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前言(1 / 1)

根據潮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旅遊旺市”發展戰略,2007年冬,作者開始籌劃編寫《潮州市導遊詞》一書。如何把豐富的旅遊資源所蘊涵的潮州文化內涵較翔實客觀地介紹給旅遊者,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參照本人2006年編寫的潮州市職業技術學校、潮州市旅遊職業技術學校校本教材《遊在潮州》的基礎上,重新構思編寫。我的意圖是,作為導遊詞,就不要局限於“看書誦經”用的教材,還可當自由行者的隨行“指北針”,因此書名定為《潮州旅遊導航》。

潮州曆史悠久,早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平定南越,在古潮州區域置揭陽縣(有學者考證認為,治所在潮州市歸湖鎮),屬南海郡,潮汕自此有了隸屬於中原王朝的政權建製,至今已有2000多年。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析揭陽縣地置海陽縣以屬東官郡,這是海陽縣最早的建製,海陽以瀕臨南海而得名,隨後東官郡又析出義安郡,郡衙遷至潮州古城處,至今已有1600多年。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全國撤郡設州,且定名為潮州(取潮水往複之意),至今已有1400多年。由此可見,潮汕地區自建製以來,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設在潮州境內。可以說,獨特的潮州曆史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1年,而潮州曆史文化名城的創建時間已經有1600多年,不愧為悠久的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

在漫長的曆史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過程中,粵東乃至閩南地區沉澱著深厚的潮州文化,產生了許多曆史文物、名勝古跡、傳奇故事。加上潮州地處亞熱帶,閩粵交彙點,南臨海,北靠山,韓江貫穿全境,處處山明水秀,河嶽炳靈。在城區,“筆架立於東,葫蘆臥在西,金山峙其北,韓水繞郭南流”,構成“三山一水護古城”的獨特壯麗圖景。全市境內文物勝跡眾多,其中古城區有著“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美譽的開元鎮國禪寺,有“開世界啟閉式橋梁之先河,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的廣濟橋,有居全國數量和種類之冠、氣勢磅礴、工藝精致的石牌坊街,還有許駙馬府、韓文公祠、己略黃公祠、鳳凰塔、泰佛殿、葫蘆山摩崖石刻、淡浮院等一大批名勝,列為國家、省、市、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68處之多。在2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潮州人才薈萃,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謫貶潮州刺史後,文風蔚起,有“前八賢”(唐代的趙德,宋代的許申、張夔、劉允、林巽、王大寶、盧侗和吳複古)、“後八賢”(明代的辜朝薦、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應龍、楊任斯、陳所獻)、“十相留聲”(唐代的常袞、李宗閔、楊嗣複、李德裕,宋代的陳堯佐、趙鼎、吳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有狀元林大欽、榜眼王大寶、探花姚宏中,還有武狀元黃仁勇。潮州考中進士的唐代有3人,宋代有172人,明代有160人,清代有116人,在全省名列前茅。自民國始,英烈、碩師、名賢、商賈等諸多人士享譽寰宇,有“左聯”烈士戴平萬、洪靈菲、馮鏗等,有英烈李春濤、謝漢一、黃秋富、許甦魂、陳波兒、柯國泰等,有著名漢學大師饒宗頤、著名哲學家陳唯實、著名翻譯家梅益、攝影大師陳複禮、將軍陳德與陳克華、廣東原省委書記林若、原省長盧瑞華、世界著名大實業家李嘉誠、香港著名慈善家和企業家陳偉南,等等,為潮州文化曆史增添了新時代的魅力。

要在一本篇幅並不長的書中展現如此浩繁的內容的確不容易。為了給讀者以提綱挈領切入、線條清晰融會的感覺,書中對每一個景區景點的介紹均分為三個部分:“遊覽指北”、“遊覽探究”、“遊覽導航”。“遊覽指北”與“指南”一樣,“北”字潮音意思是“認識”、“知道”,意為指引你知道遊覽這個景區更多的景點;“遊覽探究”是把那些具有影響力的意象洞悉,既是旅客覽勝時應獲取景觀的文化內涵,更是導遊從業人員必須博聞強記的知識;“遊覽導航”是導遊人員(領航者)必須講得清、道得明的最基本要求。這些構思都是力求把潮州的旅遊資源推向全國、推向世界;讓全國、全世界認識潮州和了解潮州。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我們查閱了許多資料,如《潮州府誌》、《潮州年鑒》、旅遊史料等,力求使本書更為準確、充實,有較強的準確性、實用性和可讀性。本書的出版得到市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市委書記駱文智在百忙中欣然為本書作序,市長湯錫坤為本書題寫書名。本書還得到社會各界名賢的無私指點和幫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所錯漏,敬請讀者不吝賜教,提供有關資料,以便再版時修正,是所至望,並致深深謝意。

編者

2009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