪預報等,下設作戰訓練、情報、通信、電子戰、氣象等分隊,分別由作戰官、訓練官、情報官、通信官、電子戰官、氣象官等領導。

航空部門

航空部門是其中最大的部門,占艦員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強,其主要負責保障飛機的起降、吊放、加油、裝彈和飛行安全在內的空勤任務。航空部門下設行政管理與塔台分隊、飛機起吊分隊、甲板飛機牽引分隊、引降裝備操縱分隊和加油與裝彈分隊,由飛行甲板官、飛機彈射官、攔阻官、機庫甲板官、航空燃油官、裝彈官、飛機起吊官以及行政助理、訓練助理等領導。

維修部門

維修部門負責督促和領導航母艦載機的維修保養工作,保證艦載機聯隊始終處於良好的戰備狀態。該部門由4個分隊組成,即行政管理分隊、飛機中級維修分隊、機載設備維護分隊和甲板支援設備維護分隊,主要人員都是一些經驗豐富的飛機維修與保養技術人員,因此,也稱“飛機保健醫生”。

載機種類

“小鷹”號上載有一個艦載機聯隊,即第15艦載機聯隊。該聯隊下轄9個飛機中隊,裝備各型艦載機82架,其中F—14A“雄貓”戰鬥機20架、F/A—18C“大黃蜂”戰鬥/攻擊隊24架、A—6E“入侵者”攻擊機16架、E—2C“鷹眼”預警機4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機4架、S—3B“北歐海盜”反潛機6架、SH—60F“海鷹”反潛直升機6架、HH—60H“黑鷹”救援直升機2架等。

全副武裝

各飛機中隊是基本的行政組織和戰術單位,其中,戰鬥機中隊負責實施全天候空中作戰,建立和保持製空權,戰鬥攻擊機中隊負責全天候空中作戰和對敵攻擊戰,奪取製空權,攻擊敵方地麵或海上目標;戰術電子戰中隊負責實施電子對抗和電磁攻擊,奪取戰場製電磁權,空中早期預警機中隊負責為航母戰鬥編隊及友軍提供全天候雷達預警和偵察勤務,擔負航母艦載機的空中指揮引導;反潛機中隊負責實施全天候反潛作戰,確保航母戰鬥編隊的安全。

“星座”號

“星座”號是小鷹級航母的2號艦,由紐約海軍造船廠建造,在建造的過程中曾發生火災,損傷嚴重。1990年7月至1993年3月在費城海軍造船廠根據美國海軍艦艇延長服役年限計劃進行改造,改造後的“星座”號仍然是美國最先進的艦船之一,它配有全球衛星通訊係統、自動鑒別和跟蹤係統等先進設備。2003年8月7日,在美海軍航空維修站北部島舉行了美國海軍“星座”號航空母艦的退役典禮,標誌著“星座”號42年的服役生涯結束,由“裏根”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取代。

“美國”號

“美國”號是小鷹級航母的的第3艘,1961年1月9日由紐波紐斯船廠開工建造,1965年1月23日服役。在它服役生涯的早期進行了U—2飛機的起落試驗。“美國”號是在“星座”號的基礎上改進的,最後改裝為多用途航母。1968年5月,“美國”號參加了對越南北方的空中打擊,並首開越戰中擊落米格戰鬥機的記錄。海灣戰爭期間,“美國”號是唯一從阿拉伯半島兩翼的紅海和波斯灣向伊拉克進行打擊的美國航空母艦。越南戰爭期間,該艦3次開赴越南沿海,參戰時間長達112天。2005年5月14日在經曆了一連串的爆炸實驗後沉入大西洋,據稱這是迄今世界上被炸沉的最大型戰艦,後由“斯坦尼斯”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取代。

“肯尼迪”號

“肯尼迪”號是小鷹級航母的第4艘,該艦以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的名字命名。當時它是一艘攻擊型航空母艦,編號為CVA—67,到了70年代初期,它的編號改為CV—67,這就意味著它將負起包括反潛功能在內的全麵海上作戰任務。1989年1月4日,從“肯尼迪”號上起飛的F—14戰鬥機擊落兩架接近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利比亞米格—23戰鬥機。1991年1月16日,“肯尼迪”號投入海灣戰爭,共向伊拉克的軍事目標發起114次攻擊。2007年3月23日,“肯尼迪”號在弗羅裏達州的梅港退役。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332.2米

艦寬:40.8米

吃水:11.3米

滿載排水量:90944噸

人員編製:3184人

動力裝置:2座核反應堆,4台209000千瓦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30節

艦載機:90餘架

武器裝備:3座八聯裝“海麻雀”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3座

“密集陣”近戰武器係統,SPS—49對空搜索雷達

“尼米茲”級航母是目前世界上噸位最大、載機最多、在役數量最多、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級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是繼“企業”號核動力航母之後,美國第二代核動力航空母艦。該艦的主要使命是進行遠洋作戰,奪取並保持製空權和製海權,封鎖海區,保衛海上交通線,支援登陸等。其首艦於1975年服役,迄今共服役9艘,第10艘正處於建造中。該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在91000噸以上,從第5艘起由於加裝了幾千噸重的裝甲防護板,使其滿載排水量增至102000噸,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艦船。

武器係統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連隊可控製25萬平方千米的海域和空域,每天可出動200架次執行作戰任務,裝彈量是美國現役其他航母的2—3倍。除此之外,“尼米茲”級航母自身也有強大的防衛體係,包括導彈、火炮、電子對抗係統、“海麻雀”導彈發射裝置等。由雷達導航的“海麻雀”導彈屬於短中程導彈,可攻擊飛機和截擊敵方的巡航導彈。

其他裝備

該艦的近程火炮係統有自動搜索和瞄準雷達,20毫米近程火炮係統每分鍾能發射3000發以上炮彈,能有效地防禦敵方飛機和導彈的近程攻擊。2台核反應堆為其提供幾乎是無限期的30節以上的續航能力。8台8000千瓦汽輪發電機提供的電力可供10萬人口的城市使用。4台海水淡化裝置為該艦每天提供1818440升淡水。一般情況下,艦上備有供其人員消耗90天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10艘同級艦

“尼米茲”級航母現有9艘在役,分別是“尼米茲”號、“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號、“卡爾·文森”號、“西奧多·羅斯福”號、“亞伯拉罕·林肯”號、“喬治·華盛頓”號、“約翰·斯坦尼斯”號、“哈裏斯·杜魯門”號、“羅納德·裏根”號。第10艘艦“布什”號正在建造,目前部分艦艏已被拚裝在一起,整體工程已完成約30%。它將是美國海軍最後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價值近40億美元。

“尼米茲”號

首艦“尼米茲”號於1975年服役,是美國海軍中最大地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被人們形象地譽為“一座浮動的機場”和“海上城市”。其艦上的甲板麵積相當於3個足球場,艦身高達30層樓。它攜帶的核燃料可用13年。艦上還有廣播站、電影廳和郵電所、百貨商店、服裝店、理發店、冷飲店,僅照明燈就有29184盞。參觀過這艘軍艦的人,都用“海上巨獸”來形容它。

生命力最強

“尼米茲”號的艦體和甲板采用高強度鋼,可抵禦半穿甲彈的攻擊,彈藥庫和機艙裝有63.5毫米厚的“凱夫拉”裝甲,艦內設有23道水密橫艙壁和10道防火隔壁,消防和抗衝擊等防護措施完備,能夠承受3倍於二戰時美國“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受到的打擊,是目前世界上生命力最強的軍艦。此外,它還能夠進行遠洋作戰,奪取製空和製海權,攻擊敵海上或陸上目標,支援登陸作戰及反潛等。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號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號是“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第2艘。該艦於1977年10月18日服役。在1985年10月28日至1987年4月13日以及1995年9月到1997年1月28日間進行了較大的改裝。“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號的飛行甲板麵積達18212平方米,可載100架作戰飛機。2台核反應堆不用添料,可提供其保持30節以上的航速連續航行18年。由於不用儲備常規動力航空母艦所需要的燃料,“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號攜帶的彈藥和飛機燃料比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要多出70%,還可以多載50%以上的空軍人員。

“卡爾·文森”號

“卡爾·文森”號是“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第3艘。該艦於1982年3月正式服役。1983年3月1日從諾福克港起錨,開始8個月的環球巡航。曆經加勒比海、大西洋、地中海、南大西洋、印度洋、南中國海、日本海和太平洋,然後返回美國西海岸的阿拉梅達海軍基地。1989年9月18日,“卡爾·文森”號離開阿拉梅達,在白令海峽參加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規模最大代號為“PACEX 89”的海軍軍事演習。1998年11月初,“卡爾·文森”號開赴阿拉伯海灣,執行對伊拉克南部地區的禁飛任務。1999年1月起,曾經對伊拉克的禁飛區目標進行幾次空襲,對伊拉克施加壓力。

“西奧多·羅斯福”號

“西奧多·羅斯福”號是“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第4艘。該艦由紐波紐斯船廠建造,1986年10月25日服役。它是以美國的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而命名的。海灣戰爭中,該艦曾攜各種導彈和激光製導炸彈對伊拉克進行狂轟濫炸。1999年3月25日,“西奧多·羅斯福”號上的EA—6B電子幹擾飛機,夥同從意大利基地起飛的ES—3A電子偵察機,對南聯盟的指揮通信係統進行了電子戰“軟殺傷”。隨後,“西奧多·羅斯福”號麾下的13艘巡洋艦、驅逐艦和核潛艇發射幾百枚“戰斧”巡航導彈,上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斧頭”戰。隨後,從“西奧多·羅斯福”號上起飛的24架“大黃蜂”又瘋狂地向南聯盟撲去,多次向其民用目標投擲被國際法禁止的集束炸彈,造成了南聯盟平民的大量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