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國學會。該會是五四時期出現的曆史最久、會員最多、分布最廣、分化也最明顯的一個群眾性進步社團。1918年6月30日。時任成都《群報》和《川報》駐京記者的王光祈,聯合剛剛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曾琦(王的中學同學)、陳洧、雷寶菁、張尚齡、周太玄等,在北京順治門外數雲別墅集議,籌建少年中國學會。由於李大釗在思想界的聲望,也被邀請參與活動並被列名為7個發起人之一。會議推舉王光祈為籌備處主任,確定了學會的四條宗旨:"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術,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氣。"為了貫徹這個宗旨,籌備會還確定了"奮鬥、實踐、堅忍、儉樸"8個字的信條。當時所以定名"少年中國",目的是學19世紀建造"少年意大利"、"少年德意誌"的"少年意大利黨"、"少年德意誌黨",來建造一個"少年中國"。經過一年的籌備,1919年7月1日,少年中國學會在北京回回營二號正式成立。當時會員共42人。總部設在北京,王光祈任執行部主任。根據李大釗提議,學會宗旨改為"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學會成立時,已建有成都分會。此後,學會有了很大發展,在北京、上海、南京都設有分會,湖北、湖南、山東、山西、福建、遼寧、陝西、杭州、天津、廣東等省市都有會員。國外則在法國的會員最多,設立巴黎、東京、紐約等分會,在德國、英國、南洋也有一些會員。學會製定征求會員的標準是純潔、奮鬥、對本會表示充分同情。會員最多時達100多人。他們成份複雜,思想傾向極不相同:其左翼有後來為中共創始人的李大釗、毛澤東和建黨初期的著名共產黨人鄧中夏、高君宇、黃日葵、惲代英、趙世炎、沈澤民、楊賢江、張聞天等;屬於右翼的是國家主義分子曾琦、左舜生、李璜、陳啟天、餘家菊等;屬於中間派的是王光祈、周太玄等一大批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種情況表明,學會是新文化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一個鬆懈的聯盟。對於學會內部存在的思想分歧,作為學會負責人的王光祈認為,信仰"是不能一致的,亦不能強同的"。他采取兼容並蓄的態度,以求在反對封建思想文化,介紹新思想,探索社會改造的大前提下結合起來。學會經常舉辦各種講演和學術活動,組織會員討論國家大事和世界形勢以及信仰、主義等問題。學會設有評議部、執行部、編譯部等機構,編印了多種出版物,除"少年中國學會叢書"(計32種)外,還出過《會務報告》、《少年中國》月刊(北京總會負責編輯)、《少年世界》月刊(南京分會負責編輯)和《星期日》周刊(成都分會出版)等期刊以及《少年中國學會周年紀念冊》、《少年中國學會會員通訊錄》、《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終身誌業調查表》等小冊子。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少年中國》月刊。該刊創刊於1919年7月,停刊於1924年5月(中間曾休刊7個月),是一本大型綜合性雜誌,李大釗曾任編輯部主任。其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占刊物的主要篇幅,是關於自然科學、文學、社會科學和哲學的論著與譯文,涉及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問題諸多方麵;第二部分實際上是"會務報告"的繼續,包括一部分闡發學會方針的文章、會務消息和會員的通訊。由於學會宗旨的空泛和籠統,1920年以後,學會內在要不要信仰社會主義的問題上發生了爭論。在1921年7月1日至4日於南京召開的第二次年會上,鄧中夏、高君宇、黃日葵等代表北京會員明確提出學會要以社會主義為方向、並確定為思想行動一致的政治團體,但遭到左舜生、陳啟天等人的反對。左、陳反對學會規定主義特別是反對規定社會主義,堅持學會隻能從事改良主義的社會活動,反對學會進行政治革命和參加政治鬥爭。雙方展開爭辯,分歧逐漸表麵化。會後,曾琦、李璜發表了一係列文章,宣傳他們的反對會員參加革命鬥爭的觀點。隨後,在1922年7月、1923年10月,學會分別在杭州、蘇州召開了大會,盡管由於學會中共產主義者的努力,這兩次大會通過了"對時局的主張",宣布"對外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對內謀軍閥勢力之推翻",但在學會主義問題的討論中,大會不顧高君宇的堅持,再次拒絕接受馬克思主義,並宣布:"各項決議隻能表示少數人的意見,並不求多數人的服從。"蘇州年會還決定將少年中國學會總會由北京遷往南京,由陳啟天、曹芻分別擔任臨時執行部正副主任。這表明國家主義分子在實際上已獲取了學會的領導權。1923年12月2日,在學會總會第三次常會上,與會的國家主義分子一致通過了陳啟天起草的《何謂新國家主義》的論文。同日,學會巴黎分會會員曾琦、李璜在巴黎郊區的玫瑰城成立中國青年黨。次年9月,曾、李回到上海,發展左舜生、餘家菊、陳啟天等人黨。中國青年黨的成立,標誌著少年中國學會內部左右兩派的鬥爭已從以前的要不要確定主義發展為馬克思主義與國家主義的公開論戰,鬥爭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1924年10月10日,左舜生、曾琦等在上海創辦《醒獅》周報,發表大量言論,公開反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至此,學會的分化已達到難以調和的地步。1925年7月中旬,學會在南京召開最後一次年會。在會上,惲代英、沈澤民對以曾琦為代表的國家主義派分子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並在年會通過決議時宣布放棄表決權,以示抵製。至此,學會最後分裂已成定局。但一些中間會員希望學會能夠繼續維持,不願分裂。在他們的努力下,年會通過了一項"改組案",組成改組委員會,分發表格,對會員的政治立場和對學會的態度進行調查。王光祈表示他"相信民族主義,不相信國家主義,不相信共產主義",希望學會繼續保持兼容並包局麵。但實際上學會從此已停止了活動。至此,曆時七年之久的少年中國學會,遂告解體。少年中國學會的分化和演變,反映了:五四時期及其以後一代知識青年思想的急劇變化。
正文 第56章 1919年(2)(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