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24“擊劍手”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雙發雙座變後掠翼攻擊機,該機具有高速突防和全天候作戰能力,主要執行對地支援、縱深打擊、偵察等任務。它不僅是冷戰時期蘇聯空軍最有效的遠程戰術攻擊機,也是俄羅斯空軍現役的主力戰機之一,在阿富汗和兩次車臣戰爭中都使用過。截至1992年底,蘇-24共生產了900多架,除裝備獨聯體各國空軍外,還出口到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家。
產生背景
20世紀60年代,為了增強對北約縱深目標的打擊能力,蘇聯前線航空兵迫切需要一種新型攻擊機取代載彈量小、航程短且速度慢的伊爾-28輕型轟炸機和雅克28攻擊機。應此要求,1964年蘇霍伊設計局在蘇-15的機體上采用了前緣為400的後掠三角翼和與米格-23類似的進氣道製成了一種可變後掠翼飛機。1970年1月,代號為T-6-2IG的原型機首飛,初始生產型蘇-19於1974年服役,後改編號為蘇-24。
意義重大
蘇-24對於蘇聯空軍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因為它是蘇軍第一種裝備計算機轟炸瞄準係統和地形規避係統的飛機,這標誌著蘇聯飛機的火控和航天技術水平已登上一個新的台階。此外,蘇-24上裝備的慣性導航及火控係統可實現地形跟蹤、武器製導、目標搜索和指示、投彈、雷達告警和反輻射導彈壓製以及自動或半自動駕駛。另外,該係統可在各種氣象條件下使用,依靠地形跟蹤係統,可保證飛機在200米的低空以1320千米/小時的速度進行低空突防,極大地提高了飛機的生存能力。正是由於這些先進設備的采用,使該機的作戰效能比雅克-28提高了2—2.5倍。
結構特點
蘇-24具有續航時間長、航程遠、加速性好等特點。它的機身輪廓、進氣道和垂尾與蘇-15有許多相同之處。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外形細長,兩側的進氣道截麵積較小,進氣口處有向前延伸的附麵層隔板,進氣道斜板可調節,設有輔助進氣門,在低速飛行時打開。後機身的側下方有一對腹鰭,用於保證航向穩定性。起落架為雙輪可收放前三點式,前起落架向後收入機身,前輪有擋泥板。主起落架采用八字形結構,配備連杆式減震器、低壓輪胎。
蘇聯蘇霍伊 蘇-25“蛙足”攻擊機
蘇-25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4.36米 機長15.53米 機高:4.8米
最大起飛重量:17600千克 實用升限:2200米
最大飛行速度:920千米/小時 航程:2150千米
動力裝置:2台圖曼斯基R-195無加力式渦輪噴氣發動機
武器裝備:1門30毫米雙管AO-17A機炮,可以攜帶4400千克的對地攻擊武器,載彈量4500千克
蘇-25攻擊機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於20世紀60年代末研製的單座雙發亞音速攻擊機,主要用於近距空中支援,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蛙足”。該機具有良好的亞音速性能和低空機動性能,能在簡易機場起飛,可與米格-24武裝直升機協同作戰,配合地麵部隊攻擊坦克、裝甲車和重要火力點等。
最後力作
蘇-25攻擊機的研製工作始於1968年,代號為T-8-1,1975年2月22日首飛。有趣的是,該機的首席試飛員竟是設計師蘇霍伊當時的競爭對手、伊留申的兒子弗拉基米爾·伊留申。令世人悲痛的是,在飛機試飛成功的第6個月,一代設計大師蘇霍伊便與世長辭了,性能優秀的蘇-25攻擊機的問世,無疑給他坎坷的設計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生產概況
蘇-25原型機使用的是圖斯曼斯基設計的R-13-300渦噴發動機,1976 年換裝了R-195 渦噴發動機,1981年正式投入批量生產,至1992年各型蘇-25共生產600多架。除供獨聯體國家使用外,還曾裝備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朝鮮和伊拉克等國空軍。蘇-25參加過1982年的阿富汗戰爭,在對地麵目標的攻擊中表現出色,是蘇聯航空兵最有效的對地攻擊武器之一。
布局特點
蘇-25的設計與A-9 型攻擊機比較相似。它的機身短粗,采用大展弦比梯形直機翼,三梁式結構,機翼下8個大型掛架可以攜帶4400千克的對地攻擊武器,包括火箭彈、燃燒彈、集束炸彈、空-地導彈和空-空導彈等。更重要的是,它配備了比較先進的電子設備和座艙顯示係統。後期的改型可以在夜間識別3000米以外的主戰坦克,此時,該機便可以大發神威。因為其上裝備的“旋風”型反坦克導彈,可以擊穿1米厚的裝甲。
生存力強
蘇-25的飛行員座艙周圍及底部裝有24毫米的鈦合金防彈裝甲,用以保護機艙和其他重要部件免受地麵火力的傷害,油箱用一層防火泡沫保護以防止爆炸,操縱麵由傳動杆驅動而不是鋼索。因此,它可以抵抗一般的地麵炮火攻擊,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
幾種改型
蘇-25有一種雙座改型蘇-25UB和一種教練機型蘇-25UT,即後來的蘇-28。此外,該機還有一種在蘇-25UB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蘇-39型。蘇-39可攜帶翼下電子戰艙、箔條發射器、紅外幹擾器,並裝備了新的導航和攻擊係統,使其能自動針對目標選擇和釋放武器。
美國共和P-47“雷電”攻擊機
P-47D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2.4米 機長:10.7米 機高:3.87米
最大飛行速度:816千米/小時 最大航程:950千米
實用升限:13700米 乘員:1人
動力裝置:1890千瓦普·惠R-2800-59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8挺12.7毫米口徑機槍,3枚454千克航彈,1 枚227千克航彈等
相對於英國“颶風”、“噴火”戰鬥機靈巧的外形而言,美國共和飛機公司研製的P-47“雷電”攻擊機看起來則有點五大三粗,但它卻以強大的火力和極強的生存能力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航空隊的主力戰鬥機之一。和空戰中的出色表現相比,P-47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更顯得“如魚得水”。除了美國陸軍航空隊外,其他盟軍空軍部隊也曾使用過P-47攻擊機。
P-47的雛形
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陸軍航空隊為了替換波音公司生產的采用固定式起落架和敞開式座艙的老式飛機——P-26,提出了相關的競選要求。最終,塞維爾斯基公司(共和航空公司的前身)的方案獲勝,並定名為P-35,這便是P-47攻擊機的雛形。P-35的起落架可以向後收起,在發動機整流罩上方,裝備有12.7毫米和7.62毫米機槍各1挺。動力裝置為1台普·惠R-1830-9“雙黃蜂”708千瓦星型氣冷式發動機。
接受任務
1939年,共和公司成立後,對P-35做了較大改進。換裝了894千瓦的普·惠R-1830-35“雙黃蜂”發動機;武器增加為4挺機槍,還可掛6枚9.08千克的炸彈,改裝後稱為P-43“槍騎兵”。與此同時,歐洲戰爭爆發,法西斯氣焰囂張,盟軍急需大量前線作戰的飛機。於是,剛成立不久的共和公司受命研製一種大功率、強火力、重裝甲,可以為己方突防轟炸機群提供有效空中保護的新式戰機。於是,共和公司開始P-43“槍騎兵”的基礎上研製試驗機XP-47,定型後稱為P-47“雷電”型戰鬥/轟炸機。
生產狀況
P-47的總產量為15683架,其原型機在1941年5月6日首飛,試飛證明它能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以400千米/小時的速度盤旋,高空機動性能良好。此外,它還在8470米的高度創造了時速為690千米的最大平飛速度紀錄。1942年3月該機交付美國陸軍航空隊使用,1942年9月開赴歐洲戰場,次年6月投入太平洋戰區。
性能特點
雖然P-47從表麵上看起來比較笨重,但由於采用了功率在2000千瓦以上的R-2800型發動機,配合4葉寬螺旋槳並帶有渦輪增壓器,所以不但火力很強,而且高空機動性和俯衝性能都比較突出,是一種設計非常成功的優秀戰機。另外,P-47的機翼上還裝有8挺12.7毫米口徑的機槍,沿翼展布滿了子彈箱。此外,該機還可外掛2枚454千克的炸彈、1枚227千克的炸彈和10支火箭。
贏得喜愛
1942年3月18日,美國空軍第56大隊開始接收第一批生產型P-47B型飛機。1943年1月,該大隊隨美國第8航空隊開赴英國參戰,但“笨重”的外表使它遭到了非議。飛行員們認為它唯一的優點是堅固耐用,在被敵機追擊時,可以利用俯衝脫離,但是在隨後的戰爭中,P-47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贏得了飛行員的喜愛。為了表達對這種戰機的充分信任,P-47的飛行員深情地稱它為“毗瑟拿”(意為主宰世界的神的化身)。
戰績輝煌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型P-47“雷電”戰鬥機共飛行193.4萬小時,出動54.6 萬架,發射子彈1.35億發、火箭6萬枚,投擲炸彈13.2萬噸,擊毀敵機(空中加地麵)6998架、機動車61000輛、坦克8000輛、火車840列、炮塔5000座和橋梁688座,空戰得失比為4.6比1,即每擊中敵機4.6架,自己才損失1架。這些記錄在飛機作戰史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有的甚至是創先例的。
造就精英
P-47造就了一批王牌飛行員。在整個歐洲空戰中,個人駕駛P-47戰鬥機擊落20架以上敵機的飛行員就有7人,其中包括美軍歐洲戰場上的頭號王牌弗朗西斯·S·加布雷斯基和二號王牌羅伯特·S·約翰遜等。而獲得Ace(當時歐洲國家授予擊落過5 架以上飛機者的榮譽稱號)資格的飛行員則為數更多。在太平洋戰場,駕駛P-47 屢立戰功的有尼爾·E·基爾比等。
王牌飛行隊
除了訓練出一批優秀的飛行員外,P-47還成就了一批飛行隊。如最早裝備P-47並使用到大戰結束的第56大隊,就在空戰中擊落了674 架敵機,得失比為8 比1,產生王牌飛行員38人,被譽為“狼群大隊”,曾使敵人聞風喪膽。另一支王牌飛行隊是第4大隊,其戰績與前者差不多,但損失幾乎是它的2倍,其主要原因在於該大隊後期改用了耐用性較差的P-51“野馬”戰鬥機。
中國之行
1944年4月,一批P-47隨美軍第14航空隊來中國,以保衛B-29轟炸機的基地。但由於其燃油消耗率幾乎比P-51“野馬”戰鬥機高出一半,加上當時航空汽油非常短缺,需要通過艱險的“駝峰”航線從印度運來,所以P-47並不受飛行員的歡迎。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空軍曾接收了美軍72架P-47,新中國成立初期還存留5架。現除北京航空館收藏的1架外,其餘的均不知去向。
有口皆碑
1997年,由美國《航空周刊》雜誌社發起,包括航空史學家、飛機設計師和資深飛行員在內的25位專家,對從1910年至1997年各曆史階段出現過的作戰飛機進行綜合評價。最終,P-47因在戰場生存力、武器裝備、精確攻擊和續航性能等4個指標上均優於其他機型,而被評為最佳攻擊機。
美國共和F-105“雷公”攻擊機
F-105D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0.65米 機長:19.58米 機高:5.99米
最大起飛重量:23834千克 實用升限:13850米
最大飛行速度: 2120千米/小時(高空) 乘員:1人
轉場航程:3700千米 動力裝置:1台J75-P-19W渦噴發動機
武器裝備:1門20毫米6管炮,最大載彈量5900千克,外掛“小鬥犬”空-地導彈、“響尾蛇”空-空導彈
F-105是美國共和公司(已並入費爾柴爾德公司)研製的單座超音速戰鬥轟炸機。1958年5月開始裝備部隊,1972年退役後從空軍轉給國民警衛隊。它的載彈量大、突防能力強、攻擊性能好,在越南戰爭中曾作為美空軍轟炸越南北方的主力機種使用。
戰爭需要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的戰略思想是基於核戰爭出發的,因而要求戰術空軍也具備戰術核轟炸能力。因此F-105的主要任務是實施戰術核攻擊,同時也可外掛常規炸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並具有一定的自衛空戰能力。1954年,美國空軍與共和公司簽訂了研製合同。原型機YF-105A於1995年10月22日首飛,該機裝有1台普拉特·惠特尼J57-P-25 發動機,第一次試飛時速度就超過了音速,達到1469千米/小時。
結構布局
F-105符合麵積律的機身,呈修長的流線型,並裝有長達1.08米的機頭罩,前端還有長長的空速管,核彈或輔助燃油箱都被容納在機身下部的長4.5米的彈艙裏,這些措施都有利於減小高速飛行時的阻力。在F-105的尾噴口周圍還裝有4塊花瓣式的減速板,最大開度為40°,在空戰機動或著陸時張開可以迅速增阻減速。為了進一步減低空氣阻力,保證飛機以超音速的速度飛行,F-105的機身內設置了一個小型炸彈艙,一共可容納3629千克重的戰術核彈。另外,在機翼下麵的4個掛架上,還可以外掛1814千克重的其他武器,用以執行常規的對地攻擊任務。機上另設有1門20毫米口徑的M-63機炮,以便進行空戰。
機翼的設計
F-105采用中單翼布局,這種結構不僅可以減少阻力,而且便於安置彈艙。該機的機翼厚度很薄,後掠角在1/4翼弦處為45°。為了改善低速性能,機翼前緣設置有全翼展帶有錐形扭轉的前緣下垂機構,後緣則設置了大麵積的富勒式襟翼。在低速飛行時,使用常規的副翼;而在高速飛行時,橫向操縱改為以機翼上表麵的10塊擾流片來實現,有效地解決了飛機在高速和低速飛行中產生的矛盾。總體來說,F-105的機翼設計是非常成功的。
F-105B
F-105B為晝間戰鬥轟炸型,該型換裝了推力較大的J75-P-3型發動機,增加了進氣口前掠的進氣道。為了保證高速飛行時的方向安定性,還增大了垂直尾翼的麵積,並下調了水平尾翼的位置。這些改變使F-105的最大飛行速度從1836千米/小時提高到了2448千米/小時。這一型號共生產了75架,於1958年5月27日交付美軍第4戰術戰鬥機聯隊使用。
F-105D
F-105D型單座全天候戰鬥轟炸機是F-105飛機係列的主力。這種型號的研製工作始於1957年5月,主要換裝了推力更大和采用噴水技術的J75-P-19W型發動機,增設了AN/ASG-19火控係統、搜索與測距雷達和多普勒導航設備,提高了在夜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的作戰能力。F-105D於1959年6月首飛,1961年中期開始裝備部隊,共生產了610架。
其他改型
除了F-105A、F-105B、F-105D和F-105F外,F-105還有其他改型。如F-105C是由B型改裝的串列雙座教練型,後因造價過高,計劃被取消;F-105E型是由D型改裝而成的雙座全天候戰鬥轟炸機,未投入生產。F-105G是由D型改成的反雷達攻擊機,裝備有各種雷達探測和電子幹擾設備及反輻射導彈。各型F-105均於1965年停產。在越南戰爭中,F-105的任務逐漸被F-111所代替。到1984年,所有的F-105退出了現役。
實戰使用
F-105問世後,使用最多的是在越南戰爭中。1965年3月2日,25架F-105配合20架B-52轟炸機,前往攻擊越南北方的彈藥庫,開始了所謂的“滾雷”作戰。在這次作戰中,F-105表現出較強的突防能力和攻擊機動性。它采用半筋鬥翻轉特技動作甩投炸彈,取得了不凡的戰績。此外,在F-105的使用過程中,美國飛行員逐漸摸索出了一些適合其特點的空戰戰術。在這些戰術中,最主要的一種就是迅速降低自身飛行能量的“負能量戰術”。
缺點暴露
不容忽視的是,雖然越南戰爭中F-105在大規模的轟炸中表現優異,但是在地麵防空炮火和地-空導彈的反擊下,它的損失也相當嚴重(至1968年末,約損失400架)。這主要是因為F-105是作為突破蘇聯前線空防的戰術核轟炸機而設計的,因而在飛機負載小、攜帶輕巧的小型戰術核彈作戰時,能盡情地發揮其優良的性能,但要攜帶大量的常規炸彈去轟炸敵方,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越南戰爭中,正是由於F-105載重過多,因而機動性優勢喪失殆盡,才被北越的亞音速米格-17戰鬥機不斷擊落。再加上執行低空轟炸,被地麵火力擊中的機會大增,因此F-105不小心淪為飛行員口中的“棺材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