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攻擊機2(3 / 3)

戰績輝煌

F-117首次參戰是在1989年12月21日,當時美國對巴拿馬采取軍事行動。在此過程中,F-117向巴拿馬裏奧·哈托兵營投下了2枚激光製導炸彈。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40架參戰的F-117共執行了1270多架次的攻擊任務,投彈2000多噸。海灣戰爭中的第1枚炸彈就是它投向伊拉克防空控製中心的。此外,在巴格達上空,該機隻用1枚激光製導炸彈,就摧毀了整個電報電話大樓。雖然F-117出動的架次隻占這次戰爭總轟炸機架次的2%,但卻轟炸了計劃中40%以上的戰略目標,而自己無一損失,使F-117一下子名聲大噪。

告別舞台

1999年3月28日,1架北約部隊的F-117型飛機在科索沃地區被南斯拉夫的防空部隊的SA-3型地-空導彈擊落。隨後,美軍宣布另1架F-117型飛機在返航時墜毀。此後,由於防控雷達技術的進步,隱身戰鬥機無法擊落的神話開始破滅。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F-117無任何戰績。2008年4月22日,美國的最後4架F-117退出現役。至此,服役時間長達27年的第一代隱形戰機就此退出曆史舞台。

美國洛克希德AC-130“鬼性”攻擊機

AC-130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40.4米 機長:29.8米 機高:11.7米

最大起飛重量:76363千克 實用升限:10058米

最大飛行速度:468千米/小時

最大航程:3792千米(無空中加油)

動力裝置:4台阿裏訊T56-A-15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AC-130“鬼性”攻擊機是由洛克希德公司以美國空軍C-130運輸機為基礎改進而來的重型攻擊機,有“飛行炮艇”之稱。它能夠在不同的情形下進行連續的、縱深且精確的空中打擊。當環境允許時,AC-130還能執行近距空中支援、間接行動、武裝偵察、戰鬥防禦、護送、監視、作戰偵察與營救、空降服務、一定的空降指揮與控製等任務。

與眾不同

在越南戰爭中,美國為了對付大量缺乏防護但數量眾多而零散的越南遊擊隊、村莊、車隊等目標,決定發展一種火力強大、留空時間長的攻擊機。很快,美軍對C-47、C-119、C-130等運輸機進行改裝,在機門、機艙側麵等加裝搜索瞄準裝置和槍炮,增加武器掛架,製成了AC-130。與C-130不同的是,AC-130左側機身上有高高隆起的天線整流罩、氣流擋氣罩、炮管以及相應的輔助艙口和炮眼,機翼下的掛架上還有電子對抗吊艙。

加大改進

AC-130的側翼武器與精密的傳感、導航和火力控製係統相聯接,能夠在夜間和惡劣的天氣條件下進行作戰,它在平等飛行和盤旋時都能開火,對地麵部隊進行空中支援時特別有效。目前,美國還在對AC-130H/U飛機進行改進,以進一步提升它們的攻擊能力,使其能在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以外,對敵人發動致命攻擊。

戰績驕人

AC-130在多次戰役中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越南戰爭中它摧毀了10000多輛軍用卡車,數次完成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在格林納達的“緊急複仇行動”時,AC-130壓製了敵方的防空係統,猛烈攻擊敵方的地麵部隊,使其他美軍部隊順利實施空降,完成戰略計劃。在巴拿馬的“正義之師行動”中,AC-130是唯一擔負近距離火力支援的飛機,其主要任務是攻打巴拿馬國防部大樓及其他軍事指揮設施,它用準確凶猛的火力,使多支在地麵行動的美軍部隊轉危為安。

新一代“幽靈”

目前,服役的AC-130有8架H型和13架U型,它們都是這個家族中的第三代。其中H型綽號為“鬼性”,於1972年投入現役。1995年服役的U型綽號為“幽靈”,也是AC-130的最新型號。該型使用了合成孔徑雷達和新的導航係統,並能同時攻擊相距1000米的兩個不同目標,這一能力在對地攻擊機中是獨一無二的。U型的整個機艙都具有增壓能力,這使它比以往的型號能飛得更高,從而減小了耗油量,增大了航程,並擴大了機上傳感器的搜索範圍。U型還配備了更先進的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用於幹擾防空火力。

英美AV-8B“鷂”Ⅱ攻擊機

AV-8B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9.25 米 機長:14.12 米 機高:3.55 米

最大起飛重量:14061千克(短距起飛)8595千克(垂直起飛)

最大飛行速度:1041千米/小時

動力裝置:1台“飛馬”11-21推力轉向渦扇發動機

武器裝備:2門5管25毫米機炮,7個掛架,可掛各種導彈、炸彈等

AV-8B“鷂”Ⅱ攻擊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垂直/短距起落攻擊機,它是1971年8月由美國麥道公司與英國航宇公司在AV-8A攻擊機的基礎上聯合研製的。該機采用了超臨界翼型,加大了垂直起飛和短距起飛時的推力,並加裝了前緣邊條,改善了瞬時盤旋性能,增強了空戰格鬥能力。

“鷂”式飛機

“鷂”式飛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固定翼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有AV-8A和AV-8B兩種型別。AV-8A即英國“鷂”式Mk-50垂直/短距起落攻擊機,被美國海軍陸戰隊購進後便改編號為AV-8A,主要用於執行近距空中支援偵察任務。AV-8B是A型的改進型,它的布局與AV-8A基本類似,但根據美軍的具體要求在細節上做了一些改動。此外,AV-8B還有一種編號為TAV-8B的教練機型。

機載設備和武器

在AV-8A的基礎上,AV-8B改用了視野良好的水滴形艙蓋,更新了電子設備。它的主要機載設備有CP-1429/AYK-14(V)飛行任務計算機,CP-1471/A數字式大氣計算機,AN/AYQ-13外掛管理係統,AN/ALQ-67(V)2前/後視雷達告警接收機,RT1159/ARN-118塔康導航設備,AN/ASB-19( V)2角速度轟炸係統等。該機上安裝有2門由GAU-12/U改裝的5管25毫米機炮,機身上有7個掛架,可掛2枚或4枚AIM-9L“響尾蛇”、“魔術”或AGM-65“幼畜”導彈,同時還可掛16顆226.75千克的普通炸彈,12束集束炸彈,10顆“寶石路”激光製導炸彈,10個火箭發射吊艙以及AN/ALQ-164電子幹擾吊艙等。

有得有失

AV-8B的出現,取代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4“天鷹”攻擊機,使美國陸戰隊擁有了自己的第一種空中近距支援機種。在海灣戰爭中,AV-8B執行了多次任務,擊毀了大量敵方目標。戰爭期間,它被布置在距離科威特海岸不足100千米的戰艦上,成為美軍最接近敵人防線的攻擊機。整個戰爭中,AV-8B一共出動了3380架次、飛行4083小時,一直保持90%的出擊成功率。盡管AV-8B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但損失也比較多。這是因為,該機主要被用來執行低空轟炸任務,所以頻頻遭到敵人高炮火力的打擊。

技術更新

2003年3月31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對AV-8B進行了升級改造。升級後的AV-8B不僅安裝了Mil-Std-1760數據總線,使其可以發射GPS製導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還升級了AIM-120、APG-65雷達軟件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安裝了LiteningⅡ新型瞄準吊艙係統。該吊艙除了具有激光武器瞄準這一基本功能外,還可以作為傳感器使用。通過該裝置,飛行員可以從假目標中區分出真實目標。在戰場上,該係統還可幫助飛行員識別潛在的敵方目標並追蹤火炮。

英法“美洲虎”攻擊機

“美洲虎”A型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8.69米 機長:15.52米 機高:4.89米

最大起飛重量:1570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1834千米/小時(11000米高度)

實用升限:14000米 轉場航程:4200千米

動力裝置:羅爾斯·羅伊斯Rb.172-45發動機

武器裝備:2門30毫米“德發”553機炮,5個外掛點

“美洲虎”攻擊機是英、法兩國於1965年開始聯合研製的攻擊/教練機,共有A、B、E、M、S和國際型6種型,其中法國使用的有“美洲虎”A/E/M等型號。該機共生產了660架,除被英國和法國空軍裝備外,印度、阿曼、厄瓜多爾和尼日利亞等國空軍、海軍均有使用。

研製概況

20世紀60年代初,法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都感到需要一種雙重用途的攻擊/教練機。於是,在1966年5月,法國布雷蓋和英國飛機公司組建了一個聯合公司——歐洲戰鬥教練和戰鬥支援飛機製造公司。雙方確定以布雷蓋Br.121輕型戰鬥機為基礎,動力裝置采用兩個發動機巨頭——羅爾斯·羅伊斯和透博梅卡聯合研製的羅爾斯·羅伊斯Rb.172-45發動機。在具體生產中,英國負責翼麵、機身後段和進氣道等部位,而法國則負責機身前段、起落架等的製造。

外掛重量

“美洲虎”有5個外掛架,左右機翼下各2個,機身下中央1個,可以掛1200升副油箱、電子幹擾吊艙、CBU-87集束炸彈、火箭彈發射器和AIM-9空-空導彈等,最大外掛4535千克。此外,部分國際型還在左右機翼的上麵各增加了1個武器支架,每個支架上可以安裝1個導彈發射導軌或1個火箭彈發射器,最大外掛可達4763 千克。

印度“美洲虎”

印度共有116架“美洲虎”,其中45架是印度斯坦公司用英國提供的成套零件組裝而成的。此外,印度還自行模仿製造了31架。雖然師出英國“美洲虎”,但印度近期生產的“美洲虎”卻比英國型先進許多。它采用了DARIN係統,包括費倫蒂COMED2045合成地圖和電子顯示器等,攜帶有英國“海鷹”亞音速中程反艦導彈,具有對多目標的攻擊能力,對小目標有較高的命中率。

戰爭風采

海灣戰爭中,英國在沙特部署了8架“美洲虎”攻擊機。戰爭爆發後,英國的“美洲虎”同“狂風”一起參加了空襲伊拉克的戰鬥。在英國“美洲虎”在伊拉克上空大發神威的同時,法國“美洲虎”也沒有袖手旁觀,它們將目光投放在科威特境內的伊軍導彈陣地和彈藥庫上,後來又逐漸將手伸到伊拉克境內的共和國衛隊等目標上。作戰中,“美洲虎”攻擊機雖有所損傷,但未被擊落,由此可見它的生存能力還是比較強的。

法國達索“超級軍旗”攻擊機

“超級軍旗”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9.60米(折疊7.8米) 機長:14.30米

機高:3.86米 實用升限:13700米

最大起飛重量:1200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1380千米/小時(高度11000米)

動力裝置:1台斯奈克瑪公司“阿塔”9K-50渦噴發動機

武器設備:2門30毫米“德發”機炮,5個外掛架,可掛各種炸彈、AN52核彈等

在目前各國所使用的艦載機中,除航速超過2馬赫的F-14“雄貓”、多任務功能的F/A-18 “大黃蜂”和獨樹一幟的“海鷂”外,還有一種在談到超音速、傳統起降艦載攻擊等關鍵性術語時不得不提到的攻擊機——法國達索“超級軍旗”攻擊機。就性能而言,“超級軍旗”與前三種飛機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但它的實戰戰果比這三種戰機的總和還要豐碩。特別是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使用“超級軍旗”飛機發射飛魚導彈擊沉英國船艦,使默默無聞的“超級軍旗”一時聲名大噪。在隨後的波斯灣事件中,伊拉克也用“超級軍旗”飛機擊傷或擊沉不少油輪,這足以說明“超級軍旗”擁有良好的性能。

幾番周折

“超級軍旗”的研製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但由於法國海軍考慮采用“美洲虎”M、“幻影”F.1戰鬥機的改型等飛機,從而使“超級軍旗”的研製計劃一度被中止。後由於上述幾種方案的中止,法國政府於1973年1月指示達索公司繼續該機的研製工作,並於同年8月下了100架的訂單。第一架生產型“超級軍旗”於1977年11月首飛,並於1978年6月開始裝備法國海軍。從1981年起,法國向阿根廷出售了14架“超級軍旗”,但因1982年馬島戰爭爆發,隻交付了5架。

設計特點

“超級軍旗”采用了450後掠角中單翼設計,翼尖可以折起,機身呈蜂腰狀,立尾麵積較大,後掠式平尾置於立尾中部。機上裝有ETNA慣性導航與攻擊係統、“阿加芙”雷達、97型航行指示器以及敵我識別器等。與“軍旗”Ⅳ不同的是,該機將“阿塔”8發動機換成了推力更大、耗油率更低的“阿塔”9K-50型發動機,並改進了氣道與機頭截麵,裝備了更先進的慣性製導和攻擊係統等。所有這些改變,都對提高飛機的燃油和武器掛載能力有很大幫助。

名聲大振

雖然阿根廷隻有5架“超級軍旗”攻擊機,但卻創造了奇跡。1982年5月5日,阿根廷海軍航空隊的一位少校,駕駛“超級軍旗”攻擊機用飛魚飛彈擊中英國海軍“謝菲爾德”號,首創了世界最早以空對艦飛彈擊毀敵艦的紀錄,而“超級軍旗”本身沒有受到任何損失。5月25日,另一架“超級軍旗”的飛魚飛彈又擊沉了英國大西洋運輸艦,給英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瑞典薩伯-37“雷”攻擊機

薩伯-37“雷”攻擊機技術檔案

翼展:10.60米 機長:16.40米 機高:5.90米

最大起飛重量:1800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2125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8300米

動力裝置:1台普·惠公司軍用RM8A型渦扇發動機

武器裝備:1門“厄利空”KCA型30毫米機炮、“天空閃光”空-空導彈等

在瑞典語中,“雷”指的是北歐神話中主司戰爭的“雷”神托爾用手中戰錘所製造的霹靂閃電,傳說這個神錘發出的閃電可以殺戮各種妖魔。瑞典皇家空軍將薩伯—斯堪尼亞公司生產的薩伯-37攻擊機命名為“雷”,應該是想表達全能的意思。作為一款研製於20世紀60年代的戰機,“雷”有它領先時代的一麵,當然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如它在設計中沒有引進空中加油技術,仍然采用機械式操縱係統,從而影響了其機動性能的發揮。但對於航空迷來說,采用複雜的機械式操作係統,反而使“雷”式攻擊機看上去更有魅力。

十年礪劍

1952年,瑞典皇家空軍提出研製一種和薩伯-35戰鬥機一樣擁有2馬赫的高速飛行速度,並能在經過特別加固的公路跑道上垂直起降的新型攻擊機,以替代薩伯-35飛機執行任務。薩伯公司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經過長達10年的論證和探索,1962年2月,薩伯公司從100多種方案中挑選出三角翼鴨式布局設計方案,並連同詳細的技術說明送到瑞典航空部。兩個月後設計方案得到批準,隨後,薩伯公司成立了研製小組,正式開始薩伯-37戰鬥機的研製工作。

設計特點

出於短距起降性能的考慮,薩伯公司在“雷”的設計中融入了鴨式氣動布局,這是薩伯公司設計的第一款鴨式布局戰機。這種布局大大提高了“雷”的格鬥機動性能。遵照“一機多型”的設計原則,薩伯-37的機身被設計成“基礎飛行平台”,然後再按照任務需要,發展成不同的改型。目前,該機的主要改型有AJ-37攻擊型、JA-37截擊型、SF-37 武裝偵察型等。

“鷹獅”出世

在“雷”式飛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JAS39“鷹獅”型全天候、全高度戰鬥/攻擊/偵察機於1988年12月9日成功完成首飛。這種飛機繼承了“雷”式飛機的鴨式布局和多用途的設計思想,並采用了電傳操縱和玻璃座艙,1998年以後開始考慮增加推力矢量控製。1993年,隨著“鷹獅”即將服役,第一架“雷”式戰鬥機光榮退役。這標誌著“雷”家族開始讓出一線戰機“大哥”的地位,逐步退居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