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此損害中國主權的和約簽署與否,中國代表團內部意見頗不一致。5月1日,陸征祥致電北京政府稱,如不簽約,將來由中德直接交涉撤廢領事裁判權等恐無把握,傾向簽約。北京政府外交委員會則議決反對簽約,由林長民將拒簽和約的決議電稿呈徐世昌,由徐令國務院拍發。但5月2日,國務院又密電專使簽約。外委會委員長汪大燮得知後即宣布解散外交委員會。得知消息的北京大學學生群情激憤,五四愛國運動由此爆發。北京政府迫於群眾壓力,免去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親日派的政府職務,但仍於6月23日電令中國代表簽約。麵對國內輿情,中國代表團成員深感民心不可侮,加之簽約當日,寓所已被中國留學生包圍,遂決定28日下午不赴凡爾賽簽約,並致書和會,聲明中國對中德和約有最後決定權。同時指出:巴黎和會在山東問題上對中國是不公正的,中國代表決定將此問題申訴於世界。同日,中國代表團將拒約決定電告北京,並以交涉失敗、"奉職無狀",引咎提出辭職。1920年4月,美國參議院否決對德和約,並拒絕參加國際聯盟(美國憲法規定:條約須參議院2/3多數同意才能最後生效)。

南北議和會議召開

2月北京政府和南方護法軍政府之間為停戰議和召開的會議。

年"護法戰爭"爆發後,以孫中山為大元帥的護法軍政府部隊與以皖係軍閥段祺瑞為首的部隊在湖南戰場展開廝殺。雙方時戰時停,而各自內部更是矛盾重重。由於利益分配上的爭搶不均,皖、直兩係軍閥互相攻擊,矛盾完全公開化。段祺瑞決定一麵加緊訓練自己的"參戰軍",一麵組成以徐樹錚、王揖唐為首的"安福俱樂部",操縱新國會的選舉。1918年9月,徐世昌當選為新一屆總統,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勢力被排擠出中央政府。直係與皖係軍閥間的矛盾更加尖銳。而與此同時,南方軍政府內部由於親英、美勢力的大肆活動,也已發生了重大分裂。1918年1月,兩廣和滇、黔等省軍閥在廣州組成"西南自主各省護法聯合會",同孫中山主持的護法軍政府相對抗。5月4日,非常國會決定修改軍政府組織法。同日,孫中山被迫通電辭職,離開廣州赴上海。孫中山的被排擠,消除了滇、桂軍閥同北方軍閥特別是直係軍閥相勾結的障礙,曹錕、吳佩孚與南方軍閥的聯係更為密切和直接。10月,徐世昌就任大總統一職後,為自身權位計,聲言要解決南北戰爭問題,直係方麵自然表示讚同,皖係段祺端也不便直接反對。南北雙方遂有議和動議。

南北議和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各國重新加緊爭奪中國的一種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乘西方列強無暇東顧之機,妄圖獨霸中國,極力扶植和支持皖係軍閥段祺瑞,實現所謂"武力統一"。大戰後期和1918年11月大戰結束後,美、英等國逐步騰出手來,力圖打破日本獨占中國的局麵,重新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在支持直係軍閥遏製皖係勢力的同時,1918年7月,美國向英、法、日三國提議組織新的四國銀行團,共同對華投資。10、11月間,美國又先後向北京政府和護法軍政府分別提出"勸告",要求他們停戰議和。英、法也指責段祺瑞政府對外宣而不戰,對內戰而不宣。在美、英、法三國壓力下,日本被迫宣布停止對段祺瑞政府的單獨借款,同意參加新四國銀行團,並同意美國提出的南北議和的主張。1918年11月16日,徐世昌發布停戰令,23日,南方軍政府也下令停戰,從此,南北軍閥從"南北戰爭"轉為"南北議和"。

年2月20日,南北"和平會議"正式在上海召開。北方議和總代表為朱啟鈐,分代表9人,其中代表安福係和附屬於安福係者4人,代表直係者2人,代表研究係者2人,代表奉係者1人;南方議和總代表為唐紹儀,分代表10人,分別代表岑春煊、孫中山、陸榮廷、廣東莫榮新、四川熊克武和雲南、貴州、陝西、湖南、福建和海軍。南北議和自1919年2月20日至5月13日,共召開8次正式會議和20餘次非正式的談話會。會議一開始,雙方就在陝西問題上糾纏不休。陝西督軍陳樹藩是附庸於皖係的地方軍閥。南北戰爭開始後,1918年1月,陳樹藩的部將胡景翼在陝西三原宣布獨立,擁護"護法",陝西民軍也紛紛宣布獨立。同年6月,孫中山派於右任人陝宣撫民軍,8月,各路民軍共同推舉於右任為靖國軍總司令。為支持陳樹藩,段祺瑞派兵"援陝",圍攻陝西靖國軍。同年11月,南北政府曾分別下令停戰,但段祺瑞卻說陝西的戰事是在"剿匪",並不是與南軍作戰,故不在停戰範圍之內。南方則加以駁斥,拒不承認。後經江蘇督軍李純調停,提出停戰、北軍停止前進、共同派員監視停戰、劃定停戰區域、雙方在劃定區域內"剿匪衛民"等五項辦法,於1919年2月13日公布,為南北政府所接受,南北議和才得開議。但是,在和會開幕以後,陝西的戰事實際上並未停止,於是,在1919年2月21日的第一次會議上,南方總代表唐紹儀就提出了陝西停戰問題,以後雙方幾次討論陝西問題,終未獲得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