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型號
PB2Y-2轟炸機隻製造了6架,由美國海軍的VP-13中隊使用,每一架飛機都可以攜帶5443千克的炸彈。PB2Y-3是PB2Y飛機的主要生產型,有10架PB2Y-3B飛機被轉交給了英國皇家空軍,並被命名為“科羅拉多”GR.MK.1。這些飛機在進行了簡短的服役後,就進入第231中隊作為運輸機使用。PB2Y-5飛機主要在PB2Y-3基礎上安裝了動力更大的R-1830-92發動機,使飛機在低空的性能有了較大的提高。此外,還增加了燃油攜帶量,配備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並開始帶上了偽裝色。
機體設備
PB2Y飛機的兩階式機體為它在水中提供了良好的可操作性。用於提供穩定的翼尖浮舟將在飛行中收回並成為翼尖的一部分。早期的PB2Y飛機上沒有安裝雷達,後期的型號上都安裝了一部背部空對海麵艦船雷達,該雷達能夠在惡劣的天氣中或在夜間探測目標。它的衍生型號包括PB2Y-3R運輸機和PB2Y-5H傷員後送飛機,PB2Y-5H可以容納25具擔架。
武器裝備
為了避免被敵機攻擊,PB2Y飛機具有強大的防禦性武器裝備。它的機鼻、機背和機尾炮塔內各裝了2挺12.7毫米機槍,在兩側的活動架上還分別安裝有1挺單獨的12.7毫米機槍。與H6K5“梅維斯”飛機和MK Ⅴ飛機相比,PB2Y飛機具有巨大的載彈量,炸彈艙內可以攜帶5443千克炸彈、深水炸彈或魚雷。
美國聯合B-24“解放者”轟炸機
B-24d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33.53米 機長:20.22米 機高:5.46米
最大飛行速度:487千米/小時 乘員:8-10人
實用升限:8534米 航程:5152千米
武器裝備:10挺12.7毫米口徑機槍
B-24“解放者”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的一種四發遠程重型轟炸機,該機和B-17轟炸機一樣,主要用於歐洲戰場,是美軍對德國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的主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機的生產量高達18000多架,整個戰爭中隨處可見“解放者”的身影,尤其是在對漢堡、柏林、法蘭克福、魯爾等重要地區的轟炸戰役中,B-24“解放者”轟炸機表現相當出色,給德國造成極大的打擊。
結構特點
B-24“解放者”轟炸機有一個實用性極強的粗壯機身,可以安放一個視角極好的透明投彈瞄準艙,多人製的駕駛艙也不顯得擁擠,炸彈艙更是可以容納重達1012.5千克的炸彈。其機身前後左右及上下側均設有自衛槍械,火力網極其強大。此外,B-24還采用了大弦比梯形懸臂和豎橢圓形雙垂尾。整個外形給人一種堅實拙樸的印象,故又獲得了一個非正式的雅號“倉門板”。
空中霸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8000多架B-24轟炸機頻繁造訪德國,對德國投下的炸彈量可想而知。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對德國的空襲是人類戰爭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戰鬥最壯烈的一場空襲作戰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B-24還出現在遠東戰區。此外,B-24還被用於越法戰爭、朝鮮戰爭等局部地區衝突中,它們不僅執行戰略轟炸任務,也參加戰術打擊行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B-24稱霸於歐洲、非洲和亞洲廣大海空戰場,在航空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獨具光彩的一頁。
年輕的飛行員
今天,我們肯定想象不到像B-24這樣一個有著光輝戰績的著名機種,駕馭它們的竟然是一群十幾歲的孩子。可就是在20世紀40年代的頭五年裏,一群來自美國各州和各屬地的眾多行業或者生活窮苦的年輕人卻扮演著拯救世界的重要角色。雖然他們選擇飛行員這個職業的原因有些幼稚,如有的覺得這個事業令人羨慕、津貼很高,有戴空軍徽章的特權,而且提拔迅速;有的認為做飛行員後就不用睡在停泊靠岸的軍艦的倉位裏,也不用睡在有人向你射擊的貓兒洞裏,但他們都很愛國,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加入航空隊時隻有十幾歲,超過25歲的一般會被當成“老人”。
理論與實際的出入
B-24最初是被作為海軍轟炸機來設計的,米切爾從理論中得出結論,認為B-24是一種優異的巡邏機和反艦作戰飛機,在1942年之前B-24也確實在海戰中表現不錯。但是自從B-24在白天轟炸柏林後,卻以戰略轟炸機而聞名於世。1942年至1945年間,美國空軍第八航空隊駕駛著B-24對歐洲實行的多次大規模晝間轟炸更進一步證明B-24是一種卓越的戰略轟炸機。
美國波音B-17“飛行堡壘”轟炸機
B-17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31.6米 機長:22.7米
機高:5.8米 乘員:10人
最大飛行速度:483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0700米
航程:2980千米
武器裝備:13挺12.7毫米機槍,載彈量8噸
B-17“飛行堡壘”重型轟炸機是美國波音公司設計並於1935年試飛的一種遠程重型轟炸機。該機一共生產了12000多架,到1944年8月,美國陸軍航空部隊至少已有33個B-17 轟炸機大隊部署在海外作戰。“飛行堡壘”有多種型號,如B-17C、B-17D、B-17E、B-17F和B-17G等。其中最出色的當屬B-17E和B-17G。由於“飛行堡壘”的性能優秀、戰場生存率高,因此它不僅被美國陸軍和空軍裝備,還被遠銷到巴西、以色列、多米尼加、葡萄牙和法國等國,可以說在20世紀中期的世界各大洲上空都能看到B-17龐大的身影。
出人意料的設計
1934年美國陸軍航空隊公開招標,希望得到一種雙發動機的反艦作戰飛機。當所有人都在思考如何研發性能更佳的雙發動機時,波音公司卻提出了一項新的研發計劃,該機具有同樣的載彈量且速度更快、高度更高,動力為4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生產的發動機,單台推力為750馬力,可載8枚270千克重的炸彈。這樣的設計使招標者眼睛一亮,訂單自然很快飛到了波音公司。
前期型號
1937年首批13架B-17試生產型飛機使用的是塞科林發動機,而後續型號的發動機都加裝了渦輪裝置,以提高高空性能。B-17B是“飛行堡壘”家族的第一批量生產型,它采用了麵積較大的方向舵和副翼,重新設計了機鼻,從而使飛機全長減少了28厘米。駕駛艙頂部增加了氣泡觀察窗,發動機換為馬力更大的R-1820-51發動機。除此以外,B-17B內部的許多係統被改變,如重新安排了乘員位置,氣動刹車改為液壓式等。首次生產的39架B-17B先後裝備了第2、第7和第19轟炸機大隊。1939年11月,7架B-17B從蘭利機場起飛前往巴西裏約熱內盧進行友好訪問,所有飛機都安全返回,顯示了B-17在設計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B-17E和B-17G
B-17E吸取了之前型號的成功經驗,具有強有力的尾部、腹部、背部炮塔,還有為提高高空轟炸的準確度而安裝的巨大垂尾,以及其他一些更強大的裝備。該型曾是第八航空隊的基本裝備,參加了對德國曆時兩年半的令人疲憊的晝間轟炸。B-17G是“飛行堡壘”家族的最後一種型號,也是該家族性能的集大成者。該型號具有不同的機首,更大麵積的垂尾和副翼,加裝了顎部炮塔,在後機身的兩側齊平位置交錯安裝了2門機炮,機身四周還布置著13挺12.7毫米的伯朗寧機槍。當B-17G以密集編隊在空中飛行時,其所發射的子彈會在空中構成一張恐怖的火網,這對尾隨其後的德軍飛機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震懾。
不死神話
B-17和同時代的B-24有著很多相似的經曆,如它們都是作為反艦戰機而設計的,但又都因為在對德國進行大規模白天精密轟炸作戰中表現出色,而以戰略轟炸機聞名於世。和B-24一樣,B-17“飛行堡壘”同樣具有優良的高空性能與出色的抗打擊能力,往往在遭受到巨大的戰鬥創傷後仍能繼續飛行。再加上後期的改進型大都裝備了強大的防禦武器,這使B-17深受機組人員的信賴與喜愛,並成為他們心中的“不死鳥”。因為,每一個B-17上的機組人員都相信該機能在德軍戰鬥機和高射炮的火網中生存下來,並帶領他們安全返回基地。
驕人戰績
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統計數據顯示,B-17“飛行堡壘”重型轟炸機是美國陸軍航空部隊最重要的轟炸機,整個戰爭時期B-17 在歐洲上空共投下了580513 噸炸彈,這個數字要遠遠高於其他任何型號的飛機。作為主力轟炸機,B-17飛機的出勤率很高,損失也相當驚人,大約有4700多架“飛行堡壘”在戰鬥中被擊落、失蹤、戰損報廢,占到B-17 生產總數的1/3多。
空中消防車
戰後,B-17轟炸機開始大量進入民用飛機市場,雖然沒有取得正式的客運認證,但還是有一些B-17進入了美國的商業航空貨運領域。除此之外,還有幾架B-17 安裝了水箱用於農藥噴霧作業。同時,在1960年有23架B-17F/G 轟炸機被改裝成滅火機,為了滿足這一需要,該機炸彈艙被重新改造,內部安裝了水箱,可容納7.57立方米硼酸鹽溶液用於撲滅森林大火。水箱內部分為4個隔艙,都配有獨立的快開式放水門。
發揮餘熱
生產量巨大的B-17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新式轟炸機的研發,慢慢顯得多餘,但是這些剩餘物資並沒有被遺棄或封存,它們被巧妙地運用於各領域繼續發揮著餘熱。如部分B-17被改為遙控靶機,或者被改裝成遙控炸彈用以對付具有重型防護的德軍目標;核試驗中,B-17被改裝成遙控無人機接近或穿越蘑菇雲;1946年美國在南太平洋的比基尼島進行了原子彈試爆,其中B-17無人機就被用於空氣采樣。
美國波音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B-29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43.1米 機長:30.2米 機高:9米
最大航程:7780千米 乘員:10人
最大飛行速度:56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0200米
動力裝置:4台2300馬力萊特星型發動機
武器裝備:12挺12.7毫米M2 機關槍、1門20毫米遙控機關炮,最大載彈量9噸
B-29又名“超級堡壘”轟炸機、“鬼怪式”轟炸機。該機是美國波音公司設計生產的四引擎重型螺旋槳轟炸機,主要在美軍內服役,沒有在歐洲戰場參戰,隻用於亞洲對日本作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陸軍航空兵在亞洲戰場的主力戰略轟炸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空軍中的大型轟炸機,B-29使用了加壓機艙,中央火控、遙控機槍等新科技先進武器及設備,共生產了3900架左右,服役時間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世紀60年代方才完全退役。
30億美元的豪賭
B-29“超級堡壘”是以之前得到廣泛讚譽的B-17“飛行堡壘”為藍本改進而來,各項性能較B-17有很大提高。如B-29轟炸機比B-17轟炸機大一倍,炸彈裝載量也多一倍,最大時速可達560千米,實現了巨型轟炸機的超高速夢想。同時該機正好也可以滿足美國對德國需要做遠程轟炸的需求。美國在1941年5月向波音訂購了250架B-29,另外準備再訂購250架。當時每架B-29單價為600萬美元,即這次訂單的總價值為30億美元。但是接受訂單時B-29隻作過風洞試驗,尚未真正試飛。作為當時各種飛機中體積最大、重量最高,翼展最寬、機體最長以及速度最快的B-29,它身上的眾多“之最” 能否有機結合,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懸念。因此美國的這次購機計劃也被稱為“30億美元的豪賭”。
性能優異
B-29“超級堡壘”可在12120米的高空以563.5千米的時速飛行,這樣的爬升高度和高空速度是軸心國的戰機所無法企及的。這也使它具有了極高的戰鬥生存性,因為在當時,地麵的高射炮中隻有口徑最大的才射得到B-29的飛行高度,即使偶爾擊中也由於高度太大,很難對飛機造成大的威脅。據美軍內部的一份報告透露,被日本擊落的B-29比在訓練時損失的還要少。作為長距離轟炸機,B-29的作戰續航距離超過了4830千米,可以連續飛行16小時。此外,B-29的工作環境也非常舒適,因為該機上首次使用了加壓機艙,使機組人員在高空作戰時再也不必長時間戴上氧氣罩並忍受嚴寒的襲擊。
在失敗中成長
由於之前B-29的設計還不完善,所以當波音公司接到大量B-29訂單時,生產過程就顯得倉促且錯誤頻出。首先是之前選擇的發動機非常不可靠,在作戰負載下經常過熱,致使首架B-29在出廠後僅兩個月的時間內,就因發動機起火而墜毀。此外,飛機的中央火控及遙控火炮也經常失靈。所以波音公司不得不一邊生產,一邊試驗,一邊改進,而頻繁的改動使得1944年出廠的大部分B-29不是被運往前線,而是先飛到改裝工廠進行改裝。
“焦土計劃”在日本重演
B-29轟炸機本來是用於日間戰略轟炸的,但是在實行對日本的轟炸時卻遇到了問題。當B-29在白天從10000米高空對日本進行精密投彈時,由於日本本土上空強烈氣流的影響,令這種空襲難以發揮成效。於是負責指揮的李梅軍官改變策略,讓B-29在夜間以1000米到2000米的高度進入日本,並借鑒日本空襲中國城市的經驗,使用燃燒彈對日本的城市進行大範圍的地毯式焦土轟炸。1945年3月9日晚上,334架B-29首次以新戰術空襲東京,將東京41.44平方千米的地區燒成平地,東京商業區63%被焚毀,失去18%的工業生產力。8.4萬人當晚葬身火海,100萬人無家可歸。爾後這樣的轟炸接連不斷,在整場戰爭中,B-29摧毀了日本461.02平方千米的市區,導致40萬人死亡,250萬間房屋被毀,900萬人流離失所。
特殊使命
1945年8月6日,一架名為“艾諾拉·蓋號”的B-29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彈“小男孩”。三天之後,另一架B-29“伯克之車”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胖子”。成千上萬的人在瞬間死亡,整座城市也幾乎被夷為平地,此舉加速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進程,有利於戰爭的提前結束。
永遠的紀念
1960年6月21日隨著最後一架B-29退出美國空軍現役,“超級堡壘”便在天空中銷聲匿跡了,但是它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卻使很多軍事愛好者對它始終不能忘懷。美國民間有一個名為同盟空軍的組織,喜歡收集戰爭時期的古董戰鬥機,幾經周折,他們在加利福尼亞州中國湖附近的沙漠裏發現了B-29的蹤跡。那是17年前退役的一批B-29,但是接收的海軍卻把它們登記為物資,致使這批英雄一直在這裏隱姓埋名。於是同盟空軍組織與這裏的海軍經過多次洽談申請,最終獲準可以到中國湖邊挑選一架B-29。該組織先派去一支維修隊在50架傷痕累累的B-29中挑選出2架比較完好的開始修複,兩個多月後這兩架飛機終於達到了飛行狀態(其中一架被英國杜克斯福德帝國戰爭博物館收藏)。1971年8月3日,同盟空軍又派去了一個飛行小組將後來被人們命名為“飛飛”的B-29從加利福尼亞飛到同盟空軍總部——得克薩斯州的哈林根市。這兩地相隔2012千米,但是“飛飛”依然順利地完成了飛行,雖然降落時出了點小差錯,但是這次“首飛”還算成功。此後“飛飛” 開始飛往世界各地參加航空展覽,成為人們緬懷昔日戰爭的“明星”,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後一架能飛的“超級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