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等組織"覺悟社"
"覺悟社"是在五四愛國運動高潮中成立的由天津男女進步青年組成的社團。周恩來是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周恩來,字翔宇,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青少年時期是在北方度過的。1913年9月,周恩來在奉天(現沈陽)東關模範學校畢業後考入天津南開學校學習。1917年秋從南開學校畢業後東渡日本留學。1918年參加了中國留日學生組織的愛國進步團體新中學會,很快成為學會中最活躍的分子。周恩來在日期間,時時注意各種時事討論和社會現實狀況,認真討論中國的出路和社會改造問題,並參加和領導了留日學生反對中日簽訂軍事協定的鬥爭。1919年4月,周恩來離開日本回國,5月中旬到天津,以校友身份住在母校南開學校,立即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成為著名的青年領袖之一。接著周恩來應天津學聯副會長馬駿之邀,於7月21日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這個學聯會報在天津和外地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被稱為天津的"曙光"、"全國學生會報之冠",成為當時在中國宣傳新思想的重要陣地之一。1919年8月23日,為了要求取消山東戒嚴令,懲辦鎮壓山東愛國運動的濟南鎮守使馬良,天津和北京、山東等地代表在北京進行聯合請願鬥爭,被京師警察廳逮捕拘禁。8月26日,天津又派出代表彙同北京代表第二次向北京政府請願;28日,請願總指揮馬駿等又被捕。天津學聯為了營救和照顧被捕代表的生活,推周恩來和幾個代表去北京。在北京,周恩來一方麵鼓舞大家的鬥誌,一方麵領導大家積極開展營救活動。周恩來等學生代表們動員了幾千學生,分別包圍了北京、天津的警察廳。在廣大群眾的愛國運動壓力下,在各界人士(如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等)的營救、保釋下,北京政府不得不於8月30日釋放了馬駿和兩次被捕的代表。9月2日,周恩來與被釋放的學生代表同車返回天津。途中,郭隆真、張若名、關錫斌、周之廉、李錫錦、鄭漱六、諶小岑等談論了馬駿大鬧天安門的情形。同時,在周恩來的主持下,又討論了愛國運動的方向問題,商量如何將男女分開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誌會合並起來,以加強團結和增強力量。周恩來還進一步提出了兩點建議:第一,除了把兩個組織合並外,還要把這兩個組織中的骨幹分子結合在一起。另組一個強有力的核心小組來推動各項鬥爭和工作;第二,由兩會各推若幹人辦一個刊物。來指導運動的方向,並向廣大愛國同胞宣傳我們的主張。周恩來的這個建議得到了全體代表的一致讚同。1919年9月16日,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天津女界愛國同誌會各10名骨幹,即周恩來、薛撼嶽、關錫斌、李震瀛、諶小岑、諶誌篤、趙忠宸、潘世綸、馬駿和鄧文淑(即鄧穎超)、李錫錦、張若名、周之廉、郭隆真、劉清揚、鄭季清、張嗣娟、李毅韜、吳瑞燕共20名男女青年,在天津草場庵學聯會辦公室舉行第一次會議,議決成立"覺悟社",周恩來以其在學生運動中的威望被公推為"覺悟社"的領導人。在成立大會上,由周恩來提議,通過了一個方案,其要點是:(1)用白話文,出一種不定期的小冊子;(2)本"革心"、"革新"的精神,以"自覺"、"自決"為主;(3)這個小冊子定名為《覺悟》,主辦這個小冊子的團體就叫"覺悟社";(4)內容:甲、通過共同研究發表主張,乙、批評社會生活,丙、介紹名人言論,丁、灌輸世界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