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評論》創刊與查封

《每周評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一種進步性時事評論性質的專刊,它是由陳獨秀、李大釗於1918年12月創刊於北京。《每周評論》主要宣傳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並且支持群眾的進步運動,它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適、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張申府等。為了便於及時評論國際國內政治情況,《每周評論》采取了小型報紙的形式,每星期日出四開一張,分四版,有時增刊"特別附錄"一張。《每周評論》主要有"國外大事述評"、"國內大事述評"、"社論"、"文藝時評"、"隨感錄"、"新文藝"、"通信"、"國內勞動狀況"等欄目。

初期《每周評論》基本上還是一個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刊物,陳獨秀在"發刊詞"中把"主張公理,反對強權"作為該刊的宗旨。它的特點是密切關注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的發展,並用進步的觀點加以報道和分析,在當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每周評論》對當時國際國內大事均作了詳細報道。該刊第1號發表了《和平會議的代表》、《和平會議的地點》、《和平會議的阻礙》等文,對當時國內由軍閥操縱的"南北和談"進行了深刻揭露,認為和談的決議必須經"國民大會通過,才能有效"。同時,《每周評論》還揭露了段祺瑞皖係軍閥借"國防軍"的名義擴充私人武裝的陰謀,並指出皖係軍閥的靠山就是日本帝國主義,揭露了軍閥投靠帝國主義的反動本質。

《每周評論》對當時國內文化思想領域新舊之間的激烈的鬥爭也予以廣泛的報道。1919年3月,林紓在上海《新申報》發表了文言小說《荊生》,惡毒攻擊新文化運動。《每周評論》特在第12期轉載了這篇文章,並連續發表文章批判林紓頑固守舊的思想,歌頌新文化運動。《每周評論》還在17、19兩期各刊出"對於新舊思潮的輿論"特別附錄一張,轉載各刊物關於新舊思想論戰的言論,對於推動新文化運動的向前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每周評論》對巴黎和會也有詳盡的報道。一戰結束後,陳獨秀誤認為協約國的勝利是公理戰勝強權,認為協約國會保護弱小國家自主,因此對巴黎和會也抱有很大幻想,希望和會能取消中國過去訂立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並承認中國收回青島。因此,《每周評論》也發表了一些讚頌協約國尤其是美國的言論。但隨著和談的進展,許多弱小民族被排斥在和談大門之外,他們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使陳獨秀等逐步認識到和談的分贓性質,《每周評論》在20號發表了《兩個和會都無用》的文章,直斥巴黎和會為分贓會議,"與世界永久和平、人類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萬八千裏,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來直接解決不可"。《每周評論》第3期發表李大釗執筆的《新紀元》的社論,宣傳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認為它標誌著人類生活新紀元的到來。

年5月4日,爆發了愛國學生反帝反封建的遊行示威活動,《每周評論》從21期起,連續五期用全部或大部分篇幅來報道這一偉大的愛國運動,在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方麵起了重要作用。"六三"以後,《每周評論》主編陳獨秀被捕,胡適成為實際的主持人,並改變了刊物的風格,取消了一些反映現實政治問題的欄目。逐漸失去了刊物的戰鬥性。1919年7月,《每周評論》第31號發表了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提倡研究具體的問題,反對宣傳馬克思主義。這篇文章發表後,在當時引起"問題與主義"之爭,李大釗在《每周評論》第35號上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批判了胡適的主張,認為"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靠著社會上多數人,共同的運動","必須有一個根本解決,才有可能把一個一個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所以我們的社會運動,一方麵固然要研究實際的問題,一方麵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年8月31日,當《每周評論》第37期正在付印時,被北洋軍閥政府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