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及海灣戰爭等幾場規模較大的局部戰爭中,攻擊機以良好的低空操縱性、安全性以及搜索地麵目標的強大功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用於從低空、超低空攻擊敵地麵(水麵)中小型目標,對己方部隊實施直接火力支援的重要武器,攻擊機在使用初期和轟炸機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出現了飛機以機槍掃射戰壕的戰術之後,攻擊機從空中掃射敵方在地麵的步兵時,能有效地打破雙方僵持的局麵的作用才凸顯出來。因此,它被視為與英國發明的坦克一樣威力強大的武器。
設計要求
攻擊機的低空掃射能力雖然有目共睹,但不容忽視的是來自地麵的速射機槍對它造成的極大威脅,因為在低空飛行時它的速度僅為160千米/小時左右。如英國的索普威思“駱駝”和D.H.5飛機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每天的損失率高達30%。為此,英國皇家陸軍飛行隊在1917年11月首次提出了攻擊機的設計要求:要求對地攻擊的飛機要配備1挺向前直射的機槍和1或2挺可向前下方35—55度射擊的機槍;並且在飛機的要害部位要安裝上防護裝甲。1918年1月,又對此要求做了進一步修訂。
最早的攻擊機
最早的攻擊機是由德國容克公司研製的容克JⅠ型飛機,它於1915年12月5日首次試飛,是一種裝有鋁合金蒙皮和防護裝甲的雙翼機,也是最早的全金屬飛機。機上裝有機槍,並且載有少量炸彈,可在低空-地麵目標進行掃射,在執行危險的低空近距離火力時,具有良好的性能和作戰效果。
俯衝轟炸機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攻擊機的發展一度停滯。但在20世紀30年代,俯衝轟炸機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美國海軍要求這種攻擊機要能以大角度的俯衝,向軍艦投擲魚雷或炸彈。而且在俯衝中飛機不能增速過快,以防超過飛機的允許過載。SB2C“地獄潛水鳥”係列、BT-2型俯衝轟炸機、SBD-4“無畏”型飛機等就是應這一要求產生的。受美國影響,德國和日本也都研製了同一類型的飛機。日本於1931年向德國亨克爾公司投資生產了He 50型俯衝轟炸機,德國則生產了亨舍爾Hs 123型雙翼機。
大顯身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攻擊機有機會大顯身手。最早亮相的是德國容克Ju 87B-1“斯圖卡”,它在德國發動的“閃擊戰”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相繼出現的還有德國的Fw 190型飛機、亨舍爾Hs 129型雙發飛機,英國的“賊鷗”型飛機、“颶風”攻擊機,美國的F4U“海盜”、P-38“閃電”、共和P-47“雷電”和北美P-51“野馬”、蘇聯的伊留申·伊爾-2攻擊機等。
發展現狀
近年來,武裝直升機和雙重任務戰鬥機的出現,以及戰鬥機機載武器的遠程化、精導化、集束化、智能化,都給攻擊機的設計、開發及生產帶來了難以預料的影響。現代攻擊機更強調超低空突防和攻擊能力,時速一般在700─100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不超過音速。一般的攻擊機正常載重量可達8噸,裝備有機關炮和火箭彈,可掛載精確製導炸彈和空-地導彈,機上裝有紅外觀察儀或微光電視等光電搜索瞄準設備和激光測距器等,具備夜間攻擊能力和一定的電子對抗能力,有的攻擊機還具有垂直/短距起落性能。
英國費爾利“劍魚”攻擊機
“劍魚”Ⅱ型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3.87米 機長:10.87米 機高:3.76米
最大起飛重量:3406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224千米/小時 乘員:3人
實用升限:3260千米 最大航程:1658千米
動力裝置:555千瓦布裏斯托人馬座XXX9缸氣冷發動機
武器裝備:2挺7.7毫米機槍,730千克魚雷或680千克炸彈
“劍魚”攻擊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使用的一種過時但戰功顯赫的飛機。盡管它的外形古板、性能中庸,但在低速飛行時不僅性能良好,操作方便,而且在複雜的戰鬥中能應對自如,表現出色。由於“劍魚”掛滿武器的“啤酒肚”,飛行員們親切地稱它為“網兜”。
設計與研製
“劍魚”攻擊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費爾利飛機公司的重要產品。全機采用金屬結構和布蒙皮,並采用了雙翼結構和敞開的座艙設計,雙翼有前罩角,機翼能折疊,以便於在航母上收存。機身上裝有彈射起飛和著艦攔阻裝置,有的“劍魚”還被裝上浮筒,能在水上起降。一架標準的“劍魚”攻擊機上有3名乘員,包括駕駛員,觀察員和通訊員兼後座機槍手。
型號眾多
“劍魚”代號為TSR-Ⅱ,其原型機於1934年4月首飛,經過大量的試飛和改進後,於1936年7月開始裝備部隊。“劍魚”Ⅱ型首次裝備了空-海火箭彈,並換裝了555千瓦的“人馬座”30發動機。改進的“劍魚”Ⅲ型在兩個固定起落架中間安裝了對海探測雷達,而“劍魚”Ⅳ型是由加拿大空軍在其裝備的Ⅱ型上增加一個閉合式艙蓋。從1940年12月開始,“劍魚”交由布萊克公司生產。截至1944年8月18日停產,共生產了2391架。到戰爭結束為止,超過13個飛行中隊先後裝備了“劍魚”,同時也建立了約20個使用該飛機的訓練中隊。
不凡的戰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劍魚”攻擊機協同其他戰機,強迫1架德國飛機在海上降落,取得了英國海軍對德作戰的首次勝利。1940年4月13日,“劍魚”擊沉了1艘德國潛艇,為英國海軍航空兵反潛贏得了第一個戰績。同年7月,“劍魚”攻擊機先後用魚雷擊中法國“敦刻爾克”號旗艦、炸毀意大利“和風”號驅逐艦和4000噸的“曼薩尼”號運輸船。此後,“劍魚”攻擊機還多次擊中艦艇,在不長的戰鬥生涯中,它總共擊沉了數以百計的敵艦。
悲壯一戰
1942年2月12日,在英吉利海峽發生了一幕壯烈的場麵:6架“劍魚”攻擊機為了攔截企圖穿越英吉利海峽的3艘德國軍艦,被德國的護航戰鬥機全部擊落,18名機組成員除5人獲救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該中隊隊長尤金·埃斯蒙德少校因忠於職守被追授了“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這是英國海軍航空兵首次獲此殊榮。
英國霍克“台風”攻擊機
“台風”ⅠB型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2.67米 機長:9.73米 機高:4.67米
最大起飛重量:6010千克 最大航程:821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664千米/小時 乘員:1人
實用升限:10730米
動力裝置:1台1685千瓦納皮爾“馬刀”ⅡA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4門20毫米口徑機炮,2枚454千克航彈,8枚27千克火箭彈
英國霍克公司生產的“台風”攻擊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裝備的最令人生畏的攻擊機之一。該機於1941年9月開始在英皇家空軍第56中隊服役,是皇家空軍裝備的飛行速度首先突破644千米/小時大關的機型。它可以執行“連續投彈轟炸”任務(即每瞄準一次後,以同一時間間隔連續投彈的轟炸方法)。在盟軍開辟歐洲戰場後,“台風”攻擊機在擊潰德國裝甲師團和突破法萊斯防線等戰役中屢建奇功。
追趕潮流
20世紀30年代中期,活塞式戰鬥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如蘇聯的伊-16和美國的“鷹”75等。在這一曆史背景下,英國航空部也在1938年2月提出了“台風”型戰鬥機的設計要求,英國希望采用比“颶風”、“噴火”等還要大的發動機來提高飛行性能。當時隻有兩種發動機可利用,一種是羅·羅公司的“兀鷲”,另一種是納皮爾“馬刀”型。用前者研製出來的為“旋風”型戰鬥機(後因發動機不能滿足要求而被中止);用後者研製出來的就是“台風”型戰鬥機。
結構特點
“台風”的原型機於1940年2月24日首飛,後來由於不列顛之戰研製工作被推遲到年底。1941年5月,“台風”進行了首飛。它
的外表和“颶風”很相像,都是下單翼布局、受力蒙皮結構和可收放式起落架。不同的是,“颶風”的發動機散熱器裝於機腹下方,而“台風”的散熱器裝於機頭下方。這種下頜式的散熱器配置,增加了機頭的側麵積,但使飛機的方向安定性變差。因此,“台風”增大了垂直尾翼和方向舵的麵積,使飛機的穩定性得以改善。
優越的性能
“台風”Ⅰ型為預生產型,隻生產了少量供試飛評估使用。該型裝有12挺7.7毫米口徑的機槍,全重是“噴火”式戰鬥機的2倍。“台風”ⅠB具有強大的殺傷能力,其機翼上裝了4門20毫米口徑的機炮,並可攜掛炸彈和火箭彈,該機的最大平飛速度達到了664千米/小時,比早期的“噴火”式戰鬥機還要快。
功績不凡
按照戰鬥機標準設計的“台風”雖然沒能達到預期的性能,但卻成了“近距空中支援”的典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豐碩的戰果。1943年,“台風”飛機在英國南部擊毀了60多架德國戰鬥機,其中包括40多架Fw 190型戰鬥機。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時共有26 個“台風”中隊參加戰鬥,擊毀了137 輛德國坦克,使德軍受到重創。1944 年7月7日,德國最著名的將領隆美爾在靠近諾曼底前線的公路上遇到“台風”掃射,所乘車輛被擊毀,隆美爾負重傷。1944年8月8日,德國一號王牌坦克手魏特曼的“虎式”坦克在卡昂附近被“台風”用60磅火箭彈擊中,最後車毀人亡。
英國航宇“海盜”攻擊機
“海盜”S.Mk.Ⅱ攻擊機技術數據
翼展:13.41米 機長:19.33米 機高:4.95米
最大平飛速度:1126千米/小時 航程:3700千米
實用升限:12192米 乘員:2人
動力裝置:2台“斯貝”101渦扇發動機
武器裝備:載荷7257千克,包括核彈、常規炸彈、火箭
“小鬥犬”或“戰槌”導彈等
“海盜”雙發雙座亞音速低空攻擊機是由英國布萊克本公司(後並入霍克·西德利公司)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研製的,原型機於1958年4月試飛,1962年7月開始在皇家海軍航空母艦上服役。1977年英國政府推行工業國有化政策,霍克·西德利和其他航空公司於1978年1月1日組成英國航宇公司。因此,“海盜”型飛機也就被列為航宇的產品了。
結構特點
“海盜”的外形非常個性,從側麵看,兩頭略粗中間略細。該機安裝了2台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RB 168-1A“斯貝”101型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進氣口呈豎橢圓形。在尾噴口之後的機身尾錐是一個蛤殼狀開閉的減速板,上方是T形尾翼。其垂直尾翼前方有一根背脊與氣泡雙座座艙蓋連成一線。機頭是雷達罩錐體和一個空中加油杆。機身內部有一個旋轉式彈艙,可攜帶4顆454千克炸彈,兩側的後掠梯形中單翼下麵另有4個掛架,可掛炸彈、火箭、導彈或副油箱。
新技術的應用
為了強調低空大速度突防的性能,“海盜”攻擊機廣泛地采用了新技術。如在結構上大量使用鋼材零部件,以克服飛機長時間貼近地麵飛行,機體要能克服擾動氣流造成的過載;采用“麵積律”氣動技術降低飛機高速飛行時的阻力;利用吹除附麵層的技術,使升力係數提高了近一倍,以滿足艦載起降的要求。此外,該機還采用了“拉起轟炸”的投彈方式,即當飛機低空接近目標時,按照計算的提前量拉起,讓離心力而不是重力的作用,使核彈(或常規炸彈)脫離載機擊中目標。投彈後,載機可做半筋鬥翻轉或上升轉彎等機動動作脫離爆炸區。
三大改型
“海盜”共有3種型號,共生產了186架。“海盜”S.Mk.Ⅰ艦載攻擊機裝有小吉倫101噴氣發動機,1961年3月出廠。“海盜”S.Mk.Ⅱ翼尖稍稍伸長,發動機改用RB.168“斯貝”,推力增加了30%,性能與航程有較大改善,1965年開始交付海軍用於航空母艦。1972年,英國航空母艦退役,有70架“海盜”S.Mk.Ⅱ劃歸皇家空軍使用,更名為“海盜”S.Mk.ⅡA和ⅡB,其餘十多架仍留在海軍,稱ⅡC和ⅡD。“海盜”S.Mk.50是出口南非的陸基型攻擊機,和S.Mk.Ⅱ不同的是,該型在後機身加裝了1台可收起的BS.605助推火箭發動機,縮短了起飛滑跑距離。
首戰告捷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英國派出一批“海盜”S.Mk.ⅡB飛機前往助戰。它們掛著激光照射器、激光炸彈和AIM-9L響尾蛇空-空導彈,在低空飛行,為中空投彈的“狂風”攻擊機對目標連續照射激光束,進行炸彈精密誘導,然後,又將自己攜帶的激光引導炸彈投往目標。前後共出擊218架次,投入48顆激光炸彈,並為自己和“狂風”攻擊機作了169次激光誘導,共炸毀24座橋梁,15個機場,有力地證實了“海盜”飛機在低空高速作戰領域的有效性。
英國帕納維亞“狂風”攻擊機
“狂風”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3.91米 機長:16.72米 機高:5.7米
最大起飛重量:27215千克 轉場航程:389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223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5000米
動力裝置:2台RB199-34R-101渦扇發動機
“狂風”雙座、雙發超音速變後掠翼多用途攻擊機是英國、意大利、德國三國為了適應北約組織對付突發事件的“靈活反應”戰略思想而研製的。該機由英、意、德三國組成的帕納維亞公司於1969年3月開始設計,主要用來代替F-4、F-lO4、“火神”、“堪培拉”、“掠奪者”等戰鬥機和轟炸機,以執行截擊、攻擊等常規作戰任務。1973年12月,首架原型機試飛,1976年夏投入批量生產,1980年開始服役,1992年停產。
一機多用
“狂風”是一種超音速、全天候、多用途戰機。由於該機具有良好的加速性和機動性、低空快速突防能力和強大攻擊火力、較大的作戰半徑和較長的留空時間、能在晝、夜和複雜氣象條件下作戰和短距起落等能力,因此可以進行孤立戰場和近距空中支援、戰場縱深遮斷、防空攔截、製空作戰、對海攻擊、電子對抗和偵察等多種任務。
三種型號
“狂風”有3種型號:對地攻擊型(IDS)是基本型,主要裝備英國、德國、意大利三國空軍和德國海軍及沙特空軍;防空截擊型(ADV)是在對地攻擊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該型加長了機身,換裝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是英國單獨研製的,裝備英國、沙特和阿曼空軍,該機於1979年10月首飛,1984年裝備部隊;裝有電子設備的電子對抗和偵察型(ECR)主要裝備於德國和意大利空軍。
武器裝備
IDS型裝有2門27毫米機炮,采用GEC-馬可尼外掛武器管理係統,具有很強的外掛能力.能掛載多種先進武器;ADV型除1門機炮外,還可掛4枚“空中閃光”半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以及2枚AIM-9L紅外空-空導彈;ECR型未裝機炮,它的正常外掛布局為2枚HARM導彈,2枚AIM-9L導彈,主動電子對抗吊艙,箔條投放吊艙以及兩個1500升翼下油箱。
範堡羅航展上的表演
1980年,在英國的範堡羅航展上,“狂風”的優良飛行性能首次得到充分表現。在表演現場,人山人海的觀眾在距起飛跑道約200餘米,順跑道方向一字排開。在表演過程中,“狂風”要以離地最低高度進行飛行特技演示,因而極富挑戰性。為了確保表演進行過程中公眾的安全,有關方麵采取了一係列嚴密的安全措施。如全部飛行表演由飛行管理委員會的專業人員和來自飛機工廠、英國皇家空軍的高級試飛員負責實施;每天的飛行表演都能通過錄像進行監控。表演必須嚴格按飛行表演航線進行,絕不允許人群靠近觀看。地麵有錐形熒光指示物作標誌,飛行員在空中很容易辨認。整個表演航線都在範堡羅機場塔台監控之下,任何意外撞入該航線的目標均能收入眼底。
德國容克Ju 87“斯圖卡”攻擊機
Ju 87D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3.8米 機長:11.5米 機高:4.01米
最大飛行速度:490千米/小時 航程:820.74千米
實用升限:7390米 乘員:2人
動力裝置:1台1043.3千瓦“尤莫”211J-1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4挺7.92毫米口徑機槍,1800千克航彈,2枚500千克航彈
在記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片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個熟悉的場麵:在德國的閃擊戰中,一種外貌猙獰的飛機,發著刺耳的嘯聲,以陡直的角度衝向和平的土地,投下罪惡的炸彈,這就是Ju 87“斯圖卡”。它帶有大型起落架整流罩和全部俯衝轟炸設備,在德國被稱為俯衝轟炸機,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經典機種之一。也正是因為Ju 87“斯圖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特別是大戰前期的赫赫威名,“斯圖卡”一詞才被收入軍語詞典,成為俯衝轟炸機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