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航空母艦2(3 / 3)

結構特點

“克萊蒙梭”級擁有傾斜度8度的斜形飛行甲板、單層裝甲機庫,以及法國自行設計的鏡麵輔助降落裝置,2具升降機,2具彈射器,1具在飛行甲板前端,1具在斜形甲板上。該級艦在服役中進行了很多次改裝,使之在原來的基礎上武備更加強大,最成功的改裝是該級艦上可以成功地搭載超級軍旗攻擊機。

“戴高樂” 號航空母艦

“戴高樂” 號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261.5米

艦寬:64.4米

吃水:8.5米

滿載排水量:40578噸

人員編製:1750人

動力裝置:2座K15型壓水反應堆

最高航速:27節

艦載機:36架

“戴高樂”號於1989年4月開始建造,2000年3月正式服役。它在建造中吸取了“克萊蒙梭”級的經驗,克服了諸多缺陷,從而走出了一條創新的、獨具匠心的中型航空母艦之路。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級采用核動力的中型航空母艦。該艦擁有超強的對空防禦能力,它的出現使法國海軍成為擁有包括潛艇、水麵艦艇和空中攻擊力量的“均衡”的海軍。

防空武備強大

“戴高樂”號以防空為主要任務,因此它的防空武備是非常強大的。它裝有4座八聯裝“紫菀15”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2座六聯裝“瑪特拉·薩德爾”點防禦導彈發射係統和8門“吉亞特”20毫米近程防禦火炮。該艦還可搭載30—33架“陣風M”多用途戰鬥機和3—4架E—2C“鷹眼”預警機,另有4—6架NH—90直升機。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電子戰的要求,“戴高樂”號還裝備有眾多的電子設備,如4座“薩蓋”10管誘餌彈發射裝置和電子幹擾裝置,塞尼特8號戰術數據係統和16號數據鏈,2部ARBB—33和1部ARBB—21係統電子對抗設備等。

生存能力強

“戴高樂”號用計算機模擬的方式獲得了最佳的線型外觀,同時采用各種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航空母艦的生存能力。為了提高抗核爆能力,全艦按照北約統一的抗核加固標準建造,還特別在機艙和彈藥艙等重要艙室周圍采用鋼板或“凱夫拉”裝甲防護,全艦從飛行甲板到艦底形成了一個堡壘式的箱型結構。艦體的水下部分采用多層或雙層結構,並增強了船底板強度,使得該艦擁有較好的抗水下爆炸能力。“戴高樂”號航空母艦的絕大多數艙室為封閉結構,以保證艙內正壓,實現核、生、化三防要求。

日本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不像日本其他航母以飛翔的動物命名,而是以日本古代國名命名。“加賀”號原本是一艘戰列艦,隻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製而於1922年停工,並準備將其解體。而1923年由“天城”號主力艦改建的航空母艦因地震龍骨被扭曲而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毀的艦體稍小的戰列艦“加賀”號改造為航空母艦。1923年“加賀”號重新開工,並於1928年3月21日完工。

結構特點

“加賀”號建成初與“赤城”號航空母艦非常相似,都采用呈階梯狀分布的三段飛行甲板,隻是“加賀”號的橫臥式煙囪一直延伸到了艦尾附近,這與“赤城”號是不同的。但後來日軍發現“加賀”號的結構並不實用,於是在1934年到1935年間對其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取消了不實用的中下兩層飛行甲板,改裝為全通式飛行甲板,上層飛行甲板加長加寬並進行結構加強延伸至艦首用立柱支撐。煙囪改成與“赤城”號相同的直接伸向舷外的樣式,並對艦上的艦炮進行了重新調整。

參戰史

“加賀”號服役後被編入第一航空戰隊,參加了1932年日本侵華的八一三淞滬會戰,其間轟炸了蘇州和杭州等地。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它便一直活動在中國海域,直到1939年才返回日本。返回後它又參加了1941年偷襲珍珠港的戰役。1942年它又與“赤城”號參加了東南亞外圍諸要地的攻擊,並對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整個海域進行了瘋狂掃蕩。1942年3月受創回國修理,兩個多月後,“加賀”號又與“赤城”號、“蒼龍”號和“飛龍”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1942年6月4日海戰中,“加賀”號在中途島西北海域被美國的“企業”號航空母艦俯衝轟炸機投下的四顆炸彈炸沉。

“鳳翔”號航空母艦

“鳳翔”號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168米

艦寬:18米

吃水:6.2米

滿載排水量:10600噸

人員編製:550人

動力裝置:8台鍋爐、2台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25節

武器裝備:4門140毫米口徑火炮、38門25毫米口徑高射炮

艦載機:20架

“鳳翔”號航空母艦是在一艘支援艦的艦體上專門設計而成的,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完工服役的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由於它是日本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所以在設計上具有很多實驗性風格。“鳳翔”號采用了全通式飛行甲板,並在甲板的右側建了一座島式艦橋,在艦橋之後的飛行甲板右舷安裝三個帶鉸鏈的煙囪,這樣在飛機起飛時,三座煙囪便可利用鉸鏈向外側放倒。在試航中,海軍發現“鳳翔”號的飛行甲板太窄,於是在1924年拆除了島式艦橋。太平洋戰爭前夕,由於“鳳翔”號上沒有彈射器而無法應用新式戰機,因而其飛行甲板再次被加長加寬,以便新式飛機在沒有彈射器的情況下也能應用。但是甲板過度被延長,使“鳳翔”號航海性能降低,隻能在內海航行作為訓練艦。二戰日本投降後,它還被作為運輸艦運輸海外日本僑民,最後在1947年解體。

“赤城”號航空母艦

“赤城”號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261.2米

艦寬:29米

吃水:8.07米

滿載排水量:41300噸

人員編製:1630人

動力裝置:19台鍋爐

最高航速:31節

武器裝備:6座20厘米口徑艦炮、6座12厘米雙聯裝高射炮、14座25毫米三聯裝高射炮

艦載機:60架

“赤城”號航空母艦也是由一艘戰列巡洋艦中途改建而來的,它的名字源自日本關東北部的赤城山。雖然它的設計初衷隻是一艘戰列巡洋艦,但改成航空母艦後依然很優秀。作為日本海軍的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艦,其上還擁有日本海軍最優秀的飛行員。

現代化改裝

1935年10月到1938年8月間“赤城”號在佐世保海軍船廠進行了現代化改裝,與“加賀”號一樣,“赤城”號將不實用的中、下兩層飛行甲板拆除,將上層飛行甲板改為全通式,並進行了加長加寬處理,長度一直延伸至艦艏並用立柱支撐。機庫向前延伸,原本位於右舷的島式上層建築被移到了左舷,設計者認為這樣可以使“赤城”號上的飛機在起飛整理隊形或返航準備降落時向右邊盤旋,不會與並行艦的飛機起降發生空中交通衝突。但實踐證明采用左舷島式上層建築發生的事故更多。同時“赤城”號還拆除了中層飛行甲板前麵的2座雙聯裝200毫米炮,並對其他艦炮進行了重新調整。

最初的樣子

最初的“赤城”號航母安裝有3段飛行甲板,三段甲板分三層呈階梯狀排列。上層甲板可起降兩用,中、下兩層與雙層機庫相接可供飛機直接從機庫起飛,不過中層甲板隻供小型飛機起飛,而下層甲板可供大型飛機起飛。上層飛行甲板前端下麵是橫跨艦體兩舷的艦橋,這個艦橋在後來的應用中被證明位置太低,不利於觀察和指揮。“赤城”號的煙囪很特別,煙囪從右舷伸向舷外並向下彎曲,這樣鍋爐裏排出的廢氣便不會影響到飛機的起降。

參戰史

1932年1月,“赤城”號在淞滬抗戰中,轟炸了上海,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它一直在長江流域、華南、海南等地作戰。1941年12月7日“赤城”號以日本航空艦隊旗艦的身份參加了偷襲珍珠港的戰役。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它又擔任日本第一航空艦隊的旗艦在南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瘋狂掃蕩。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號仍然是機動部隊指揮官南雲忠中將的旗艦,在戰爭中有很強的實力。正因如此,它在戰爭中更容易被當做靶心,在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號曾被美國海軍“企業”號航空母艦的艦載俯衝轟炸機發射的2顆炸彈命中,嚴重損毀。

“龍驤”號航空母艦

“龍驤”號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180米

艦寬:20.3米

吃水:5.5米

滿載排水量:10600噸

人員編製:924人

動力裝置:6台鍋爐

最高航速:29節

武器裝備:6座雙聯127毫米炮、24座機槍

艦載機:48架

“龍驤”號航空母艦由橫濱造船廠建造。1929年11月26日開工,1933年5月9日完工,前後用時不到4年。由於受到《華盛頓海軍條約》的有關限製,其原定排水量僅為8000噸。盡管設計者們費了不少心機,但建成之後的排水量還是超出原設計,達到10600噸。

改裝工作

“龍驤”號服役後不久,就出現了諸多問題,如穩定性差,艦艏甲板過低,飛行甲板的支撐結構強度不夠等。於是,在1934年到1936年間“龍驤”號進行了改裝,撤除了2座127毫米炮及一些可撤除的重物,加強艦體結構,提高艦艏甲板,以改善適航性。為了增加穩定性,追加了500噸的壓載,但航速卻受到了影響。

戰爭軼事

“龍驤”號參加的戰役並不多,太平洋戰爭之初,曾在蘇門答臘海域、印度洋進行過交戰,1942年8月24日,在第二次所羅門群島海戰中,“龍驤”號不幸被美軍的“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的艦載飛機投下的4顆炸彈擊沉。

“翔鶴”號航空母艦

“翔鶴”號航空母艦技術檔案

艦長:257.5米

艦寬:26米

吃水:8.87米

滿載排水量:32105噸

最高航速:34.2節

人員編製:1660人

艦載機:84架

動力裝置:8座重油鍋爐、4座蒸汽輪機

武器裝備:8座雙聯裝127毫米/40倍口徑高射炮、12台三

聯裝25毫米機槍

“翔鶴”號航空母艦是日本在海軍擴張時期建造的,因此它的排水量及裝備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該艦1937年12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41年8月完工,服役於第一航空艦隊的第五航空戰隊,先後參加了偷襲珍珠港、東南亞和印度洋方向的作戰。

命運坎坷

“翔鶴”號參加珊瑚海海戰時,因甲板中彈而使飛機無法起降,隻得留在吳港大修,因此錯過了中途島戰役,也躲過了覆滅的命運。在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時,“翔鶴”號成了日本唯一的主力航母,但由於缺少熟練的飛行員,艦載機的損失慘重。1942年參加南太平洋海戰時,“翔鶴”號再度受損,不得不再一次進行大修。1944年6月,“翔鶴”號重歸戰場並參加了馬裏亞納海戰,這次戰爭中,“翔鶴”號被美軍的“青花魚”號潛艇發射的4顆魚雷命中,導致彈藥庫爆炸,1263名官兵與艦同沉。

德國航空母艦

“格拉夫·齊柏林”號航空母艦

“格拉夫·齊柏林”號是德國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1935年開工建造,1938年12月8日下水。按設計該艦擁有非常強大的火力和非常快的航速,但遺憾的是這艘航母命運悲慘,在沒有建成之時便不幸被炸毀。

建造背景

麵對各海軍強國大力發展的航空母艦,德國的水麵艦艇顯得不堪一擊。為了在海戰中占據一點優勢,德國也決定建造一艘航空母艦——“格拉夫·齊柏林”號。由於這是德國首次設計航母,缺乏足夠經驗,因此采用了許多別國的設計。

功能強大

“格拉夫·齊柏林”號非常注重武器和裝甲防護,艦身裝甲厚度達到60毫米,島式上層建築裝甲最厚處達150毫米,水線部分裝甲為102毫米,此外飛行甲板還包有薄裝甲,機庫甲板的裝甲略厚些。該艦安裝了8座雙聯裝150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05毫米高炮、11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28門20毫米機關炮,構成高、中、低空防禦火網,作戰能力大大提高。此外,高達34節的航速也使它可以更有效地躲避空襲。

命運悲慘

二戰的爆發使本來就進展緩慢的建造最終被停止,當時“格拉夫·齊柏林”號建造工程已完成85%。1942年曾複工,後又再次下水,但由於希特勒決定將海軍的大部分資金用於發展潛艇,所以該艦一直未能竣工。1945年為免於落入蘇聯而自沉。二戰結束後蘇聯將其打撈,在拖往蘇聯途中觸雷沉沒,後再度撈起拖航到列寧格勒,經詳細研究後將其解體。倒黴透頂的“格拉夫·齊柏林”號航母沒有參加過一次戰爭,就這樣被毀掉了。

登陸艦

登陸艦是為輸送登陸兵及其武器裝備、補給品登陸而專門製造的艦艇,也稱兩棲艦艇。它包括登陸艇、登陸艦和塢式登陸艦等多種不同類型的艦艇。1916年,俄國黑海艦隊使用了一種稱為“埃爾皮迪福爾”的船隻,運送部隊抵達海灘實施登陸作戰。這是一種吃水很淺,排水量為100—1300噸的平底貨船,它被稱為登陸艇的最初形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英國和美國改裝和建造了一批與“埃爾皮迪福爾”類似的登陸艇,這也是最早的登陸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