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性別心理問題

(一)性別心理的概述

“男女有別”說的是人的性別差異,指男女兩性在生物屬性、心理行為和社會角色等方麵都存在著不同。

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將自己置身於特定的性別地位,掌握該性別群體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性別角色是某一特定社會文化塑造而就的,它不僅受當代文化的製約,還受到傳統文化對性別角色行為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角色衝破了傳統文化對於人性表達與發展禁錮,建立起一套新的行為模式。新的性別角色倡導人們無論是男還是女,均應首先使自己成為一個正常而完整的人。作為男性,要克服“大男子主義”,既要保留男性的優點,又要克服自身存在的不合人性的虛偽之處。作為女性,除了固有的優點以外,還應自尊、自強、自信,去除仰仗別人支持和幫助的依賴心理,使人格完善。

從表麵看,女性身體結構及心理素質似乎不如男性。麵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男性強悍,抵抗力強;女性柔弱,抵抗力差,似乎身心結構以男性為優。但經實際研究,女性在生物特性的較多方麵都優於男性。且一般情況下,女性心理較為穩定,對外界因素不至產生過度的應激。但女性在月經期、產後期和絕經期,由於內分泌激素的變化導致內部環境改變,容易發生心理反常現象,如經前期緊張綜合症、產後精神失調、更年期綜合症等,但一般還都屬於生理範圍,可以逐步自動調適,少數達到病理狀態,才需要借助醫藥處理。但應指出,男性也有更年期不適應,一些男性也會出現周期性情緒煩躁等心理變化,隻是程度和發生率低於女性。

女性在成長過程中,追求成為被社會承認為女性人格素養的一員與追求成為事業上有成就的、對社會有價值的人之間,存在著相互背離和衝突。心理學上叫做“女性化——成就不相容”。這種不相容始於青春期。這時女孩在競爭性、事業心、學業和職業成就方麵開始與男性有了越來越大的差距。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隨著女性的性成熟,社會的獎懲係統轉而鼓勵和嘉獎女孩的女性化定向(緬懷為與生理變化相符的標準女性)和家庭定向(結婚、生育、持家),而把事業、成就看作是與女性化相背離的追求。這給女性的心理上造成了雙重的束縛:一是迫使自己成為合格女性的束縛;二是必須放棄成就追求的束縛。這使女性的抱負降低,創造力缺乏,形成明顯的依附性。導致對女性同等重要的兩個價值係統發生對立:一是實現自我價值、積極進取、渴求創造;二是成為好的女性角色(賢妻、良母、主婦、內助),以求生活美滿幸福。帶給女性持久的內心衝突,使女性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引發心理失調,並成為後來生活中心理矛盾危機的根源。其實“不相容”主要是來自社會曆史的偏見,使女性化與成就割離。女性衝破樊籬,事業有成,又不失性格本色的大有人在。當今“溫馨女神”固然受人喜愛,而“女中強人”似乎更受社會青睞。

人們一般認為,男人應有男性氣概,而女性應有女性特征。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個性特征等方麵提出了不同的期望和要求,往往將男性特征與女性特征割裂開來。男性特征包括獨立、主動、客觀、富於競爭、冒險、自信,女性特征包括溫柔、對他人的情緒敏感、清潔、安靜、對藝術和文學感興趣。人們關於男性及女性性別角色的刻板作用,產生於他們對兩性的提出了不同的期望。人們往往突出男性的某些行為,突出女性的另一些行為,加上對兩性行為差異的誇大,從而產生了男性有男性的特征、女性有女性特征的一般觀念,這些觀念固定下來便成為性別角色的定見。傳統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觀念,將男性和女性特征對立起來,顯然對於男性和女性都是不公正的。1974年毛姆提出了“兩性特征兼有”的概念,似乎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展示了希望。兩性特征的兼有是指一個人同時兼有傳統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心理學研究認為:兩性特征兼有的人具有較高的自尊和社會適應能力,心理也比較健康。因此,男女特征的兼有有助於將人從僵化的性別角色刻板觀念中解放出來,並可能成為性別角色行為的理想模式。

成就動機是指個人追求自己所認為重要或有價值事情的願望。一般在競爭的情景中,男性成就動機高於女性。伯利等人對成就動機作了深入研究,認為男性與女性一樣在乎成就表現,隻是追求成就動機的領域不同。男性成就多側重於作業取向,即取得成就的著眼點在於工作本身;而女性則多側重於人際取向,以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為重。男性的自我認同主要由其外界的成就來決定,而女性的自我認同則主要由其親和成就決定。對成就動機的深入研究還發現,女性成功道路上的另一重大障礙是“回避成就性動機”。這是霍納進行研究後提出的,曾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霍納認為,成功給男性帶來滿意感,但卻為女性帶來焦慮。事業心重、能力強、成就高的女性,常會具有較多的男性氣質,因而失去女性特有的吸引力,使男人不願接近她,不願和其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對女性自身來說,在獲得成就的同時,要忍受與成就相伴的焦慮,更何況女強人較多的男性氣質,時時會受到非議。由於這種對成功的恐懼性動機,相當多的女性會回避成功,壓抑自己的成就表現。女性成就動機的特點,直接決定了女性對職業成就的渴望低於男性,從而影響了女性對成功的追求,造成男女間的性別差異。由此可見,婦女成才的首要問題在於強化自己的成就動機。

異性之間的交往,使不同的音符協奏出美妙動人的曲調,創造出和諧愉快的心理氣氛,男女兩性在社會交往中心理互補的作用是很大的。

1、可以使兩性的氣質與性格得到互補。比如女性的細膩、溫柔與男性的粗獷、奔放相互融合;女性的認真、耐心與男性的剛毅、勇猛相互補充。

2、廣泛的社會交往可以增進兩性的相互了解,減小性偏見與性歧視。

3、異性之間的正常交往有益於創造良好、愉悅的心境,激發人們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使個性的發展更趨向完美。

4、兩性正常的社會交往,有助於結成幸福美滿的家庭,也可以使問題婚姻獲得改造。而“性神秘”易造成“性過敏”,“性過敏”則易導致“性變態”。

在友誼發展的差異上。由於女性生理發育比男性早一、二年,因此女性對友誼的需求要比男性早。女性間的友誼比男性間的友誼更富有情感,更充滿心理的動機。她們喜歡與年長者建立友誼。女性之間的友誼富有人情味,更喜歡談到隱秘的話題,更傾向於感情交流,並渴望能從朋友那獲得支持。男性絕大多數喜歡與同齡人建立友誼。在友誼的發展上更注重心理相容,注重人生觀、價值觀、理想、誌趣的一致。因此,他們之間的友誼也更具有理性的色彩和崇高、博大的特點。

在友誼的認識上差異上。男性的友誼界限比女性嚴格。男性之間的友誼一般說來要比女性更深刻。他們常把友誼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上升到心理相容的高度,最容易與那些和自己在性格、氣質、人生觀、事業等方麵有共同點的同性建立起穩固、持久的友誼。在男性眼裏,甜蜜的愛情並不能代替他與同性朋友的友情。女性之間的友誼比男性的友誼更細膩、更富於感情。女性之間的友誼多是因感情交流的需要。在她們眼裏,愛情要比友情更令她們傾心。

男性的擇偶條件較少且較為寬鬆。他們多是要求女性要長得漂亮、溫柔、感情的、審美的色彩濃厚。他們的擇偶比較現實且隨時加以調整。時尚及別人的言行對男人擇偶的影響較小。他們的擇偶條件多少年來比較固定,即一般要求女子美貌、溫柔。而女性的擇偶條件比較具體、苛刻,更多考慮和關注現實問題,尤其是經濟方麵。而且她們多注意男性的身材、氣質、個性、才華等,理性的色彩濃厚。她們對男子的個性與氣概會比對他的容貌、身材更感興趣。,對男子的內在素質更為看重。女性的擇偶標準常常打上時代的烙印,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擇偶標準。

在戀愛的征服欲差異上,男性對於自己喜歡的有氣質、年輕美貌的女性,其追求的欲望很強烈。對很容易便追到手或主動投其懷抱的女性,並不感興趣,也不珍視。男性的追求初遭女性的拒絕,往往會激起他的征服欲,一定要把她追到手。男人追求女性的勇氣與膽量是他能否戀愛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麵。女性多有一種讓男人屈服自身魅力之下,拜倒在自己腳下的願望。

在戀愛追求特點上。男性的戀愛追求更顯得外露、大膽、熱烈,顯得英姿勃勃而稍嫌粗獷。他們在自己喜歡的異性麵前常愛表露自己的才華、地位、富有。而女性對異性的追求則內向、深沉,顯得羞澀和執拗。她們對愛慕的異性往往投去偷偷的一瞥。她們喜歡打扮和修飾自己,喜歡在自己愛慕的異性麵前展示她的風采,以博得他人好感。

在被愛的心理體驗上。由於男性一般擔當主動追求的角色,女性則更多的是被別人追求。因此,女性的被愛心理體驗要比男性更豐富得多。她們通過不斷的被異性愛慕、追求,才確認自己的女性魅力。女性對她不太喜歡的男性的示愛,如果男性能大膽、堅定和百折不撓,往往能改變女性對他的態度,被他堅定的勇氣所打動而最終接受他的愛。男性則對於女性的主動追求,雖然心裏喜歡,但由於男性主動追求自己喜歡的女性的心理性強,如果追求他的女子是他所不喜歡的,就容易在心裏產生抵觸的情緒,不容易產生戀愛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