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運輸機(1 / 3)

在191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350架軍用運輸機,並租借了180架民航客機和貨機,投入12700架次空運飛行,累計運輸人員44萬人,物資44萬噸。其中,僅前2個月內就完成14.5萬小時的飛行任務,總周轉量為20億噸千米,這被譽為現代戰爭史上最成功和最重要的空運。由此可以看出,運輸機作為軍事行動中的急先鋒和強大的作戰工具在戰爭中發揮的重大作用。

分類狀況

運輸機是專門用來運送貨物和旅客的飛機,分為民用運輸機和軍用運輸機。民用運輸機指民用貨運飛機及旅客機;而軍用運輸機是專供軍事行動進行空運和空投的飛機,按運輸能力可分為戰略運輸機和戰術運輸機。前者主要用於在全球範圍載運部隊和重型裝備,實施全球快速機動。後者用於在戰役戰術範圍內遂行空運、空降、空投任務。有些軍用運輸機具有短距起落能力,能在簡易機場起落。

早期運輸機

1916年,英國人喬治·霍爾特·托馬斯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家飛機空運公司——飛機運輸和旅遊公司。1919年8月25日,該公司首次開辟了倫敦——巴黎的定期國際航班。但當時使用的飛機都是由軍用飛機改裝而成的,並不適合運送貨物和乘客。1919年前後,德國的容克公司和福克公司首先開始著手設計專用的小型運輸機。最早的全金屬結構運輸機——F-13就出自容克公司,而福克公司則製造了F-Ⅱ和F-Ⅲ飛機。這些飛機均采用了鋼管機身結構、木質機翼和布質蒙皮。

軍用運輸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沒有專門的軍用運輸機,交戰雙方都使用大型飛機運送聯絡人員。戰後,軍用運輸機在轟炸機、民用運輸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20世紀20年代後期有名的軍用運輸機有德國的JU-52/3M、蘇聯的AHT-9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專門研製的軍用運輸機,如德國的JU-352,美國的C-46、C-47等。這些運輸機大都裝有星型氣冷式活塞發動機,最大航程可達6000多千米,載重量達11000千克。

發展壯大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由於動力裝置的改進,軍用運輸機的性能有了明顯的提高,如美國的C-130、蘇聯的安-26和安-124、美國的戰略運輸機C-5B等。80年代末,烏克蘭在安-124的基礎上研製了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安-225,它的最大有效載重量為250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達600000千克,其最大特點是能以“背”的方式運送超大型設備。90年代初,美國研製成C-17A戰略/戰術運輸機,該機不但具有空中受油能力,還能執行戰略運輸任務,並可以向戰區運送超大型裝備和物資。

德國容克Ju 52運輸機

Ju 52運輸機技術檔案

翼展:29.2米 機長:18.9米 機高:4.52米

最大起飛重量:11030千克 航程:150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286千米/小時

動力裝置:寶馬132T-2 發動機

武器裝備:1挺13毫米機槍,3挺7.92毫米機槍,攜帶炸彈1500千克

Ju 52是德國老牌飛機公司——容克飛機公司在1932至1945年之間生產的一款運輸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Ju 52是作為民航機使用的,德國還特意為它開辟了多條航線。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機開始參與執行軍事任務,並參加了德軍所有的行動,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空軍最著名的主力運輸機。除了運輸之外,它在戰爭中還擔任著轟炸的任務。由於該機堅固耐用,所以德國士兵都管它叫“容克大嬸”,而盟軍士兵則稱它為“鋼鐵安妮”。

最初的模樣

1928年,容克公司的首席設計師恩斯特·辛多在Ju 46單發運輸機的基礎上開始設計一種新式運輸機,研發代號為EF20,稍後定編號為Ju 52。Ju 52的載荷比Ju 46大,采用了上單翼布局,準備使用1—2台發動機。之後,辛多又將其改為懸臂式下單翼布局,出於經濟性考慮隻在機鼻安裝了1台發動機,這種型號就是後來的單發型Ju 52/1m運輸機。

摸索階段

Ju 52/1m采用了當時德國馬力最大的529千瓦寶馬Ⅶ發動機。1930年9月3日,容克公司的飛行員齊默曼駕駛Ju 52/1m原型機試飛成功;1931年2月,Ju 52/1m 原型機在柏林郊外的特伯霍夫機場首次公開展出。同年6月,這架原型機被運往德國福拉科航空貨運

公司開始運營測試,測試結果表明,盡管該機馬力不足,仍它能創紀錄地裝載2000千克物資飛行1500千米。1931年7月,Ju 52/1m的第二架原型機在加裝了浮舟後被改為水上飛機。

改製工作

20世紀30年代,容克公司的創始人試圖發展Ju 52/1m 的軍用型,但Ju 52/1m的設計並不符合當時航空法規規定的安全要求。於是,容克公司便修改了設計,在Ju 52/1m的兩翼上各加裝了1台發動機,製成現在人們熟悉的三引擎Ju 52飛機。

醜陋的“怪物”

Ju 52飛機采用了容克公司獨特的兩段式襟翼和波紋鋁蒙皮,機身輪廓棱角分明,粗壯的起落架支柱從機身中伸出,除了機翼上的2台發動機外,機鼻上還裝著1台發動機。這使它的模樣看起來相當古怪,用“醜陋”形容毫不誇張。值得一提的是,該機使用的波紋鋁蒙皮不但可以減小阻力並能承擔一部分結構載荷。

軍用型——Ju 52/3m ge

Ju 52/3m ge是在Ju 52/3m客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該係列軍用飛機擁有寬大的客艙,適合進行任何改裝,曾作為偵察機、救護機、海上巡邏機、滑翔機牽引機、轟炸機飛行員訓練機使用。此外,還可以根據戰區地形的需要,將該機的起落架機輪換成滑橇或浮舟。

二戰功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Ju 52運輸機幾乎參加了德軍的每一次重大軍事行動,在整個戰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40年4月9日,德國空兵團第八中隊的Ju 52運載空降兵第一團四連從尤太森機場起飛,7時左右,該連隊在奧爾堡上空空降,占領了奧爾堡東西兩側的機場、斯托爾斯德列姆大橋、連接馬斯納德和兩蘭島的大橋,最終隻用了4小時便成功地將丹麥占領。在1941年5月的地中海克裏特島戰役中,Ju 52運輸機為德軍滑翔機作牽引,成功空投10000名傘兵,為戰事的勝利做了完美的鋪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Ju 52仍是德軍的運輸主力。

超長的服役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解除了武裝,Ju 52被改為民航用機。但這並未意味著Ju 52的發展就此畫上句號,也不能說明它的部隊生涯就此結束。1952年,法國和西班牙在Ju 52運輸機的基礎上研製出CASA 3 52/3m飛機,作為歐洲內陸航班之用。而瑞士空軍的3架Ju 52運輸機則從1939年一直服役到1981年,服役時間長達40餘年。

設計師——雨果·容克

雨果·容克是德國著名的飛機設計師和航空工業企業家,他在研製全金屬飛機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雨果·容克於1895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的賴特。1915年12月12日,他設計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全金屬飛機——J-1型飛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容克組建了容克飛機公司,主要從事運輸機的研製和生產工作。1919年,他設計的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客機F-13試飛成功。這種客機是當時歐洲最先進的飛機,可載4名旅客,飛行時速為136千米/小時。1932年,該公司研製成功並大批生產Ju 52大型運輸機,總產量為4000架,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德軍閃擊挪威的過程中,Ju 52運輸機在空中不斷地運送部隊和物資,為德軍占領挪威立下了很大功勞。1935年2月3日,容克逝世於慕尼黑附近的高亭。此後,容克公司研製成功了Ju 87和Ju 88轟炸機,是德國對盟國實施空襲中最出名的軍用飛機。

蘇聯伊留申 伊爾-76“耿直”運輸機

伊爾-76運輸機技術檔案

翼展:50.5米 機長:46.59米 機高:14.76米

最大起飛重量:190000千克 實用升限:15500米

最大飛行速度:850千米/小時

動力裝置: 4台D-30KP型渦輪風扇發動機

武器裝備:2門23毫米自衛機炮

伊爾-76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研製的四發動機中遠程軍/民兩用大型運輸機。該機是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末為了替換載重小、航程不足的安-12運輸機而研製的一種新式軍用運輸機。它在外形和載重能力上類似於美國C-141重型運輸機,到1992年初,共生產了700多架。除俄羅斯空軍使用的500多架伊爾-76/76M/76MD和民航使用的120多架之外,該機還向伊朗、英國、敘利亞、印度、波蘭、古巴和中國等國大量出口。

生產狀況

伊爾-76的原型機於1971年3月在莫斯科中央機場首次試飛,同年5月在第29屆巴黎國際航空博覽會上公開展出。1974年由蘇聯空軍航空司令部對伊爾-76進行驗收鑒定,認為飛機性能良好,達到要求。1975年後投入批量生產,並開始交付蘇聯空軍航空運輸部隊和民航使用。

結構布局

伊爾-76的機頭為駕駛室,下部有對地觀察用的玻璃罩以及雷達天線罩;機身為圓柱形,中段是一個貨艙;機尾是左右打開的貨門,下部有貨橋跳板,前三點起落架可收入機頭及機身兩側鼓包內。和其他運輸機不一樣的是,伊爾-76的起落架是由20個低壓輪胎組成的,適用於簡易機場。此外,在機尾高矗的T形尾翼下有1個炮塔,安裝了2門23毫米自衛機炮。伊爾-76的氣動布局和美國的C-141很相似。它突破了蘇聯傳統的布局方式,采用了後掠角為28度的下反上單翼,翼上裝有先進的增升裝置,便於在惡劣環境條件下的起落;4台單台推力為12000千克的D-30KP型渦輪風扇發動機,采用翼吊短艙方式安裝。

家族龐大

伊爾-76具有龐大的家族成員。初始基本生產型為伊爾-76,生產型為伊爾-76T,其機翼中段與機身背部增設油箱,無尾炮塔;伊爾-76M是由T型改進而成的軍用運輸型,在機尾增設了尾炮塔和2門23毫米機炮,除載貨外,還可運送150名武裝士兵或120名傘兵。伊爾-76TD為T型改進的民用型,燃油增加,航程延伸1200千米,並改用D-30KP-1發動機,1983年7月交付使用;伊爾-76MD型是由M型改裝而成的軍用型,即在TD型上加裝一個尾炮塔而成。此外,MD型還派生出了空中加油母機伊爾-78T、伊爾-78M等型號。

預警型

20世紀70年代末,伊留申設計集團在民用型伊爾-76的基礎上發展出了A-50“中堅”預警機。A-50是圖-126飛機的後繼機,於1984年底開始服役,它在伊爾-76的基礎上加裝了有下視能力的空中預警雷達,加長了前機身,並在機翼後的機身背部裝有直徑9米的雷達天線罩,估計其雷達作用距離可達400—600千米。

蘇聯安東諾夫 安-12“幼狐”運輸機

安-12運輸機技術檔案

翼展:38米 機長:33.1米 機高:10.53米

最大起飛重量:61000千克 最大航程:570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67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0200米

動力裝置:4台伊夫欽科AH-20K渦槳發動機

乘員:5-6人,可運載100名武裝人員

安-12是蘇聯擅長於研製運輸機的安東諾夫設計局在安-10旅客機的基礎上發展出的一種戰術中程軍民兩用運輸機,其北約代號為“幼狐”。與安-10旅客機不同的是,安-12的機身尾部上翹,尾艙門放下為貨橋,收起與左右兩塊壁板一起組成機尾艙門。尾艙門可以在飛行中打開,進行空降和空投。該機曾是蘇聯空軍在20世紀60至80年代的標準軍用運輸機和戰術空運主力機種,從1974年起逐漸被伊爾-76取代,但至今仍未退役。

生產狀況

安-12於1956年進行了首次試飛,1958年投產並服役,1973年停產,總產量達900多架,其中民用型約200架。除供蘇聯本國使用外,還向波蘭、印度、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十多個國家出口,其中大部分供軍用。中國的“運輸-8”就是仿照安-12製造的。

結構布局

安-12的機身為圓柱形,機翼為梯形平直上單翼,上麵裝有4台2960千瓦的AF-20K型渦輪螺槳發動機,機頭上方為駕駛艙,頂端是一個和轟炸機一樣的全透明機頭罩,可供領航員在導航時觀察地麵。機身大部是貨艙,容積為97.2立方米,最大載重20噸,可搭載96名武裝傘兵或60副擔架加3名醫護人員或1輛中型坦克等。機尾梁上方是1個自衛炮塔,上裝有2門23毫米機炮。

相互配合

安-12分為標準型安-12A和客貨混合型安-12B兩種。安-12A按軍用運輸機設計使用,尾部裝有炮塔。安-12B主要用於民航運輸,除載貨外,還可載14名乘客。安-12一般與安-22巨型運輸機搭配使用,組成蘇聯混合戰略空運力量。在搭配使用過程中,安-12主要負責空運兵員,安-22則用來運載重型物資。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在攻占布拉格機場時,就是由安-12打的頭陣。它首先將突擊隊員與輕武器強行運抵現場,而坦克則由安-22稍後運到。

仿製品“運輸-8”

1969年,中國陝西飛機公司開始參考安-12B改進並仿製出了“運輸-8”型飛機。原型機於1974年12月進行試飛,1980年開始定型投產,目前已生產了60-70架,並出口到海外。與安-12B不同的是,“運輸-8”的機頭領航員透明座艙罩變得較長較尖銳,動力裝置改為4台國產WJ-6型發動機,單台功率為3145千瓦。“運輸-8”既可載20噸貨物並搭載14名押運人員,也可載96名武裝士兵或82名武裝傘兵或運載60副擔架加23名輕傷員及3名醫護人員。

蘇聯安東諾夫 安-26“卷發”運輸機

安-26運輸機技術檔案

翼展:29.2米 機長:23.8米 機高:8.58米

最大載重航程:1100千米(無餘油)

最大油量航程:2550千米(無餘油)

最大飛行速度:54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7500米

動力裝置:2台伊夫欽科設計局的安-24BT渦槳發動機

乘員:5名,可載50名傘兵

安-26“卷發”運輸機是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在安-24PT貨機基礎上研製的雙發渦輪螺槳運輸機。該機和安-24PT貨機相似,隻是後機身經過重新設計,並使用功率更大的AH-24BT發動機,采用新式裝貨平台,平台向上收起時成為機身下壁板,放下時可直接用於裝貨,飛行中平台可打開,以方便空投貨物。

生產狀況

安-26的第一架原型機於1968年首次試飛,1969年開始服役,至1982年基本型共生產700多架,後又生產了100餘架改進型。除供蘇聯空軍和民航使用外,還出口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古巴、玻利維亞、伊拉克、索馬裏和孟加拉等國。

兩種型別

安-26有安-26基本型和安-26B改進型兩種型別。安-26基本型有電動或手動的貨物傳送機構,可以方便地改成客機、救護機或傘兵運輸機。安-26B改進型是1981年生產的新型號,可裝運3個標準集裝箱,總載重量5500千克。裝有新式裝卸貨物機械,也可以快速改裝成客運型或救護型。

安-24“焦炭”客機

安-24“焦炭”是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雙發渦輪螺槳支線客機,主要用於代替20世紀50年代蘇聯國內航線上的伊爾-12、伊爾-14、和立-2等客機。1958年開始設計,1959年12月原型機首次試飛,1960年開始批生產,到1978年停產共生產約1100架左右。它有基本型、標準型、貨運型等型號,其中安-24PT貨機可載52名乘客,取消了後登機門,貨艙後部增加1個機腹貨艙門,後艙門打開後可空投貨物和傘兵,該型還可作空中救護機。

安-30“叮當”觀測機

安-30“叮當”空中觀測機是從安-26發展而來的,其主要任務是為繪製地圖而進行空中攝影。安-30原型機於1974年進行試飛,它的機頭上加裝了透明觀測窗,便於領航員獲得更好的視界;駕駛艙地板被提高,有利於領航員進入觀察艙。主機艙布置在一暗室和膠片貯藏間,裝有觀測照相機和操作工作台,全部艙間均設有空調和增壓設備。機艙地板上有5個透明攝影艙口,在機載計算機內可預先輸入編好的程序,飛機可自動在觀測地區保持所需要的航跡、高度和飛行速度。此外,隻要在安-30的地板攝影艙口上加裝蓋板,就可以將其改為貨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