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討論
在采用俯衝轟炸機之前,美國陸軍和海軍都采用的是水平轟炸技術,特別是1921年美國一位準將成功水平轟炸德國戰艦後,美國陸軍航空隊開始認為使用精密光學瞄準器的高空水平轟炸可以摧毀任何目標。但是海軍對這樣的說法並不認同,他們認為如果使用70°或更大的角度俯衝,使機頭對準目標進行轟炸的話,轟炸精度會顯著提高。同時海軍方麵還指出,水平轟炸對付穩定目標效果還算好,但如果是小型移動目標,就很難擊中,而使用精確俯衝轟炸加低空魚雷攻擊才是對付敵方艦隊的最好方法。基於以上優點,海軍在1928年正式公布了俯衝轟炸機的技術要求規範。
向地獄俯衝者
“地獄俯衝者”有一個極大的缺點就是由於超重和動力不足經常會滑出甲板然後消失在視線中。如1945年7月24日襲擊日本戰艦“日向”號的時候,第一架“地獄俯衝者”起飛後,機翼出現負載不平衡現象,駕駛員試圖向右轉彎來調節,但是沒有成功,結果飛機狠狠地撞到了水麵上。第二架接著起飛,在滑出甲板的瞬間,機體又有點右傾,幸運的是幾秒鍾之後它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掙紮著飛上藍天。由於這次事故的發生,使有些士兵認為它並不是“地獄俯衝者”,而是“向地獄俯衝者”。
毫無優勢
SB2C“地獄俯衝者”之所以沒能順利取代SBD“無畏”轟炸機是因為它確實沒什麼優勢可言。比如拿SB2C-1和SBD-5相比,前者的最大載彈量為810千克左右,爬升率為每分鍾 533.4米,最大航程1771千米,作戰半徑444.4千米。而後者在攜帶同等重量炸彈時,爬升率為每分鍾493.78米,最大飛行距離1771千米,作戰半徑458.85千米。此外,實戰中SB2C的損失率更是高得離譜,如在1944年菲律賓海戰鬥中,51 架SB2C 進行了長距離攻擊,結果損失了43 架。其中15%是被日本戰鬥機或者防空炮火所擊毀的,70% 由於燃油耗盡而墜毀。而在同樣的條件下參戰的27架SBD,隻有1架被敵機擊落,3架由於操作不當損失,其餘全部成功返回航母。
揚眉吐氣
SB2C服役後一直是批評多於讚譽,直到1944年SB2C-3的出現才多少為家族挽回了顏麵。SB2C-3使用了更加強勁的發動機和4葉螺旋槳,從而使性能大大提高。該機型在1944年10月24日的萊特灣海戰中擊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戰艦——日本“大和”號,而後又在第二年的4月7日擊沉了“大和”號的姐妹艦“武藏”號。
美國格魯曼TBF“複仇者”轟炸機
TBF-1轟炸機技術檔案
機長:12.5 米 翼展:16.5 米
機高:5米 乘員:3人
最大起飛重量:8290千克 實用升限:7200米
最大飛行速度:430千米/小時 航程:4075千米
武器裝備:3挺12.7毫米機槍、1挺7.6毫米機槍或1條魚雷或900千克炸彈
TBF“複仇者”是美國格魯曼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的一種單引擎三座魚雷轟炸機,無論是轟炸敵艦還是反潛作戰,“複仇者”都取得了非凡的戰績。中途島戰役結束後,該機逐漸替代道格拉斯公司的TBD“蹂躪者”成為美國海軍標準的魚雷轟炸機。
研發背景
當道格拉斯TBD“蹂躪者”魚雷轟炸機屢立戰功,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明星時,美國海軍卻已經開始著手為它尋找替代者了。1939年,美國海軍決定研發一種綜合性能更出色的魚雷轟炸機。最終格魯曼公司的設計方案獲得海軍部門的青睞。第一架TBF的原型機被命名為XTBF-1。
為複仇而生
“複仇者”魚雷轟炸機注定是為複仇而生。1941年12月7日下午,格魯曼公司正在進行TBF原型機展示儀式時,傳來了日軍突襲珍珠港基地美軍損失慘重的消息。儀式結束後,格魯曼公司進行了緊急動員,各個部門迅速進入到戰備狀態,加快了研製和生產的速度。“複仇者”這個名字便是研製人員懲處敵人為國雪恥的心情和願望的最直接表達。
特殊的空戰英雄
駕駛過“複仇者”轟炸機的飛行員難以計數,但其中最出名的一定是喬治·布什。因為他後來不但成為美國第41屆總統,而且剛剛卸任的美國總統小布什正是他的兒子。1942年生日的那天,布什加入了海軍航空兵部隊。10個月後,他被派到輕型航空母艦“聖哈辛托”號上駕駛“複仇者”轟炸機,執行戰鬥任務。1944年的一次戰鬥經曆讓他永生難忘。當時布什駕駛“複仇者”前去轟炸日軍軍事設施,返航途中,他的飛機不幸被擊中,兩名戰友遇難,而布什幸運地躲過一劫,跳傘落到了海裏,後來又被美軍潛艇搭救。回到基地的布什獲得了“殊勳飛行十字勳章”,成為美國空中戰鬥英雄。
完美的演出
隨著大批TBF“複仇者”轟炸機的服役,該機逐漸成為美國海軍魚雷轟炸機的主力機型,部署在太平洋戰區。在多次海戰中,“複仇者”轟炸機先後參與擊沉了日軍的輕航母“龍驤”號和戰列艦“武藏”號。1943年5月,兩架TBF成功地擊沉了一艘德國U型潛艇,創造了艦載機單獨擊沉潛艇的壯舉。在整個戰爭期間,它們一共參與擊沉潛艇30艘,包括日本唯一的貨運潛艇I-52,不但給盟軍運輸船隊帶來了安全,而且也成為扭轉戰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國馬丁B-26“掠奪者”轟炸機
B-26G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1.64米 機長:17.09米 機高:6.19米
最大飛行速度:465千米/小時 最大航程:1780千米
最大起飛重量:17328千克 實用升限:6350米
武器裝備:11挺機槍,1.8噸炸彈 乘員:7人
B-26“掠奪者”是馬丁公司於1939年開始為美軍生產的一種中型轟炸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大量裝備美軍,並有少量出口給英國。自該機裝備部隊以來,各種爭議不絕於耳,幾度麵臨停產,但最終B-26還是憑借自己的實力,贏得了人們的肯定,一直到戰後才光榮退役。
飛行棺材
為了使B-26盡快裝備一線部隊,美國空軍建立了兩個訓練基地,但訓練工作一開始就遇到了很大麻煩。由於機翼偏小,飛行性能有限,再加上過多的設備導致翼載增大,著陸速度加快,因而起降時屢屢發生事故,許多新學員因沒有駕駛過雙發飛機和高速著陸經驗而喪生。眾多的災難使B-26遭受了很多誤解,被人們冠以“無法飛行的奇跡”、“飛行棺材”、“寡婦製造者”等許多諷刺性的綽號,一些民間飛行員甚至為了逃避駕駛B-26而辭職。
洗清不白之冤
由於事故率居高不下,導致B-26的名聲非常不好,負責調查事故原因的杜魯門委員會甚至建議對其停產。但杜立德將軍和空中安全小組經過詳細調查發現,B-26 並沒有嚴重的設計製造缺陷,沒有理由停產。他們認為事故頻發的原因在於缺少經驗豐富的機組乘員和地勤人員。此外,在沒有增加發動機功率的情況下給飛機加載過多設備也是事故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改變人們對B-26的壞印象,杜立德還派自己的技術軍官親自為各基地演示安全飛行技術。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事故率開始大幅下降,迫使杜魯門委員會最後不得不撤回了停止B-26 生產的決定。
用行動正名
1942年,B-26進駐澳大利亞,參加太平洋地區的對日作戰。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它憑借自身的防衛武器和高速、堅固的優點成功擺脫了日軍先進的“零”式戰鬥機的進攻,出色地完成了轟炸任務。後來,B-26被調往大西洋和歐洲戰場。在歐洲戰場上,該機的重裝甲、高速度和大航程特性在戰鬥中得到充分發揮,使德軍在地中海的空中運輸變得異常困難,成功阻斷了德軍的撤退行動。此外,歐洲戰場的B-26飛行員還發明了一種緊密編隊飛行戰術,既可以保證投彈的準確度,還能形成一個防衛火力網,有效地抵禦德軍戰鬥機的攻擊。
尺有所短
雖然B-26的轟炸效果和防禦火力都比較突出,重載時速度也很快,但它的起飛距離較長,地勤維護也比較複雜,因而影響了出勤效率。在這些方麵,與其同時代的B-25“米切爾”轟炸機則更勝一籌,它更適合在叢林中的簡易機場使用,因而在太平洋戰場上,B-26的使用率不及B-25高。
美國北美B-25“米切爾”轟炸機
B-25J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0.6米 機長:16.13米 機高:4.98米
最大飛行速度:428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7619米
武器裝備:18挺12.7毫米機槍 乘員:6人
B-25轟炸機是由北美公司設計製造的,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指揮官威廉·米切爾,又被冠以“米切爾”的別名。該機性能優越,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廣泛的中型轟炸機之一,在歐洲、北非和太平洋戰場上均建立了赫赫戰功,被人們譽為“多麵手”。 該機不僅裝備了美國空軍和海軍,同時還被出口到英國、蘇聯、澳大利亞和荷蘭等國。
研製曆程
B-25“米切爾”轟炸機的研製工作始於1938年,最初代號為NA-40-1。當時該機選用的是普懷R-1830氣冷引擎,1939年1月完成第一次試飛後,正趕上美國陸軍航空隊展開的中型轟炸機的競標,於是北美公司對NA-40-1稍加改進,並換裝了萊特GR-2600氣冷引擎,編號改為NA-40-2參加了競標。在競標測試中,NA-40-2原型機出色的性能贏得了美國陸軍航空隊的一致好評。雖然在兩次試飛之後NA-40-2因意外而損毀,但是美陸航隊還是對後來的第三架原型機XB-25充滿了好感。在XB-25完成試飛後,美國陸軍航空隊對該機的設計提出了一係列修改要求,但未等新設計完成就迫不及待地下了184架的訂單,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該機的研製進程。修改後的XB-25增加了機身的寬度、將原先的肩翼改為中置機翼,增加了乘員數目和自衛火力,座艙外形也做了修改,最終定編號為B-25。1940年8月19日第一架量產型B-25成功完成了首飛,在停產前各型B-25共生產了9800餘架,這一數量超過美國的任何雙發飛機。
性能優越
B-25轟炸機不僅載彈量大、航程遠,起飛性能也非常出色,因而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空襲東京時,裝備陸軍的B-25被要求在航母上起飛,但是這樣的高難度動作一點也沒嚇倒這位“米切爾先生”。經過短暫的訓練,B-25就學會了如何在短短的152.4米長的航母甲板上起飛。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B-25良好的性能還使它很快掌握了一種類似魚雷攻擊的“跳躍”投彈技術,這為它之後的軍旅生涯贏得了更多的榮譽。這種投彈技術是飛機在低高度將炸彈投放到水麵上,而後炸彈在水麵上以跳躍的方式飛向敵艦,不但可以提高投彈命中率,而且還可以增強殺傷力。
一機多用
B-25不但性能好,適應性也極強,通常在經過簡單的改裝後便能執行各種任務。如在1943年的兩棲支援任務中,飛機的掃射比投彈更能有效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因此,B-25G型轟炸機馬上在機頭加裝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實戰中飛機上使用的最大口徑的77毫米M4加農炮,成為那次戰鬥中火力最猛的掃射機。加了M4加農炮的B-25還在新不列顛和俾斯麥海等戰役中大發神威,這是因為M4加農炮在對付運輸船和登陸艇等移動迅速的小型船隻時非常有效。進入1944年後,M4火炮漸漸喪失了無用武之地,此時B-25轟炸機去掉可移動機頭,搖身一變又成為一架出色的轟炸機。
東京之行
1942年4月18日,在杜立德中校的率領下,16架B-25B型轟炸機在距離日本海岸1296.4千米處,從“大黃蜂”號航母上起飛,對日本東京、名古屋、大阪和神戶進行了轟炸。此舉滅了日本一直以來的囂張氣焰,同時鼓舞了美軍的士氣,也使B-25轟炸機一“炸”成名。其實在那次偷襲行動中,B-25的行蹤很早就被日軍發現,但因兩個原因使日軍沒有對這個發現做出反應:一是由於日軍確認美國航空母艦上沒有雙引擎轟炸機;二是確信如果航母上的艦載機要轟炸日本本土,至少也得在距離日本海岸740.8千米處起飛,而1296.4千米在他們看來是根本不可能的。從這次空襲的成功中我們不難看出B-25極強的適應性和多變性在戰爭中的可貴性。
撞帝國大廈“腦袋”
1945年7月28日,一位名叫史密斯的27歲優秀飛行員駕駛一架B-25從馬薩諸塞州的一個軍用機場起飛,趕往紐約執行任務。那天的紐約大霧彌漫,使史密斯無法將B-25降落到原定的機場上。美國飛行控製中心隻能通知他將飛機改降至幾十千米外的紐瓦克機場。接到命令後,史密斯立即改變航向。但為了看清地麵,他錯誤地將飛機高度降到400米左右,但剛飛出沒多遠,他的麵前突然冒出一麵黑乎乎的“大牆”, 去路一下子被擋住。來不及躲避的B-25最終撞到了這座“牆”上。不過,這並不是什麼“大牆”,而是沒有安裝任何燈光信號標誌的當時全球最高的建築——帝國大廈。該大廈共有85層,高381米,史密斯駕駛的B-25在帝國大廈的第79層開了個大洞後,飛機立刻發生爆炸,史密斯及機上3名人員當場死亡。此次事故在當時引起了很大轟動,多少也給B-25蒙上了一絲陰影。
美國康維爾B-36“和平衛士”轟炸機
B-36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70.2米 機長:49.4米
機高:14.26米 乘員:16人
最大飛行速度:70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20747米
武器裝備:6門20毫米雙管機炮、4門20毫米機炮
B-36重型轟炸機又名“和平衛士”,它是由通用動力的康維爾分公司設計製造的,第一架生產型原型機於1947年8月28日首次試飛,1953年開始服役。雖然在服役期間該機沒有參與任何作戰行動,但它依然是美國空軍遠程戰略轟炸威懾力量的中流砥柱。此外,該機還先後推出過A、B、C、D、H、J、RB-36D、RB-36E和RB-36F等多種型號。
研製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閃電般攻占了波蘭,占領了法國,一旦英國被打敗,美國將在歐洲沒有盟國,也沒有前沿作戰基地,這就需要一種遠程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對德國進行轟炸,當時B-36的設計被選中。但因為珍珠港事件的爆發,該機的製造發展計劃被擱置。戰後空軍對戰機的需求減少,許多飛機生產合同被削減,唯有B-36的合同沒有改變。這是因為在總結戰爭經驗後,美國陸航領導人相信遠程轟炸機的存在是必需的,美國也需要一種遠程轟炸機攜帶核彈在沒有前沿基地的前提下對敵人實施報複。而B-36執行遠程任務時比B-29和B-35的性能更為優越,並且維護費用僅為B-29的一半,所以B-36的研製計劃得以繼續進行。
家族聚會
“和平衛士”出生在和平年代,這就注定沒有大規模的出動機會。因此,1953年,B-36聯隊對遠東地區國家實施的威懾行動,成了“和平衛士”成員彌足珍貴的唯一一次聚會。在那次名為“大棒行動”的行動中,美軍陸航團第92重型轟炸機聯隊的B-36離開費爾柴爾德空軍基地,先後訪問了日本的衝繩和關島,並在關島進行了為期90天的訓練。這也是美國空軍有史以來,整個B-36聯隊參與部署的行動。
唯一參戰者
B-36沒有參加過任何實戰,這對於一代名機來說確實有些遺憾。但在這個家族中,卻有一款讓大家比較羨慕。它就是由B-36D改裝成的偵察型飛機,該機的4個炸彈艙中有2個被用於攜帶14台照相機,80枚閃光彈,以及其他電子對抗設備。所以它有出色的戰略偵察機能,在1950年中期被部署在蘇聯周邊或領土上空執行危險的偵察任務。
第一種生產型
B-36A是B-36轟炸機家族中的第一種生產型,共生產了22架。該型在原型機的基礎上將起落架改為四輪小車式,這樣不僅減輕了飛機的重量,而且還改進了滑跑時的載荷分布。該機於1948年5月開始裝備卡斯威爾空軍基地的第7轟炸機大隊,但其上並沒有攜帶武器,這是因為它們主要被用來訓練和進行型號一體化試驗。
美國康維爾B-58“盜賊”轟炸機
B-58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17.32米 機長:29.49米 機高:9.58米
最大飛行速度:1845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8300米
最大起飛重量:72500千克 乘員:3人
武器裝備:6管20毫米航炮,4個外掛彈架可帶900千克小型炸彈
B-58“盜賊”轟炸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康維爾分公司研製設計的一種超音速中程轟炸機。該機不僅速度很快,其上裝備的航空電子設備的性能及複雜程度都是以前任何轟炸機都未曾達到的,可以說B-58代表了當時航空工業的最高水準。但是這樣一款性能出色的戰機,服役時間卻並不長,一是因為空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二是該機造價昂貴,迫使空軍不得不忍痛割愛。雖然在服役期間,B-58沒有投擲過一枚炸彈,但在其他方麵的出色表現,仍然使它在航空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