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1939年9月納粹德國軍隊向波蘭發動閃電進攻而拉開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世界性侵略戰爭,後來發展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它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範圍的戰爭。
德國吞並奧地利
1938年2月12日,20萬德國軍隊陳兵德奧邊境,希特勒在德國伯希特斯加登高山別墅會見奧地利總理舒施尼格,強令他在一份喪權辱國的協定上簽字。3月11日,德國向奧地利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延期舉行決定奧地利是堅持獨立還是並入德國的公民投票。舒施尼格被迫辭職,由賽斯-英誇特繼任總理。12日拂曉,德軍長驅直入奧地利,舒施尼格被捕。13日,賽斯-英誇特與希特勒在奧地利林茨簽署文件,決定奧地利歸並德國,成為德意誌第三帝國的一個州。在德國的軍事占領下,奧地利於4月10日舉行公民投票,表示同意奧地利變成德意誌第三帝國的“東方州”。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第一個被法西斯德國吞並的國家,到大戰結束時才恢複獨立。
慕尼黑會議
1938年9月29日,德國元首希特勒、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意大利首相墨索裏尼在各自外長的陪同下在慕尼黑舉行會議,討論捷克斯洛伐克問題。30日淩晨,四國首腦正式簽署《慕尼黑協定》。規定把捷克領土蘇台德區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捷克政府不顧人民的反對,接受了喪權辱國的《慕尼黑協定》。11月2日,由德意兩國仲裁把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南部地區讓給匈牙利。至此,捷克已被瓜分。《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是國際關係史上最惡劣、最卑鄙的陰謀勾當之一。它是縱容侵略者的綏靖政策的頂點,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結果是使英、法等國自食其果,蒙受慘重損失。
二戰全麵爆發
1939年9月1日,德軍向波蘭發動閃電襲擊。波蘭雖有150萬以上的軍隊,但裝備很差。第二天,波蘭空軍就被全部摧毀。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但在大戰爆發後七八個月內,除在大西洋上攻擊敵方的軍艦或商船外,英法在地麵上都按兵不動,希特勒得以肆無忌憚地推行侵略計劃。在英、法對德宣戰後,英屬印度、自治領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南非也先後對德宣戰。9月2日,意大利宣布中立。3日,日本聲明“不擬參與這次歐洲戰爭”。5日,美國宣布中立。其他宣布中立的有芬蘭、挪威、瑞典、丹麥、土耳其等國。但宣布中立的國家中,後來許多都相繼卷入了這場世界大戰。
曆史趣聞
·丘吉爾出任英國首相·
1940年5月10日,在德國展開西線攻勢時,英國首相張伯倫試圖通過信任投票以挽救其內閣,但由於自由黨和社會黨拒絕在一個編製擴大的內閣中共同工作,首先退出,使得執政黨由原來支持票240票減少為81票。國王喬治六世隨即召見丘吉爾。在這之前,丘吉爾曾準備擔負起在挪威的軍事工作。他一直被視為當時執政黨的反對派。丘吉爾組閣後,工黨的主要成員均加入新的內閣。丘吉爾一反張伯倫的姑息作風,要求全國人民發揚犧牲精神。他說:“我別無所有,隻能奉獻我的鮮血、辛苦、汗水和眼淚!”
德軍入侵挪威和丹麥
在希特勒的擴張戰略中,丹麥、挪威占有重要地位。1940年4月9日,德軍突然越過丹麥邊境占領了哥本哈根,開辟了一個歐洲新戰場。德軍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就從陸地和海上長驅直入。入侵後幾小時,挪威對德宣戰,並炮擊了行駛在奧斯陸海灣內的4艘德國戰艦。當挪威國王哈康七世撤離後,德國傘兵占領了挪威首都奧斯陸。4月17日,英法軍隊在挪威西海岸登陸,援助挪威抗敵。但德軍大舉入侵後,英法自顧不暇,於6月初撤出了軍隊。6月7日,哈康七世和政府人員也乘英國軍艦流亡倫敦。德國徹底占領了挪威。
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盟軍對德軍主力進攻方向判斷失誤。德軍裝甲主力部隊從阿登山區實施突破,至5月21日穿過法國北部到達英吉利海峽,從背後切斷了盟軍的退路。荷蘭、比利時相繼投降。德軍將英法聯軍約40個師包圍在比、法邊境的敦刻爾克地區,使聯軍三麵受敵,唯一的生路就是從海上撤退。26日下午6時57分,英國海軍開始執行從敦刻爾克撤退的“發電機”計劃,8500艘各類型的船隻,全速趕至敦刻爾克地區參加援助盟軍撤退的工作。至6月4日,這些船隻共運走英軍22萬人、法軍8萬餘人及少數比利時的軍隊。英軍被迫丟棄了2400門大炮、700輛坦克、8000挺機槍。6月4日,德軍占領了敦刻爾克,俘虜了4萬法軍。盟軍雖然遭受了損失,但敦刻爾克大撤退使盟軍保存了有生力量,為今後反攻歐洲大陸奠定了基礎。
曆史趣聞
·德意日軸心國集團形成·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至此,德、意、日三國軍事軸心正式結成。條約的矛頭不僅指向那些正在與德、意、日交戰和已被德、意、日奴役的國家,而且也指向尚未與德、意、日直接作戰而反對德、意、日侵略的蘇聯和美國。德國期望通過條約促使日本與英、美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在東方和太平洋上牽製英、美的力量,以便於它對英、對蘇作戰。意大利則企圖依仗德、日的實力,稱霸地中海、北非和東非。日本想得到德、意的支持,以鞏固已經攫得的權益和進一步侵占蘇聯的東部以及奪取太平洋上的霸權。因此,這一條約的簽訂,使德、日與蘇聯的矛盾和英、美與德、意、日的矛盾更加尖銳。德、意、日三國從政治上到軍事上形成了法西斯侵略軸心。
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6月22日淩晨,德國和它的仆從國芬蘭、羅馬尼亞、匈牙利共出動550萬兵力,配備近5000架飛機、4000多輛坦克,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千米戰線上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北路北方集團軍群從華沙以東出發,指向莫斯科;南路南方集團向基輔進犯,然後向頓巴斯進軍。6月22日當天,德軍就擊毀了蘇聯的66個機場和1200架飛機,並侵入蘇聯國境25~50千米。中路德軍於6月28日占領了明斯克。蘇軍43個師3個旅被圍殲於明斯克、比亞威斯、托克區域。9月19日,基輔陷落。此後,德軍向烏克蘭東部和克裏木半島推進。截至11月,德軍深入蘇聯腹地850~1200千米,占領土地150多萬平方千米。淪陷區戰前居住的人口約占全蘇人口的40%。到12月,蘇軍犧牲700多萬人,損失飛機2.4萬架。9月30日,德軍向莫斯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10月中旬逼近到離莫斯科不到100千米處。10月16日,蘇聯政府遷往古比雪夫,但聯共(布)中央、蘇聯國防委員會和斯大林都留在莫斯科。國防委員會決定,從10月20日起,莫斯科實行特別戒嚴,45萬市民到郊外構築防禦工事。11月7日,莫斯科舉行了傳統的閱兵式,斯大林親臨紅場,檢閱紅軍,發表了演說。廣大軍民受到極大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