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各界群眾驅張怒潮的推動下,北京的湘籍名流利用直皖兩係的矛盾,紛紛揭露、控告張敬堯督湘罪行。在湖南旅京各界公民大會上,湘籍國會議員簽字擔保驅張,安福會中的湘籍議員表示,如不去張,無以對湖南3000萬人民。熊希齡公開指責張敬堯督湘一年來的種種劣跡;範源濂則直接向北京政府控告"張敬堯禍湘五大罪狀",要求北京政府"如以湘省為中華民國之領土,湘人為中華民國之人民,則請先去禍湘之人,更施福湘之政!"各界群眾對張敬堯罪行的抨擊、揭露,也使得北洋軍閥內部直皖兩係早已存在的矛盾很快表麵化和尖銳起來。在護法戰爭中,奉北洋政府之命首先攻人湖南的是直係軍閥吳佩孚率領的第三師,該師於1919年3月17日率先攻占嶽州,再占衡陽,為北軍後續部隊打開進取湖南的通道,但段祺瑞卻任命皖係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兼省長,使頗具戰功的直係將領吳佩孚和馮玉祥等極為不滿。此時,吳佩孚師駐軍衡陽,為張敬堯保衛長沙的南大門,監視著駐在郴州一帶的湘軍譚延閩、趙恒惕等;馮玉祥率第十六混成旅駐常德、桃源一帶,為張敬堯守西門,以拒桂軍。此外還有魯軍、奉軍、蘇軍、安武軍等分駐各地。隨著直皖兩係矛盾的不斷發展,張敬堯大肆盜賣湖南資源,購買大量軍火,拚命擴充實力,把直屬部隊擴充到應編額的三四倍之多。1920年初,當全國驅張運動漸成高潮之時,直皖兩係之間的戰爭也已成箭在弦上之勢。吳佩孚、馮玉祥及湘軍的譚延闓等利用全國驅張的聲勢開始公開倒張。1920年3月,吳佩孚與南軍達成協議。並得到南方軍政府的資助,從衡陽撤兵北上。南軍為驅除張敬堯,收複失去的地盤,在吳軍撤防之後,立即北上占領祁陽、豐陽、衡陽等地。張敬堯部一路潰敗,退出長沙。6月11日,張敬堯竟下令將新建的鎮湘樓和軍火庫放火焚燒,長沙城內一時大火漫天,百姓、店鋪多被殃及。6月26日,湘軍攻占嶽陽,張敬堯自嶽陽敗逃漢口,其所率北軍主力,至此被逐出湘省。不久,北京政府將張敬堯明令撤職,聽候查辦。驅張戰爭的成功是湖南各界人民聯合一致,展開驅張運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反映了北方政府與南方軍政府的矛盾以及直皖矛盾的發展。被稱為"湖南的五四運動"的驅張運動,雖然沒有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軍閥統治的局麵(跟進長沙的是趙恒惕部),但作為湖南五四運動的具體目標——驅張敬堯出湖南,已勝利達到了。
北京工讀互助團成立五四運動時期中國青年知識界探尋社會改造的實踐活動。它是在當時流行一時的工讀主義、新村主義思潮影響下興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