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在德國軍隊服役。戰爭結束後,希特勒由於在反猶太人的活動中初露頭角而受到賞識,繼續留在部隊,開始了反革命的政治生涯。1919年,希特勒參加了一個名叫“德國工人黨”的組織。希特勒善於辭令,不久便排擠了這個黨的領導人,獨攬了大權。1920年,希特勒使該黨冠以“民族社會主義”(簡稱“納粹”,即德文“民族”和“社會主義”兩詞的縮寫)的美名。到1923年,納粹黨員發展到3萬多人,成為德國一支新起的引人矚目的政治力量。
啤酒館暴動
啤酒館暴動是希特勒奪取政權的第一次嚐試。1923年11月8日晚,巴伐利亞邦政府的要員在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舉行集會。突然,希特勒登上講台,高聲喊叫道:“如今巴伐利亞政府已經崩潰,我從現在起就是全德意誌的領導者!”大廳裏的許多人對這個試圖用恐嚇手段擠進政治領域的年輕暴發戶的厚顏無恥感到氣憤,人們四散走開。希特勒的政變以失敗告終,但他並沒有死心。次日又率領一支2000多人的隊伍,從啤酒館向慕尼黑城內進發。警方立即施以鎮壓,希特勒被逮捕入獄。邦政府隨後下令禁止納粹黨,封閉納粹黨報。暴動失敗後,希特勒被德國當局投入監獄,在獄中服刑9個月。
希特勒上台執政
由於德國經濟危機日益加深,共產黨力量迅速壯大,影響不斷增長,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急於在德國結束混亂狀態,因此積極扶持希特勒上台。1932年11月11日,沙赫特、巴本等人草擬一份經20名壟斷資本家和大地主簽名的請願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11月19日,德國總統興登堡接到請願書後召見了希特勒。11月23日在杜塞爾多夫的朗納姆聯盟會議上,曾支持巴本重新組閣的壟斷資本家轉而支持希特勒。然而,對於是否支持希特勒上台,壟斷資本家及統治階級上層人物之間還有分歧。12月2日,興登堡任命施萊歇爾為總理。由於巴本同施萊歇爾的矛盾,巴本所控製的工業主集團轉而支持希特勒,1933年1月28日,施萊歇爾被迫辭職。興登堡於1月30日任命希特勒出任總理,組織內閣。希特勒的上台,標誌著魏瑪共和國的結束,德國法西斯專政時期開始。
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
德國法西斯建立獨裁統治後,即開始擴充軍備。英、法的綏靖政策使德國加快了“毀約擴軍”的步伐。1935年3月13日,納粹二號頭目戈林宣布德國將重建空軍。對此嚴重違反《凡爾賽和約》的行為,英法等國沒有提出任何抗議。3月16日,德國政府公布法令,宣布實行普遍義務兵役製。這意味著《凡爾賽和約》軍事條款加之於德國的限製已完全被打破,德國已單方麵廢止了《凡爾賽和約》。對於這一最嚴重的挑戰,英、法等未能采取任何行動加以製止,僅限於向德國提出抗議照會而已。希特勒的“毀約擴軍”冒險再次得逞,得以放手擴充軍備。5月21日,德軍頒布《兵役法》,規定18~45歲的德國公民要服兵役。到年底,德國已裝備了36個師。德國的戰爭機器更加完備了。
德意日反共同盟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意大利在柏林建立反共同盟。雙方劃分了巴爾幹和多瑙河流域的經濟擴張範圍,並約定對西班牙作戰,號稱“柏林-羅馬軸心”。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在柏林簽訂《日德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11月25日,意大利也參加了這個協定,三國反共軍事同盟最後形成,即柏林-羅馬-東京軸心。1939年,匈牙利、偽滿洲國、西班牙也相繼加入該協定。該協定的形成加快了法西斯國家發動全麵戰爭的步伐。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以加強三國軍事、政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