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航空母艦2(2 / 3)

“亞伯拉罕·林肯”號

“亞伯拉罕·林肯”號是“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第5艘,它是以美國的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命名的。1990年從大西洋艦隊轉入太平洋艦隊。1991年5月28日,“亞伯拉罕·林肯”號開赴印度洋,參加海灣戰爭。1993年6月15日,“亞伯拉罕·林肯”號離開阿拉梅達港,到香港進行訪問,然後開赴阿拉伯海,對伊拉克南部地區執行禁飛任務。同年10月8日,“亞伯拉罕·林肯”號開往非洲索馬裏,協助聯合國的有關行動。從“亞伯拉罕·林肯”號上起飛的飛機不斷地在索馬裏的首都摩加迪沙及其周圍地區的上空巡邏,支援地麵部隊的行動。

“約翰·斯坦尼斯”號

“約翰·斯坦尼斯”號航母是“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第7艘,該艦是為紀念為美國海軍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參議員約翰·斯坦尼斯而命名的。該艦於1995年6月開始服役於美太平洋艦隊。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命力最強”的水麵艦艇,堪稱“尼米茲”家族中的佼佼者,能執行攻擊和反潛等多項任務,在美軍20 世紀末的一係列軍事活動中顯得異常活躍。

其他型號

“喬治·華盛頓”號是“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第6艘,是“尼米茲”號航母的改進型。該艦於1992年7月4日服役。“杜魯門”號是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第8艘,它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中包括“南卡羅利納”號和“加利福尼亞”號核動力巡洋艦。“杜魯門”號有海上“巨無霸”的美稱。“羅納德·裏根”號是“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9號艦,是以美國第40任總統“羅納德·裏根”命名的,這也是第一位本人還在世時被拿來為軍艦命名的美國前總統。

俄羅斯航空母艦

“莫斯科”級航空母艦

“莫斯科”級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191米

艦寬:34.1米

吃水:8.7米

滿載排水量:17500噸

人員編製:850人

動力裝置:2台6660—74000千瓦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31節

艦載機:14架 卡—25反潛直升機

武器裝備:2座雙聯裝AK—25757毫米炮,2座12管BU6000反 潛火箭發射器,2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莫斯科”級航空母艦是蘇聯的第一代載機航空母艦,主要用來對付美國出現的“北極星”彈道導彈核潛艇。該艦的最大特點是,采用法國和意大利首先開創的混合式艦型,艦前半部為典型的巡洋艦布置,艦後半部則為寬敞的直升機飛行甲板,因此,在蘇聯該艦也稱為“反潛巡洋艦”。該艦共建2艘,分別是“莫斯科”號和“列寧格勒”號。如今,該級航母已全部退出現役。

誕生背景

20世紀50年代末,美蘇之間的冷戰處在危險邊緣,核大戰一觸即發。1960年年底,美國新研製的“北極星”潛射戰略導彈正式部署到“華盛頓”級核潛艇上,美國人在一夜之間獲得了對蘇聯核打擊的主動權,美蘇之間的核力量迅速失衡。為扭轉危局,蘇聯便研製了“莫斯科”級母艦。“莫斯科”級以19200噸的排水量和高達14架的載機量,向世人宣告這是不折不扣的“紅色航母第一艦”。直升機起降作業區,因此所有的武器幾乎都安裝在軍艦的前部,這也是許多蘇式艦艇的共同特征。

特殊的艦體

“莫斯科”級航母的艦身後段為一寬廣的飛行甲板,2具升降機可通甲板下的機庫,另外,在煙囪桅底部有小型的機庫,共可容納14架Ka—25“賀爾蒙”式直升機。雖然曾有Yak—38鐵匠V/STOL機在艦上進行測試,不過從未用於正式任務上。在特殊情況下,“莫斯科”級也可搭載米爾設計局的Mi—14“薄霧”式掃雷直升機,不過由於該機體形過於龐大,無法經由升降機進入機庫,因此隻能安裝在甲板上。

服役情況

“莫斯科”級建成服役後,足跡遍及各大洋,雖然該艦是蘇聯海軍當時最大的水麵艦艇,但是作為一型對抗美國核潛艇的專用艦隻,“莫斯科”級在可靠性和有效性上都存在很大不足,航海性能上的缺陷限製了它的活動範圍。1983年11月,服役僅16年的“莫斯科”級航母被封存起來,不再出海。1997年,“莫斯科”號被拖往船廠拆解,紅海軍的第一艘航母就這樣黯然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而這一年離它建成服役正好30年。

“基輔”級航空母艦

“基輔”級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274米

艦寬:47.2米

吃水:10米

滿載排水量:40500噸

人員編製:1600人

動力裝置:4台148000千瓦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32節

艦載機:31架

武器裝備:2座76毫米雙管艦炮,8座AK—630型6管30毫

米近防炮,2座10管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

2 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基輔”級航空母艦是蘇聯的第二代航空母艦,該艦運用大量高新技術,除了裝備各種導彈外,還載機34架,既能進行空戰,又可擔負反潛、電子戰、偵察等多種任務。除此之外,該艦還有著與重型巡洋艦一樣的武器裝備,是集航空母艦、巡洋艦於一身的超級艦隻,其威脅力相當於一支特混艦隊,這充分體現了蘇聯航空母艦的獨特風格,因此,它被人們喻為“海上雄獅”。該級艦共有4艘,分別是“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和“戈爾什科夫”號。

武器裝備

“基輔”級與其他西方國家航空母艦的最大區別是,艦上裝載有大量武器裝備,除了艦載機,僅憑其本艦的強大火力,“基輔”級仍能發揮一定作用。該艦前3艘上的反艦武器為4座雙聯裝SS—N—12遠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該導彈射程高達550千米;防空武器有雙聯裝SA—N—3中程艦空導彈(射程37千米)發射架和SA—N—4近程艦空導彈(射程12千米)發射架各2座;反潛裝備為1部雙聯裝SUW—N—1反潛導彈發射架、2座五聯裝魚雷發射管和2座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另有4座76毫米雙聯自動炮和8座30毫米單管自動炮。

電子設備

“基輔”級上裝備了大量各型電子設備:1部“頂帆”三坐標對空雷達,1部“頂舵”對空/對海雷達,1部“頂結” 歸航引導雷達,4部“十字劍”以及”低音帳篷”、“梟叫”火控雷達等,另有“馬顎”艦殼聲納和“馬尾”拖曳聲納。“巴庫”號在電子裝備上進行了大改進,以一部“天空哨兵”大型相控陣雷達代替了“頂帆”、“頂舵”、“頂結”雷達,但是在艦橋最高處出現了一部“頂板”三坐標值班預警雷達。

各具特點

首艦“基輔”號於1975年1月正式服役,1994年1月退出現役,被賣到中國,目前在天津改為遊樂設施;2號艦“明斯克”號於1978年9月服役,1994年1月退出現役,被賣到中國,目前在深圳改為遊樂設施;3號艦“新羅西斯克”號於1982年9月服役,1993年退出現役;4號艦“戈爾什科夫”號,原名“巴庫”號,與“基輔”級前三艘存在很大不同,該艦運用了許多新技術,是一款改進型航母。

“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

“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304.5米

艦寬:70米

吃水:10.5米

滿載排水量:67500噸

人員編製:1700人

動力裝置:4台148000千瓦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30節

艦載機:41架

武器裝備:4座六聯裝SA—N—9防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備彈 192枚),8座“卡什坦”導炮合一近防係統,4座AK—630型6管30毫米近防炮

“庫茲涅佐夫”級是蘇聯的第三代航空母艦,它的主要使命是確保蘇聯彈道導彈和潛艇的安全以及戰鬥效能的發揮,從而消滅敵方海上和基地的海軍兵力。該艦最大的特點是艦上裝有滑橇式飛行甲板,艦上所裝備的武器係統齊全,威力強大。

發展由來

“庫茲涅佐夫”級航母是在“基輔”級航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采用了同一基本線型,隻是在“基輔”級中部加入30米長的平行中體。艦體兩側增加了防雷隔艙,使艦寬增加了7米。幹舷從13.5米(“基輔”級)增加到16.5米(“庫茲涅佐夫”級)。這兩次改進糾正了“基輔”級的縱傾問題。另外,增加的內部容積用於提高該艦的服務指揮控製設備。

艦體結構

“庫茲涅佐夫”級航母設計從龍骨向上共有27層甲板高和3000多個隔艙。有一些沒有水密門,而有一些隔艙安裝了木門。機庫甲板長約150—170米,寬32—35米。該機庫能載2個中隊蘇—27和米格—29固定翼戰鬥機,15—21架直升機。該艦的動力裝置為俄羅斯標準的大艦動力裝置,8台立式渦輪增壓鍋爐,4台W—12型蒸汽輪機,總功率可達148000千瓦。

顯著特征

該艦用P—500(北約稱SS—N—19)反艦導彈取代以前的P—35(北約稱SS—N—12)反艦導彈。由於SS—N—19導彈發射管固定安裝在艦內部,所以允許艦的飛行甲板首尾縱通。原計劃艏部像法國“戴高樂”號那樣安裝2座彈射器,但因俄羅斯的彈射器沒有滿足規格書的要求而不能裝艦。因此安裝了升角為120度的滑躍式起飛甲板,這也是該艦最顯著的特征。

指揮係統

“庫茲涅佐夫”級有2台舷側飛機升降機分別位於島的前後。島的形狀和布置受“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天線的4個陣麵的約束。島的頂部是大的圓柱形“蛋糕台”飛機戰術引導係統天線。該艦打算安裝一個大型先進的作戰指揮係統,以全分布式計算機網絡為基礎,並由上層建築內的戰鬥情報戰位來管理,而該艙是空的。除此之外,艦艏極度前傾以便安裝滑跳起飛跑道和首錨裝置。

載機特點

“庫茲涅佐夫”是計劃載常規固定翼飛機的蘇聯的第一艘航母。因此,總布置十分接近西方的航母,同時,反映了蘇聯海軍設計上許多新的特征。“庫茲涅佐夫”級與“基輔”級最大的區別就是載有常規的固定翼防空戰鬥機,固定翼飛機主要擔任艦隊防空任務和支援陸戰隊登陸作戰。此外,“庫茲涅佐夫”級根據任務需要可靈活換裝其他飛機,還可載有卡—27A型反潛直升機。

法國航空母艦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182.6米

艦寬:27.1米

吃水:8.6米

滿載排水量:25000噸

動力裝置:蒸汽輪機

航速:21.5節

艦載機:25架

武器裝備:8座155毫米單管炮,6座75毫米單管炮等

“貝亞恩”號是法國在“諾曼底”級戰列艦基礎上改建的,該艦巨大的煙囪設在艦右舷中前部,與上層建築聯為一體,這種外形極具英國航空母艦的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它曾和英國其他艦隻一起搜索過德國 “格拉夫·斯佩”號袖珍戰列艦,但因為航速太慢,不適合飛行作業,後來主要用於運送飛機。

獨特之處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上的冷風可將煙囪內的熱氣衝淡,有效地減少了其對飛行甲板的幹擾;飛行甲板上的升降井也別具一格地裝上了鉸鏈門;它的升降平台升到頂時,就成了飛行甲板的一部分,這和其他航母一樣,但特別的是“貝亞恩”號有3個這樣的升降平台。

缺點突出

“貝亞恩”號最致命的缺點就是航速慢、進行飛行作業時困難大。該航母的航速隻有21.5節,不僅如此,由於隨著科技的發展,戰機的重量逐年加大,飛行甲板上的風速對飛機的起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而“貝亞恩”號如此低的航速,使艦載戰機起飛時不能依靠風速提高升力,降落時也不能依靠風速降低飛行速度,不便於飛機操縱。

“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

“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265米

艦寬:51.2米

吃水:8.6米

滿載排水量:32780噸

動力裝置:2組帕森睛齒輪傳動渦輪機

最高航速:32節

艦載機:39架

武器裝備:2組海響尾蛇EDIR防空導彈係統、4門100毫米

兩用炮

法國為了淘汰二戰時期的一些老式航空母艦,從20世紀50年代起建造了“克萊蒙梭”級新型航空母艦。該級艦吸收了二戰後期實戰操作航艦時獲得的不少寶貴經驗,共建“克萊蒙梭”號和“福熙”號2艘,它們在法國海軍服役期間,執行了相當多的任務,也參與了不少距離法國本土較近的任務,如在波斯灣戰爭中的黎巴嫩沿岸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