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轟炸機2(1 / 3)

德國容克Ju 88轟炸機

Ju 88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12.51米

機長:10.60米

機高:3.84米

最大起飛重量:6390千克

實用升限:11450米

航程:1050千米

動力裝置:2台容克公司的尤莫109-004型發動機

武器裝備:4門30毫米機炮

容克Ju 88轟炸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可與英國“蚊”式戰鬥機媲美的全能戰機,與後者相比,容克Ju 88雖稍欠舞者般的優雅風度,但其優美的外形、撼人的氣勢、極大的改裝彈性絕不亞於“蚊”式。該機的研製源於1935年德國航空部提出的快速轟炸機研製計劃,在設計時並未考慮日後是否會擔負多種任務,後續衍生型號的產生完全是形勢所迫。

出師不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第三周——1939年9月26日,德國第30轟炸機聯隊的4架Ju 88執行了日後飽受奚落的第一次任務。當天下午1時,它們從瑟特機場出發,攻擊由“胡德”號、“聲望”號戰列艦及“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組成的小型艦隊。除1枚炸彈擦過“胡德”號且未爆炸外,英國艦隊毫發無損。但駕駛Ju 88的一等兵卡羅·弗蘭克卻宣稱其所投擲的500千克炸彈命中了“皇家方舟”號,於是德國的宣傳單位將這一消息發布為:“皇家方舟”號被擊沉。待消息證實後,除德國官方難堪外,弗蘭克也被降職為試飛員。縱然Ju 88出師不利,但在修正了所有新型飛機都會出現的問題之後,該機開始大放異彩,成為盟軍的心腹大患。

德國亨克爾He 59轟炸機

亨克爾He 59B-2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3.7米 機長:17.4米 機高:7.1米

最大起飛重量:9000千克 實用升限:3500米

最大飛行速度:220千米/小時(海平麵) 航程:1750米

動力裝置:2台492千瓦的寶馬Ⅵ6.0ZU型12缸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3挺7.92毫米MG15機槍,外加1枚魚雷或1000千克炸彈

He 59型飛機是德國在1934年開始秘密擴充空軍力量時,首次研製的一種通用水上飛機。該機適合於擔負海軍協同、海上巡邏和魚雷轟炸等任務,曾在西班牙內戰中擔負夜間轟炸和偵察任務。1938年,該機開始被新型號代替。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卻有100多架飛機仍在服役。之後,許多He 59被改進為He 59C、D和E規格,以擔負海空的救援、訓練和運輸等任務。截止1943年,改型飛機全部退役。

生產狀況

He 59轟炸機是由萊茵霍爾德·繆斯於1930年設計的,1931年進行首飛,當時為了避開德國禁止研製軍用飛機的禁令而偽裝成民用運輸飛機。1932年1月首架安裝了浮舟體的原型機開始進行飛行。生產型He 59B-1於1934年開始交付部隊使用。之後,很快衍生出了B-2和B-3型。1936年,He 59飛機成為“禿鷹軍團”的組成部分,參與了西班牙衝突和夜間轟炸攻擊重要港口的任務。

性能特點

He 59轟炸機采用了敞開式駕駛員座艙,機首和背部的機槍手以及駕駛員都坐在敞開的座艙內。飛機前部設計成了階梯式,以便能使駕駛員位於其前方座艙內的領航員的上方,具有更加良好的視野。2台492千瓦的寶馬12缸活塞發動機安裝在機翼之間,以驅動4葉片式固定螺距木製螺旋槳。此外,為了給充氣艇和緊急時備用的醫療設備留出空間,He 59D-1還移走了防禦性武器。

德國亨克爾He 111轟炸機

He 111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2.60米 機長:16.40米 機高:4.00米

最大起飛重量:14000千克 實用升限:8500米

最大飛行速度:434千米/小時 航程:2060千米

乘員:5人

武器裝備:1門20毫米機炮,1挺13毫米機槍,5挺7.9毫米機槍,10000千克炸彈

動力裝置:2台容克公司的尤莫211F-2型發動機

亨克爾He 111轟炸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使用最頻繁的轟炸機,幾乎參加了德軍的每一次作戰行動,是德國空軍的中堅力量。該機在研製初期,為了掩人耳目是作為民用運輸機生產的。1935年2月24日原型機試飛成功,不久,德國便赤裸裸地拋出了“重整軍備宣言”,其軍火工業開始加速發展。

結構特點

作為一種高速輕型飛機,He 111選用了流線型機身和翼根後緣凹陷的橢圓平麵形機翼及尾翼。由於翼梁通過機身底板,給炸彈艙的設置帶來不便。於是設計者在大梁之間安排了兩列共8隻炸彈箱,各吊掛1顆超過250千克重的SC2500型炸彈,或4顆50千克的SC50型炸彈。早期的He 111有一個透明的投彈手機頭艙和一個常規的機身上部駕駛艙,後期型號將投彈手及其他空勤人員集中安置在機頭一個全透明的流線型機頭座艙內。

實戰表現

He 111轟炸機服役不久,恰逢西班牙內戰,於是被派往戰場。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有2支部隊的180架He 111協助Ju 87等飛機率先攻入,空襲了華沙。至1940年,德國空軍第二、三航空隊已擁有1120架He 111及Do 17轟炸機,被用於支援A、B兩個

集團軍,作戰區域主要為荷蘭、比利時等。為對付荷蘭軍隊的反抗,同年5月4日下午,57架He 111向馬斯河北岸荷軍據點發起攻擊,共投下97噸高爆炸彈,大火危及鹿特丹市,使該市建築倒塌一半,900人死亡。此次空襲因平民遭到無辜塗炭而備受世界各國譴責。此後,He 111頻繁出戰,並不斷得到重用,直到1944年才停止生產,各型共生產了7300架。

德國阿拉道Ar 234轟炸機

Ar 234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14.41米 機長:12.64米 機高:4.29米

最大起飛重量:9800千克 乘員:1人

最大飛行速度:74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0000米 航程:1630千米

動力裝置:2台容克公司的尤莫004B型發動機

盡管在1933年以後德國一直致力於以閃電進攻來攫取生存空間,但其轟炸機質量始終落後於歐美國家。這種落後情況一直延續到1944年底才有所改變,而這一切皆源於阿拉道Ar 234轟炸機的成功研製。盡管這種綽號為“閃電”的飛機並沒能改變第三帝國在戰場上的頹勢,但它的出現卻結束了活塞式轟炸機一統天下的局麵。盡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出現了不同類型的綽號為“閃電”的飛機,但自1944年下半年開始肆無忌憚地橫行於諾曼底及英國東海岸各港口的Ar 234則更適合於這一稱謂。當時負責攔截任務的盟軍飛行員對它隻能望而興歎。事實上,除期待其發生機械故障外,盟軍的確對它毫無辦法可施。

末日“閃電”

1944年3月,參加過多次戰役的德軍老牌轟炸機聯隊——第76聯隊開始準備換裝Ar 234。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1945年初才陸續完成,當時的主要目標為列日(位於歐洲中心)和安特維普周圍的盟軍部隊。1945年3月2日,第76轟炸機隊的2架Ar 234B被盟軍戰鬥機擊落。5天後,雷瑪根附近萊茵河上的魯登道夫鐵路橋被美軍占領。為了阻止美軍渡過萊茵河,德軍在隨後的幾天中對大橋發動了多次攻擊,經過近乎自殺式的瘋狂攻擊、付出損失4架Ar 234的代價後,大橋最終於3月17日倒塌,但為時已晚。對雷瑪根大橋的攻擊結束後,第76轟炸機聯隊隻執行過一些小型戰術轟炸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幾天,第76轟炸機聯隊的大部分人員被改編為步兵,直到5月8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俄羅斯西科斯基“伊利亞·穆羅梅茨”轟炸機

“伊利亞·穆羅梅茨”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4.90—35.50米 機長:15.50—20.00米

起飛重量:6100—7500千克 實用升限:4000米

最大飛行速度:137千米/小時 航程:540千米

武器裝備:最大可安裝8挺機槍,機身內可掛航空炸彈

乘員:4—8人

盡管目前大家都認為飛機比飛艇更適合進行轟炸,但在飛機剛剛問世時關於使用飛艇還是飛機進行轟炸,各國的認識是不同的,而俄國在研製轟炸機方麵則一直走在前麵。1912年11月,俄國飛機設計師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斯基主持研製成功了“俄羅斯勇士號”飛機。但西科斯基並未就此滿足,他的目標是要使這架飛機變成一種真正的進攻性武器。1913年底,經過多次改進,西科斯基終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轟炸機——“伊利亞·穆羅梅茨”。

偉大的創舉

1914年2月,西科斯基駕駛“伊利亞·穆羅梅茨”飛機運載15名乘客進行了成功飛行,創造了一項記錄。1916年6月,“伊裏亞·穆羅梅茨”從基輔起飛,中途僅著陸一次,以14小時38分安全飛到了1000千米外的彼得堡,再創輝煌。“伊利亞·穆羅梅茨”的成功使它得到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陸軍部的青睞。因此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俄國決定將僅有的4架“伊裏亞·穆羅梅茨”全部投入戰鬥。1914年12月10日,俄國決定組建“飛船大隊”(飛機大隊),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1915年2月15日,1架“伊利亞·穆羅梅茨”轟炸機首次轟炸了德國本土,從此拉開了重型轟炸機參戰的序幕。

蘇聯彼得良可夫Pe-2轟炸機

Pe-2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17.11米 機長:12.78米 機高:3.42米

最大起飛重量:8520千克 實用升限:8800米

最大飛行速度:449千米/小時 航程:1315千米

動力裝置:2台939千瓦的克裏莫夫VK105PF式12缸活塞發

動機

武器裝備:4枚炸彈外加後部吊艙2枚100千克炸彈;中央部分下方4枚250千克炸彈;2挺前射7.62毫米ShKAS機槍

Pe-2轟炸機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製造的一種優秀的輕型轟炸機,它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機動性,不僅能快速規避敵人,而且在有輕裝負載時,還能與追趕它的Bf-109或Fw 190飛機作戰。1941年德國入侵時,它是蘇聯輕型轟炸機部隊的骨幹力量,其在戰時的重要性僅次於圖波列夫公司製造的圖-2飛機。雖然它是作為遠程戰鬥機設計的,但卻是作為戰術支援俯衝轟炸機而服役的,並在此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設計師弗拉基米爾·M·彼得良可夫因此一夜成名。

特色設計

Pe-2的原型機於1940年5月1日首次亮相,之後進入了批量生產,共製造了11400架。它的座艙設計非常合理,給乘員提供了極好的視野。無線電操作員與飛行員背對背坐在座艙內,他能從飛行員座椅下爬過,進入位於機頭部的麵向下的轟炸瞄準位置。後部有1名射擊員,專門操作便攜式航炮和機腹武器,並隨時向機組人員通報敵機的機動情況。

武器設備

Pe-2裝有2挺前射的7.62毫米ShKAS機槍,MV-3炮塔內部裝有1挺12.7毫米UBT機槍。進攻性武器裝在內部炸彈艙和外部掛物架和機內的發動機吊艙上。通常炸彈艙內裝載4枚炸彈,每個吊艙裝1枚FAB-100炸彈,外加翼下的4枚FAB-250炸彈。此外,機腹後部的航炮通過潛望瞄準鏡、遙控操縱,多用於掃射飛越過的低空目標。

蘇聯圖波列夫 斯伯-2轟炸機

斯伯-2M-103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0.33米 機長:12.24米 機高:3.25米

最大起飛重量:7880千克 實用升限:9300米

最大飛行速度:450千米/小時 航程:1900千米

動力裝置:2台960千瓦M103發動機

武器裝備:4挺7.62毫米MG機槍,外加2枚500千克炸彈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局勢出現小範圍的動蕩,促使西方各國重新重視軍事裝備的研製和生產。在轟炸機方麵,美國研製了馬丁-123型轟炸機;英國布裏斯托飛機公司研製了“布倫海姆”轟炸機;德國也以民用機作掩護,研製了實為軍用機的多尼爾-17、亨克爾He 111等轟炸機。這對當時的蘇聯產生了很大影響,使其加快了轟炸機的研製。1933年,圖波列夫設計局經過反複試製和修改終於研製成一架代號為安特-29的原型機,後以安特-40的代號作為斯伯轟炸機的標準原型機投入試製工作。後經過多次改進,經蘇聯紅軍鑒定驗收後於1935年7月正式以SB-2的代號投入批量生產,次年初交付空軍使用,至年底首批生產過400架。

斯伯-2在中國

1937年8月21日,中蘇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隨後蘇聯向中國提供25億美元的軍備援助,其中包括328架SB-2轟炸機。同年12月2日,9架SB-2在蘇聯誌願隊科茲洛夫的率領下,飛往上海轟炸日本軍艦,炸毀了日本巡洋艦1艘、其他艦艇6艘。隨後,蘇聯誌願隊又於次年2月17日先後3次襲擊杭州、安陽等地的日軍交通運輸線。而中國空軍第1、2大隊的斯伯-2在受訓完畢後即與蘇聯誌願隊協同作戰或單獨出擊,幾年間多次在華中、華南長江沿線及境外轟炸日軍的航空基地、艦船以及配合陸軍作戰執行轟炸任務。

蘇聯圖波列夫 圖-2轟炸機

圖-2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18.86米 機長:13.80米 實用升限:9500米

最大起飛重量:11360千克 航程:210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547千米/小時 乘員:3人

武器裝備:3挺機槍,3000千克炸彈

動力裝置:2台M-82星形氣冷發動機(第三種原型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蘇聯莫斯科的盧比揚卡特別監獄裏,關押著一群特殊的犯人——他們有科學院院士、教授、飛機製造廠廠長等,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蘇聯著名飛機設計師安德列·圖波列夫。這些“犯人”和監獄的管理人員達成“君子協議”——保證在沒有人監視的情況下不逃跑,不製造麻煩,而監獄管理人員則要最大限度滿足他們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為了配合圖波列夫工作,監獄方麵特地從偏遠的露天礦場找回了後來成為“蘇聯運載火箭之父”的科羅廖夫以及噴氣動力學大師圖哈切夫斯基。這些科學家一聚到一起,就開始忘我地工作,並完成了一係列重要科研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轟炸機之一的“圖-2”就是圖波列夫等人在獄中的傑作之一。

愛國熱情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後,圖波列夫等人被緊急疏散到鄂姆斯克的第266航空製造廠,就是在這裏,圖-2轟炸機的原型機ANT-58(ANT為圖波列夫姓名的3個首位字母,58是其牢房號)問世。1942年11月,首批圖-2轟炸機飛向前線。也正是因為圖波列夫的傑出貢獻,1941年7月他被提前釋放。

性能特點

圖-2具有獨特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和內在的多能性,共生產了2527架。機頭部采用了層板材料,呈近圓錐形,飛行員坐在機鼻上部,即使在地麵也有很好的前視性。它的阻力小,采用夾心結構機翼蒙皮和平鉚,以及可反分離式翼尖。在地麵清理幹淨的情況下,圖-2能將其細長的主著陸裝置像單一尾輪一樣向後回收。

蘇聯圖波列夫 圖-22M“逆火”轟炸機

圖-22M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34.28米(全展開時) 機長:42.23米

機高:10.8米 最大飛行速度:2200千米/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