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清廷成立"皇族內閣",使原先對清廷預備立憲寄予很大希望的立憲派大為失望,國內階級矛盾更趨激化。為緩和財政危機,謀求帝國主義的經濟支持,清政府又推出"鐵路國有"計劃,強行收回已決定商辦的鐵路,且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湘、鄂、粵、川四省人民紛紛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並使這場運動終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孫中山、黃興等人經過長期準備,於4月在廣州舉行了規模最大的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但卻極大振奮了革命黨人的鬥誌。與此同時,湖北革命黨人蔣翊武、詹大悲等將振武學社改名為文學社,成為在湖北地區與共進會並存的革命組織。7月,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成立,在其努力下,湖北的文學社和共進會聯合起來,成立革命軍事機關,共同準備發動武裝起義。
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緊接著革命黨人占領漢口、漢陽,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建立了革命政權。在武昌起義帶動下,從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僅僅一個半月多一點的時間,全國就有湖南、陝西、山西、雲南、江西、上海、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福建、山東、廣東和四川15個省區先後宣布起義或獨立,脫離清朝的統治。不久江浙聯軍又攻占了南京:吳祿貞、閻錫山也曾計議組織燕晉聯軍,直取北京,推翻清廷,不幸事泄,吳祿貞被袁世凱刺殺。梁啟超等人也從海外回國,準備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帝國主義各國看到革命形勢發展迅速,不敢貿然幹涉,表示"嚴守中立",卻在暗中支持清政府。
麵對遍地烽火的革命形勢,清朝統治者急忙拋出了"十九信條",企圖緩和局勢;重新啟用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全權組織責任內閣,並派北洋軍隊迅速南下,企圖撲滅革命烈火。武漢三鎮的革命軍民在黃興等人率領下與反動軍隊進行了英勇鬥爭,有力地保衛了武昌革命政權。11月,獨立各省都督府派代表赴武昌,討論籌組中央臨時政府問題。袁世凱利用這一時機向革命黨人表示希望"南北和談",以為自己謀求臨時大總統職位。‘孫中山在得知武昌起義的消息後從歐洲返回國內,被17省代表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是年,英兵在雲南挑起"片馬事件",外蒙古庫倫活佛哲布尊丹巴宣布獨立,遊美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
文學社成立
文學社是1911年1月30日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成立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為了推動湖北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1903年,湖北地區傾向革命的知識分子經常在武昌花園山聚會,醞釀建立革命組織。1904年7月13日,革命組織科學補習所在武昌正式建立,在知識分子和新軍中開展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不久因華興會長沙起義失敗,科學補習所受到株連,無形瓦解。
接著革命黨人又利用美國基督教中華聖公會在武昌附設的一個閱報室日知會,進行革命活動;1906年建立正式組織,亦稱日知會,爾後日知會實際成了同盟會湖北分會。日知會遭到破壞後,革命黨人以新軍為基礎,又相繼建立了軍隊同盟會、群治學社、振武學社。1910年9月18日,振武學社在武昌黃土坡召開成立大會,推楊王鵬為社長,李六如為文書兼庶務,製定了更嚴密的製度:各標、營、隊分別設立代表;幹部會議非標代表不得參與;各營接受代表的命令行動,不得互相了解彼此的情況。振武學社成立後,工作進展順利,很快發展至千人。其情況為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偵知,但他不願擴大事態,僅將楊王鵬、李六如等人開除出營了事。後代為主持社務的蔣翊武決定靜觀待變。蔣翊武,字伯夔,湖南澧州(澧縣)人。1903年人常德師範,次年因參與華興會革命活動被開除。他於1905年抵滬,肄業中國公學,與楊卓林等刊行《競業旬報》,宣傳革命。1909年,投湖北新軍,先後加入群治學社和振武學社。當年底,在各標營黨人催促下,蔣翊武約集詹大悲、劉複基等人在閱馬場集賢酒館集會,與會"同誌多主張複振武之舊觀。詹大悲以’振武社已為官廳偵知,而振武二字,尤易注目,不如另改名稱,重新組織為愈"‘,大家一致同意這一意見,為避清廷耳目,遂將團體更名為文學社,推詹大悲起草簡章。
年1月30日,蔣翊武等及各標代表,在黃鶴樓的風度樓舉行會議,宣告文學社成立,推蔣翊武為社長,詹大悲為文書部長,劉複基為評議部長。社章公開標明"以聯合同誌研究文學"為宗旨,實際則為"推翻清朝專製,反對康、梁的保皇政策,擁護孫文的革命主張"。會後,文學社迅速擴大組織,僅一個多月,除馬八標外,在湖北新軍各單位都發展了社員。3月15日,文學社舉行第一次代表會議,會議增選30標的王憲章任副社長;派革命黨人章裕昆到馬八標發展社員;將詹大悲主辦的《大江報》免費送各營隊一份,加強宣傳;除繼續深入新軍外,還加強與商學兩界的聯係。文學社繼承了群治、振武學社始終在新軍中開展革命工作的傳統及各項秘密工作規則,並注意加以改進。他們埋頭苦幹,深入新軍士兵,進行細致的發動工作,意欲將新軍中除滿人與官長外,全體運動成熟,一舉"拔趙易漢",這便是所謂"抬營主義"。故文學社成立後,組織發展很快。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清政府加強了對新軍的管製。為此,文學社決定由劉複基出營寄居閱馬場文昌閣,進行聯絡。5月10日,在武昌小朝街85號設立文學社機關部;不久又設立陽夏支部,負責駐漢口、漢陽及河南信陽的四十二標社務。到這年夏季,新軍中的文學社員已達3000之眾,成為湖北新軍中一支巨大的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