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一戰後的革命運動(1 /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瓜分殖民地,導致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在朝鮮,爆發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在印度,有甘地及國大黨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反抗英國殖民當局;在土耳其,凱末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亞非拉各國人民根據本國實際爭取民族獨立和進行民主革命,他們相互支援,推動了世界民族民主革命進程的不斷發展。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19年4月13日,印度發生了英國軍隊屠殺百姓的阿姆利則慘案,反英鬥爭迅速高漲。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上通過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同年12月,國大黨納格普爾年會正式批準這個計劃,通過《關於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決議》,授權甘地以國大黨的名義在全印範圍內領導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宣稱,鬥爭的目的就是達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實現帝國內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實行脫離帝國的自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年會決定改組國大黨機構,在農村、基層設立支部,吸收工農參加。在甘地號召下,人民舉行罷工、罷課、罷市、集會遊行,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團結一致,並肩戰鬥,國大黨提出了“到農村去”的口號,國民自願隊深入每一個村莊去發動農民參加反帝鬥爭。但在鬥爭中工農群眾常常超越非暴力原則的限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暴力鬥爭,如1922年2月4日,聯合省喬裏喬拉村2000農民把22名警察連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甘地聞訊後急忙製止。2月12日,國大黨通過《巴多利決議》,譴責群眾的越軌行為,決定無限期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3月10日甘地入獄,運動遭到殘酷鎮壓。《巴多利決議》使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受挫,它反映了印度資產階級在反帝鬥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性。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為共和國。凱末爾當選為首任總統,共和人民黨第二號人物、原任大國民議會政府外長的伊斯邁特擔任總理。新政府一成立就著手處理一些重大的政治問題,以鞏固新生的共和國。1924年3月4日,大國民議會通過了廢除哈裏發製度的決議,驅逐哈裏發阿布杜拉·麥隻德離境,奧斯曼王室子孫也被逐出國境。還撤銷了宗教與宗教基金事務部,封閉了伊斯蘭教會學校,廢除伊斯蘭教法院,並籌備製定新法典。土耳其共和國製度的確定從根本上粉碎了封建勢力和宗教分子的複辟陰謀,鞏固了新生政權,確保了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果實。

丹地進軍

丹地進軍是甘地發動的反對英國殖民地當局食鹽專賣法的行動。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領積極分子一行80人從阿默達巴德的“堅持真理運動院”出發,步行前往位於海濱的丹地村,計劃在該村自製食鹽。他們沿途受到各村居民的歡迎,支持者不斷加入,有200名村長自動放棄職位追隨前往,其他地方農民也紛紛響應。4月5日,甘地一行到達丹地村,次日開始在海濱取水製鹽。

丹地進軍行動引發了全國性的以破壞食鹽專賣法為中心的群眾運動,從而掀起了第二次不合作運動高潮。國大黨為配合甘地的行動,號召印度人民舉行為期一天的罷業或群眾性反英示威遊行。5月,甘地被捕,國大黨被宣布為非法,6萬名運動參加者被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