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轟炸機3(3 / 3)

結構特點

B-58的機身和機翼廣泛采用了蜂窩夾層結構,這使它在高速飛行時不至於由於氣動力加熱而“發燒”。機身中部狹長,到乘員艙部位逐漸變粗。3名乘員的座艙呈縱列式布置,形成一個相連的加壓艙室,但每個座艙有單獨的氧氣係統及出入口。此外,該機采用懸臂式三角形中單翼,無平尾,機翼非常結實,外側不但可吊載4台渦噴發動機,而且內部主要部分還可以充當燃油箱。機翼前緣呈錐度扭轉,以減小誘導阻力,改善起落性能,進一步增加航程。

膠囊彈射座椅

B-58是超音速飛機,如果在2馬赫的速度下飛行,若飛行員被普通彈射座椅彈出,高空的高速氣流會輕而易舉地將飛行員拍成肉餅。另外,在12000米的高空,大氣的溫度大約為-55°,依靠普通的彈射座椅飛行員根本無法生存。因此斯坦利航空公司特意設計了一種膠囊彈射座椅,它是在普通彈射座椅上加裝了一層“外殼”,處於正常飛行狀態時,保護殼向上收起,不會妨礙飛行員操作。彈射時,飛行員拉下彈射手柄後,其膝下的一根作動杆收起,迫使飛行員將膝蓋上舉,大腿收回座椅內,原先呈折疊狀的“雞蛋殼”放下,並和座椅底座密閉。此時,座椅底部的氧氣筒開始供氧並提供壓力,然後彈射火箭點火,“膠囊”則可以彈射出座艙。

空中彈道導彈平台

1958年美國展開了一次以B-58作為空中平台,發射彈道導彈的試驗。如果試驗成功,那麼,具有超音速飛行能力的B-58,加上具有超強威力的彈道導彈絕對是夢幻組合。在此次試驗中,康維爾對B-58進行了改裝,在機腹下加掛了大型的掛架。洛克希德公司也為該計劃特製了4枚樣彈。1958年9月5日,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B-58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導彈脫離B-58載機6秒鍾後,火箭發動機成功點火。不過,導彈在飛行了幾十秒鍾後,開始發生劇烈震動,試驗被迫取消,導彈最後掉入大西洋。1958年12月19日,B-58以1.6馬赫的速度再次進行發射試驗,這次導彈成功點火並加速至6馬赫,並飛行了3000千米。次年6月,第三發導彈發射也得以成功,該彈的最大飛行高度達到了58000米。第四次導彈發射出不到30秒就和控製中心失去了聯係。之後,由於資金緊缺,這項頗具前途的實驗就此停止。

美國羅克韋爾B-1B“槍騎兵”轟炸機

B-1B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41.67米(全展開) 機長:44.81米 機高:10.36米

最大起飛重量:216365千克 實用升限:15240米

最大飛行速度1320千米/小時 最大航程:12000千米 乘員:4人

武器裝備:8枚AGM-86B空射巡航導彈、24枚AGM-69短距攻擊導彈等

B-1“槍騎兵”轟炸機是美國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研製的一種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綽號“槍騎兵”。該機是一種全天候、多用途戰略轟炸機,既可執行戰略突防轟炸或常規轟炸任務,還能作為發射遠程巡航導彈的載機使用。

研發背景

20世紀60年代,美國空軍要求研製一種具備高速突防能力的轟炸機,作為B-52轟炸機的後繼機和替代品。經過一場激烈的競爭,美國空軍最終確定由羅克韋爾公司承製機體,通用電氣公司研製發動機,並將該機定名為B-1。很快4架B-1A原型機就被研製出來,但這種以超音速高空突防為主要作戰方式的飛機,由於美國空軍戰略計劃的改變,不得不停止研製,這給突出低空高速突防作戰性能的B-1B飛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結構特點

B-1B轟炸機采用可變後掠翼式布局,利用先進的翼身融合技術,使機翼和機身成為一個整體。整體線條更加流暢,這樣既可以減少阻力,增加升力,同時還能增大內部容積。可改變角度的機翼增強了B-1B的低空和高空飛行性能,以及起飛著陸性能。起飛時,機翼後掠角度最小,可使飛機獲得最大升力;高速飛行時,機翼盡量向機身回收靠攏,以減小阻力,提高飛行速度。此外,由於安裝了空中加油裝置,B-1B的航程有了很大提高。

強大的攻擊力

作為一種全天候、多用途戰略轟炸機,B-1B具有很強的攻擊能力。它的最大載彈量達到了驚人的60噸左右,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可以連續飛行超過12000千米的距離。執行常規轟炸任務時,B-1B可攜帶各種普通炸彈和精確製導炸彈,還可以作為載機發射遠程巡航導彈進行防區外攻擊。掛載了水雷和反艦導彈的B-1B還可用於執行海上監視和巡邏任務。另外該機還能掛載多種型號的核彈,進行核打擊。

低空突防的利器

B-1B轟炸機裝備了先進的地形跟蹤雷達,當遇到比較複雜的地形時,隻要開啟地形回避模式,飛機就會自動貼著起伏的地形飛行,而且與地麵始終保持最低60米的高度,從而避開敵方的雷達探測,實現超低空高速突防。當前方飛行路線上遇到障礙,或者障礙物的高度超過預先設定的飛行高度,地形回避模式還可以提前向飛行員發出警告,並升高飛機越過障礙。

能攻能守

除具備強大的攻擊能力外,B-1B上還裝備了先進的自衛係統,能夠有效地幹擾敵方武器的攻擊。其自衛武器係統的核心是一套電子戰係統,整個程序由一台專用計算機全程控製。使用該係統可有效地幹擾敵方的早期預警雷達和火控雷達,能提高低空突防的成功率。當該機上的電子戰係統發現敵方已經發射的導彈,飛機即將受到攻擊時,就會控製金屬箔條和紅外誘餌發射器幹擾敵方導彈,使其偏離目標。

改進和發展趨勢

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核戰爭爆發的幾率也隨之大幅降低,保留過多的戰略性進攻武器已沒有必要。因此,美國空軍對B-1B進行了大規模的非核任務改裝和技術升級,強化其常規作戰性能。根據計劃,美軍對B-1B的電腦控製係統進行了升級,並加裝了更先進的導航設備。經過多次改造和升級,B-1B的戰場生存能力、精確打擊能力和保養維護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可繼續服役30多年左右。

作戰使用

由於美軍對B-1B轟炸機的升級改造,該機可執行的作戰任務種類也更加豐富。現在的B-1B更多的是扮演一種能執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打擊敵方機動目標和應急目標的角色。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B-1B一般都是通過高級保密衛星通訊手段接收地麵特種部隊或高空偵察機傳來的目標參數等準確信息,再進入攻擊位置,對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由於B-1B具有出色的低空突防性能和遠距離精確打擊能力,所以當其他飛機受到戰場地理位置或其他因素限製時,B-1B就成了美軍最好的選擇。

實戰表現

B-1B首次參加實戰是1998年美軍對伊拉克實施的“沙漠之狐”軍事行動。當時,該機奉命從海灣地區的基地起飛,對巴格達附近的敵方目標進行了常規轟炸。後來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B-1B也都執行了少量的轟炸任務。讓B-1B風光無限的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當時,一架B-1B在接收到地麵指揮部發來的目標坐標後,很快就將4顆重磅精確製導炸彈送到了目標的頭頂。從尋找目標到完成攻擊總共才用了12分鍾,效率之高的確讓人歎為觀止。

美國諾斯羅普B-2“幽靈”轟炸機

B-2轟炸機技術數據

翼展:52.43米 機長:21.03米 機高:5.18米

最大平飛速度:764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5240米

最大起飛重量:181437千克

1999年,在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中,美國首次動用了B-2戰略轟炸機,此次行動是這種飛機第一次用於實戰。通過這次實戰,人們終於見識到B-2戰略轟炸機的巨大威力,同時其神秘的麵紗也隨之揭開。

研製經過

B-2戰略轟炸機是冷戰時期的產物。1979年,美國空軍出於戰略上的考慮,要求研製一種高空突防隱形戰略轟炸機,以對付蘇聯未來可能部署的防空係統。最終,諾思羅普公司的設計方案脫穎而出。1989年,首架B-2原型機試飛,而後又應空軍的要求對計劃進行了多次修改。曆時整整五年後,1993年底,美國空軍推出了第一架B-2A型飛機。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隱身轟炸機正式加入美國空軍服役,另外15架也按計劃陸續交付部隊使用。經過數次改進的B-2轟炸機,兼有高低空突防能力,能執行核轟炸及常規轟炸的雙重任務。

尖端科技的集成

B-2轟炸機集各種高精尖技術於一體,更因隱身性能出眾,被行家譽為“20世紀軍用航空器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該機采用翼身融合、無尾翼的飛翼造形,機翼前緣交接於機頭處,機翼後緣呈鋸齒形。機身機翼大量采用石墨/纖維複合材料、蜂窩狀結構,發電機的噴口置於機翼上方。機體下方沒有設置武器艙或武器掛架,連發動機艙和起落架艙也全部埋入平滑的機翼之下,從而避免了雷達波反射。此外,整個B-2機體上噴塗有特製的吸波油漆,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敵方探測雷達的回波。這種獨特的外形設計和材料使用,使B-2能有效躲避雷達的探測,達到極好的隱形效果。

絕頂機密

B-2轟炸機作為一種超前發展的,重要的戰略性武器係統,它的研製計劃是當時美國最敏感的高級機密之一。為此,美國政府和軍方為其製定了一套幾乎與曼哈頓計劃(發展原子彈武器的計劃)同等級別的保護措施。所有研發和製造部門的人員,都處於軍隊與保安24小時的監視下,僅用於B-2飛機保衛措施的支出經費就高達20億美元。數千名關鍵崗位上的工人必需通過測謊器的測試才能上崗工作。僅有極少數高級管理人員知道整個研製計劃的細節,即使是美國國會,也一共隻有8名議員知道此事。

性能卓越

B-2轟炸機可細分為三種型號,分別是“布洛克10”型、“布洛克20”型和“布洛克30”型。其中以“布洛克30”型最為強悍,它可攜帶的導彈不但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具有全自動完成飛行任務的能力。此外,憑借自身高效的隱形能力,B-2在執行作戰任務時通常不需要護航和壓製對方防空係統的支援飛機。據美國空軍推算,2架從印度洋空軍基地起飛的B-2轟炸機,完全可達到與海灣戰爭時期49架飛機編隊一樣的轟炸效果。

造價不菲

B-2轟炸機的單機造價高達22.2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昂貴的飛機。高昂的售價大大限製了銷量,連號稱最富有的美國也不得不一再減少采購數量。至今,美國空軍一共才購買了21架B-2,全部裝備於美國空軍第509轟炸機聯隊的第393中隊。

五星級待遇

除價格昂貴外,B-2在維護保養上也麵臨著巨大的困難。由於高速氣流會對機體表層的特殊塗層造成磨損,使飛機的隱身性能下降。因此每次飛行後,技術人員都要采用一種類似噴漆的方法對B-2表層的雷達吸波材料進行整修,而新噴的吸波材料隻有在一定溫度、濕度下才能幹燥固化。如此複雜且具有相當難度的保養要求,使B-2一直無法在海外基地部署,更很少有機會參加實戰。

前景堪憂

高昂的造價、複雜的維護和保養要求,使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都對B-2轟炸機敬而遠之。即使是美國空軍,也在訂購了21架之後,取消了其餘所有訂單。目前,B-2的生產線已經關閉,絕大多數零部件供應商也已經改行。就連裝備B-2的第509轟炸機聯隊的指揮官也不得不承認:在未來20年內不會再有B-3或B-4。或許30年後,人們才會發現,B-2隻是轟炸機發展史上一道亮麗而短暫的彩虹。

空中幽靈

據報道,B-2轟炸機的雷達反射麵積隻有不到0.1平方米,反映在雷達監視屏上僅僅相當於天空中的一隻飛鳥,這使一般雷達很難發現它。因此,高速且隱身的B-2轟炸機在浩瀚的天空中幾乎可以達到來無影去無蹤的境界,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幽靈”。

偵察機

作為現代戰爭中主要的偵察工具之一,偵察機以其低空、高速的飛行性能在戰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它不像戰鬥機那樣具有強大的火力和武器裝備,卻可以依靠加裝電子對抗裝備等來提高生存能力,並利用機上安裝的航空照相機、前視或側視雷達以及電視、紅外線偵察設備獲取敵情,然後通過情報處理設備和傳遞裝置等將信息傳遞給作戰指揮部,以方便其進行作戰部署。

早於戰鬥機

偵察機的出現要早於戰鬥機,因為1903年飛機發明之後,其首次執行的軍事任務便是偵察敵情。1910年6月9日,法國陸軍瑪爾科奈大尉和弗坎中尉駕駛著一架亨利·法爾曼雙翼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試驗性的偵察飛行。此次飛行中,弗坎中尉手持照相機對地麵的道路、鐵路、城鎮和農田進行了拍照,從此,偵察機便誕生了。

接受考驗

1911年10月22日,意大利軍隊的皮亞紮上尉駕駛一架布萊裏奧Ⅺ型飛機從空中偵察土耳其陣地,當時他進行的是肉眼和照相偵察。當天,由莫伊佐上尉駕駛的紐波爾型飛機在進行第二次偵察時,負傷返回,這是軍用飛機首次經受生存考驗。此後,意軍又進行多次偵察飛行,並根據結果編繪出了照片地圖冊。

一戰的功臣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一直處於優勢地位,但1914年9月3 日,由於偵察機的介入,戰爭局勢發生了很大改變。當時,法國的一架偵察機偵察到德軍的右翼缺少掩護,於是便趁機反擊,發動了意義重大的馬恩河戰役,終於遏止了德軍的攻勢,扭轉了戰局。

節節攀升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偵察機得到了廣泛應用,不僅出現了裝備有高空航空照相機和雷達偵察設備的偵察機,而且還出現了電子偵察機。到20世紀50年代,偵察機的飛行性能進一步提高,飛行速度超過音速,機載偵察設備也有了很大改進,出現了一些專業偵察機,如美國的U-2偵察機等。進入60年代後,3倍音速的戰略偵察機也相繼問世,著名的有美國的SR-71,以及蘇聯的米格-25。與此同時,無人駕駛偵察機也開始得到使用。

未來的發展

雖然偵察衛星的出現,取代了相當一部分偵察機的作用,加上防空導彈的發展,使偵察機深入敵方的飛行變得日益危險。但這並不影響偵察機的繼續發展。目前,有人駕駛偵察機主要執行在敵方防空火力圈之外的電子偵察任務,而大部分深入敵方空域的偵察任務則由無人駕駛偵察機來執行。如今,偵察機的“隱身”技術也正在得到發展和應用,相信未來偵察機的生存能力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德國亨舍爾Hs 126偵察機

Hs 126B-1偵察機技術檔案

翼展:14.50米 機長:10.85米 機高:3.73米

最大起飛重量:307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354千米/小時(3050米高)

實用升限:8200米 航程:720千米

動力裝置:1台660千瓦寶馬-Bramo 323A-1發動機

武器裝備:2挺7.92毫米MG機槍,150千克炸彈

Hs 126型飛機是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最重要的戰術偵察機/炮兵校射機。它是亨舍爾公司在Hs 122型飛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一共製造了600架。Hs 126參加了所有德國戰場作戰,1939年9月在入侵波蘭的行動中,Hs 126主要被用於執行地麵攻擊和戰術偵察任務。1941年以後,逐漸被FW 189飛機替代,退居二線。

改進而來

Hs 126是由Hs 122改進而來的,原型機於1936年秋進行首飛。它將Hs 122使用的勞斯萊斯“紅隼”發動機換成了寶馬BMW132星型發動機,後來的Hs 126B-1型則裝備了功率更大的寶馬-Bramo 323。此外,Hs 126還設置了駕駛員座艙蓋,在惡劣的天氣中為飛行員提供防護。

性能特點

Hs 126飛機的傘式機翼是由亨舍爾公司的首席設計師弗裏德裏希·尼古拉設計的,它為飛機提供了優良的短距離起飛和在簡易機場上作業的性能。機身一側的梯子可以方便駕駛員進出座艙。機身後部的一個分隔室能攜帶照相機或10枚10千克的炸彈。

其他用途

Hs 126飛機於1938年春季,交付德國空軍,1941年停產。隨著新型飛機FW 189的出現,1942年以後,Hs 126飛機主要被用做滑翔機拖曳機使用,但也有裝備個別執行夜間和近距離支援作戰任務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