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死神
Ju 87的機體非常牢固,能以800的角度向下急劇俯衝,這是因為它所裝備的自動計算裝置可正確計算出開始俯衝和拉起機頭的時間。該機的前翼梁下裝有一對俯衝減速板,肥大的主起落架在飛機俯衝時也起到減速的作用。這些使Ju 87具有極高的轟炸精度,圓徑誤差在25米以內。此外,Ju 87的機頭冷卻進氣口裝有一個空氣驅動的發聲裝置,在俯衝時,會發出類似空襲警報的淒利的尖嘯聲,在炸彈還沒落下以前,它就已經對人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衝擊,加強了打擊效果。
名聲大振
在西班牙內戰中,Ju 87首次參戰,基本沒有遭遇到敵軍戰鬥機的抗擊。在法國的戰爭中,Ju 87將其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後來,由於Ju 87速度慢的弱點開始暴露,成了盟軍戰鬥機的主要目標。在1942年—1945年的蘇聯前線中,Ju 87的主要任務變為獵殺蘇聯坦克,最終因擊毀519輛蘇聯坦克而名聲大振,成為德軍“閃擊戰”的王牌。
繈褓中的“嬰兒”
和一般的轟炸機不同,Ju 87的自衛能力非常弱。如果沒有戰鬥機掩護,很難獨自逃出敵人戰鬥機的獵殺。如在1940夏季的不列顛之戰中,充當著轟炸英國南部的主力戰機之一的Ju 87由於缺少己方戰鬥機的護航,失去了往日的威風。由於自身防禦火力不足,在英軍戰鬥機的攻擊下,Ju 87損失慘重,不久就從倫敦上空消失了。
型號眾多
Ju 87有很多改型,各型共生產了5745架。其中,Ju 87C是由Ju 87B改裝成的艦載機的試驗機,但沒能完成和投入使用;Ju 87D使用“尤莫”211J型發動機,在機翼上增掛了副油箱,因而航程和武器載荷都有所增加;Ju 87G是反坦克型,裝有2門37毫米口徑機炮,取消了機翼上的俯衝減速板,根據不同任務,可換裝不同翼展的機翼;Ju 87H是教練機改型。由於Ju 87的生存力很低,一旦遭遇地方防空武器的打擊,很容易被擊毀。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便被其他先進的飛機取代了。
意大利布雷達Ba.65攻擊機
Ba.65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2.1米 機長:9.3米 機高:3.2米
最大起飛重量:2950千克 實用升限:6300米
最大飛行速度:430千米/小時 航程:550千米
動力裝置:1台746千瓦的菲亞特A.80RC41型18缸空冷星型發動機
武器裝備:2挺12.7毫米和2挺7.7毫米機槍,外加500千克炸彈
Ba.65攻擊機是布雷達公司在1935年設計的一種單座/雙座飛機。原型機於1935年2月試飛。該機除被意大利使用外,還出口伊拉克、智利、葡萄牙等國。1937年,經過改裝的Ba.65攻擊機正準備出口中國時,遭遇中國抗日戰爭,因而未能成交。
性能特點
Ba.65攻擊機為全金屬結構,操縱麵為布蒙皮,主起落架向後收起。最開始生產的81架飛機裝有法國Gnome-Rhone K-14發動機,意大利政府向西班牙派駐的援外航空兵團裝備了13架。Ba.65攻擊機參加了1937年8月在西班牙桑坦德、1938年1月在特魯埃爾、1938年在埃布羅河對西班牙共和軍的戰鬥。實踐證明,Ba.65隻適合於地麵攻擊,於是布雷達和卡普羅尼·維佐拉公司又分別生產了80架和57架裝有菲亞特A.80發動機的Ba.65,除交西班牙前線12架外,其餘均由意大利空軍裝備。
時過境遷
意大利軍隊使用的是Ba.65雙座型飛機,增加了1名觀察員兼後機槍射手,飛機的後部座艙敞開或裝1個布雷達L型小炮塔。1940年意大利參戰時,Ba.65主要被布置在利比亞地區。由於不適應沙漠作戰,加之性能過時,大部分在1941年英國軍隊進攻昔蘭尼加時損失殆盡。
波蘭P.11攻擊機
P.11C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0.72米 機長:7.55米 機高:2.85米
最大起飛重量:1800千克 實用升限:8000米
最大飛行速度:390千米/小時(5500米高)
動力裝置:1台373千瓦斯柯達製造的布裏斯托爾“水星”VIS.2發動機
武器裝備:2挺7.7毫米機槍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期間,德國的飛機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波蘭卻使用過時的P.11飛機贏得了盟軍的首次空戰勝利。 P.11是波蘭國營航空在20世紀30年代初研製的,原型機於1931年9月試飛,各型飛機共生產了330架。該機除了波蘭使用外,幾個小國家也有使用,尤其是與盟軍作戰的羅馬尼亞空軍。
性能特點
P.11飛機的結構堅固,采用了原始的絞索控製器,能夠承受相當的炮火攻擊。飛行員自己位於大小適宜的座艙內。座艙沒有艙蓋,沒有裝甲,隻有1個很小的風擋玻璃。它的動力裝置由1台373千瓦斯柯達製造的布裏斯托爾“水星”VIS.2發動機提供。
設計革新
在其他國家還在采用單翼機時,波蘭設計師紮爾蒙特·古奧斯基卻開創了歐翼式飛機的先河。它設計的傘形機翼在當時是一種革新,使其在速度不能超越敵機時通過靈活性來對付德軍的不靈活的飛機,如尼爾Do 17飛機、容克Ju 87俯衝轟炸機和亨舍爾Hs 126飛機等。1939年,12個波蘭P.11飛機中隊的128架飛機共摧毀了126架德國飛機,自身也損失了114架。
日本中島B5N“凱特”攻擊機
中島B5N2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5.5米
機長:10.3米
機高:4.3米
正常起飛重量:410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377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8260米
航程:1990千米
動力裝置:1台740千瓦中島“榮”11 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1挺7.7毫米後射機槍,載彈量800千克乘員:2—3人
日本中島公司在1935年研製的B5N“凱特”攻擊機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代艦載攻擊機,它於1937年正式裝備日本海軍,所以又被稱為“97”式艦載攻擊機。作為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軍用機邁向近代化道路上的代表作,B5N“凱特”參加了整個太平洋戰爭,成為曆史的見證者之一。該機不僅是世界上第一種采用懸臂低單翼布局的艦載攻擊機,而且也是日本飛機中最早采用起落架液壓收放係統、最早實現機翼折疊、最早使用變距恒速螺旋槳、最早采用開縫襟翼的攻擊機型號。
結構布局
B5N采用了全金屬結構,操縱麵為布蒙皮,並擁有一副大麵積、後翼型、帶上反角的梯形低單翼,螺旋槳不帶槳轂罩。串聯式的座艙蓋由多段滑動窗組成,從前至後分別配備著飛行員兼魚雷投擲手、領航偵察員兼投彈手以及通訊員及後方射手。
三種型號
B5N從1936年12月服役到1941年共生產了1250架,除兩架原型機外,還發展了3種改型。其中,B5N1是1937年11月服役的首批生產型,曾在侵華戰爭前期使用過,後改稱為“97”式艦載11型。該型裝有614千瓦的光三式發動機,突出特點是,機頭套有一個很不協調的大直徑NACA發動機罩。B5N2於1939年交付使用,主要用於太平洋戰爭的前期和中期,後改為“97”式艦載12型。它安裝了1台740千瓦中島“榮”11型14缸活塞發動機,機罩直徑縮小,滿足了流線型要求,並改善了前方視界和飛行性能。B5N1-K教練機改型於1941年12月服役,主要是在第二個座位上加裝了一套操作係統,僅製造了30架。
投彈方式
B5N具有航程遠、載彈量大的特點。作為對艦攻擊機,它主要攜帶魚雷,由於投雷時采用水平飛行或緩慢下降的方式前進,所以也可以攜帶炸彈進行水平轟炸。它的攻擊方式有兩種:一種為5機密集編隊,掛1枚800千克穿甲彈在3000米的高度同時投彈,對大型艦隻甲板以及上層建築進行轟炸;一種也是多機編隊行動,掛1枚魚雷,俯衝角為零,以278—351千米/小時的速度在100米的高空投彈。
輝煌戰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所有日本航空母艦都攜帶了B5N。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時,日軍在第一次攻擊時就出動了89架B5N,其中49架帶有800千克對艦炸彈,另有40架帶有專門改製的淺水魚雷。第二次攻擊時又出動了54架攜帶對艦炸彈的B5N,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受到重創。1942年4月,在錫蘭附近海麵,B5N擊沉英國航空母艦“競技神號”,5月在珊瑚海擊沉美國航空母艦“列克星敦號”,6月又參加了中途島海戰。
蘇聯伊留申 伊爾-2攻擊機
伊爾-2 M3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4.6米 機長:11.65米 機高:4.17米
最大飛行速度:420千米/小時 乘員:2人
實用升限:7000米 航程:765千米
動力裝置:1台1306千瓦AM-27F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2門23毫米口徑機炮,2門20毫米口徑機炮,2挺7.6毫米口徑機槍
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有一種令法西斯聞風喪膽、被德軍稱為“黑色死神”的對地攻擊機,這種飛機就是大名鼎鼎的伊爾-2攻擊機。該機具有強大的火力、良好的機動性和堅固的裝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單翼單發雙座機。伊爾-2於1939年底首次試飛,1942年裝備蘇軍,共生產了36163架,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軍用飛機之一。
戰功顯赫
1943年7月7日,在改變蘇德戰場局勢的庫爾斯克會戰中,伊爾-2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裝有2門37毫米航炮,並加裝了反坦克炸彈的伊爾-2M3型攻擊機在20分鍾之內,擊毀了德國第9裝甲師的70輛坦克。在對德第3裝甲師的作戰中,伊爾-2飛機在持續兩個小時的攻擊中,消滅了270輛敵方坦克,並造成了將近2000人的傷亡,為地麵部隊的進攻掃清了障礙。此外,伊爾-2飛機還曾在4小時的攻擊中殲滅了德軍第17裝甲師,使其300輛裝甲車僅剩下1/5。也正因為此,伊爾-2才贏得了“黑色死神”的稱號。
生存力強
伊爾-2具有較強的生存力,以攻擊坦克為主,因此蘇軍稱其為“飛行坦克”。它的後機身是木製的,機翼和尾翼是用硬鋁材料製成的,而前機身則為鋼質材料。後部自衛機槍能有效阻止敵機從後側方的攻擊,使生存率提高了30%。此外,由於伊爾-2塗上了迷彩色,在進行超低空攻擊時,上空的敵機難以發現它,而厚實的裝甲又能很好地抵抗地麵高射機槍的射擊。
蘇聯米高揚 米格-27“鞭撻者”攻擊機
米格-27M技術檔案
翼展:14米 機長:17.08米 機高:5.99米
最大起飛重量:20560千克 實用升限:14000米
最大飛行速度:2081千米/小時(高空)
航程:1750千米(機內燃油)
動力裝置:1台圖曼斯基R-29-3000發動機
武器裝備:1門23毫米GSH-30-6加特林機炮,外掛載重量4000千克
米格-27原稱米格-23B,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3C的基礎上研製的。該機外形和米格-23相似,但將機頭上的大型對空火控雷達改為對地光電裝置,機頭變小並下傾,背脊麵積增大,重要部位增加了裝甲。由於對地攻擊對機動性要求不高,因此米格-27換裝了簡化的進氣口和噴氣口,這使得該機結構簡化,成本降低,但超音速性能卻比米格-23有所下降。
改名之後
1969年米格-23B的設計完成,1970年8月20日進行了首飛,1971年開始批量生產,至80年代後期停產共生產了1000多架。1973年,米格-23B正式改名為米格-27。該機可在能見度比較差的條件下攻擊地麵活動目標。此外,米格-27還衍生出米格-27D、K、M、ML等諸多型號。其中,米格-27K改裝了先進的機載設備、機載火控係統等。M型是K型的簡化版本,座艙內裝了電視屏幕顯示器。ML型是M型的出口型,其突出特點是設備有所簡化。由印度生產的米格-27ML改裝了“美洲虎”攻擊機的機載設備,其中包括法國的“阿加芙”火控雷達。
蘇聯蘇霍伊 蘇-17/20/22“裝配匠”攻擊機
蘇霍伊 蘇-17/20/22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4米 機長:18.75米 機高:4.75米
最大起飛重量:17700千克 實用升限:18000米
最大飛行速度:2656千米/小時 航程:1260千米
動力裝置:1台AL-21F-3渦噴發動機 乘員:1人
武器裝備:2門30毫米HP-30機炮,各帶彈70發,8個外掛架,可掛4000千克武器
蘇-17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從蘇-7改裝而來的蘇聯第一代變後掠翼攻擊機,綽號“裝配匠”B(因為它是從蘇-7“裝配匠”衍生而來的)。該機於1966年試飛,1967年7月首次在蘇聯多莫傑多沃機場舉辦的航空節上亮相,1997年開始裝配蘇聯海軍與空軍,並向東德、匈牙利、埃及、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秘魯等十幾個國家出口,出口型稱為蘇-20/22。該機曾參加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及1981年8月的地中海空戰,是蘇聯及華約國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主要攻擊機型。
稍加改動
蘇-17是將現成的一架蘇-7BM型飛機的外翼改為可變後掠機翼(外翼後掠範圍為28—62°)而成的。與蘇-7相比,它的性能有了全麵的提高,如起降滑跑距離縮短了一半,航程增加了30%左右。蘇-7的最大起飛重量為13500千克,起飛滑跑距離是1300米,蘇-17C的最大起飛重量則增至17700千克,起飛滑跑距離隻有620米。當然,這不完全是變後掠翼的作用,還要考慮推力增加的因素。
結構特點
蘇-17的外形相當矯健威武,它的機身背部擁有高大的脊艙,用於容納更多的燃油與機載設備。和蘇-7一樣,該機仍采用機頭進氣口,但中心錐體放大,內可裝測距儀、全向警戒雷達等火控電子設備,兩根皮托管裝在機頭上方。武器掛架共有8個,其中2個專掛副油箱,其餘6個可掛4000千克的各類對地攻擊武器,如火箭發射巢、240毫米大直徑火箭彈、減速炸彈、AS-7黑牛空-地導彈等,機翼根部內裝2門30毫米HP-30機炮,各帶彈70發。
龐大的家族
蘇-17/20/22係列飛機大約持續生產了20年,前後共有15個型別。其中,生產型蘇-17C是在蘇-17的基礎上,換裝了推力較大的發動機,更新了電子設備,修改了機身並增設了外掛架,加裝了武器等製成的。蘇-17D在原型機的基礎上加長了機身,機頭下方增設了用以容納多普勒導航雷達的電子艙,加裝了光電製導導彈。蘇-17E為雙座教練型。此外,還有蘇-20/22等出口型,其設備大多從簡,但保留原發動機不變。
意義重大
蘇-17殲擊轟炸機雖然沒有顯著的作戰功績,但它首開蘇聯可變後掠翼布局飛機的先河。後來米格設計局研製的米格-23等可變後掠翼飛機,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蘇-24可變後掠翼飛機,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該機的布局方式。
蘇聯蘇霍伊 蘇-24“擊劍手”攻擊機
蘇-24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7.63米 機長:24.53米 機高:4.97米
最大起飛重量:39700千克 實用升限:17500米
轉場航程:3300—3500千米 最大速度:2668千米/小時
動力裝置:2台留裏卡A1-21F雙轉子加力渦噴發動機
武器裝備:1門23毫米口徑機炮,有9個外掛點,1枚1000千克的核彈, 掛裝500千克激光製導炸彈和各型空-地導彈,也可掛4枚AA-2或AA-8空-空導彈,總載彈量8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