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初期,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表現為能獨立、自覺地按照一定目標和準則評價自己的品質和能力。在道德意識、道德行為上日益加強,情感上不再依賴父母,獨立地選擇所喜歡的事物。但是,自我意識的發展還處於不夠成熟的階段、分析達不到深刻水平,甚至還不穩定。他們希望父母、老師對其行為不作嚴格限製,他們要自由支配時間,捍衛自己的觀點和評價標準,因而易與家長、老師產生分歧。
另外,性意識萌發是青春期心理必然的變化。渴望了解性知識,對異性產生好感,甚至產生模仿性的“初戀”。性意識是一種正常、自然的現象,並非像有人所說的“邪念”或“下流”。青少年不必產生不安和自責,家長和教師了不能武斷地說這是“早戀”。不過在與異性交往中要注意分寸,駕馭自己的感情,否則也會走向歧途。
概括起來,青春期的心理特點離不開五對矛盾:一是封閉性與孤獨性;二是獨立性與依賴性;三是對抗性與順從性;四是情緒和理智;五是求知欲與辯別力。我們應該好好地認識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
許多研究者探討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特點,結果雖然表明多數學生的心理發展是健康的,但問題也是存在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學習方麵的問題;二是個人情緒行為方麵的問題;三是社會適應行為方麵的問題;四是家庭教育方麵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學校恐懼症、學習障礙、撒謊、口吃、多動症、攻擊性行、社交退縮、性教育問題、獨生子女問題及離異家庭子女問題等。五、青少年時期由性生理成熟引發的性意識覺醒,必然引起青少年戀愛行為的產生。而當戀愛行為受到家庭、社會、道德以及個體自身因素的製約而適應不良時,就會產生戀愛問題,出現了種種情感的誤區。焦慮、挫折和衝突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所有青少年難免遇到一些心理問題。但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表現。例如,心理問題患者分布的頂峰年齡段是4至7歲、9至11歲和14至16歲。這些時期都是發展的轉折階段,它們幹擾了發展進程,起暫時性的不平衡。且男孩的心理問題比女孩更為常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有許多青少年患有青春期挫折綜合症。青少年在走向生活的道路上,常會遇到一些挫折。例如:隨著生理上的成熟,對異性開始注意、愛慕,以及到萌發戀愛的情感,但行為上卻受到家庭、社會道德以及羞澀、膽怯等自身心理上的約束,而產生各種矛盾,常引起焦慮、憂鬱、煩惱等。尤其是被家長百般寵愛的獨生子女,他們大都心胸狹窄、意誌薄弱、欲望較高,自以為是,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一旦受到嚴重的挫折,如升學考試落榜、失戀等,就可能出現青春期挫折綜合症。青春期綜合症是90年代才引起人們注意的現代病,其早期表現是:自覺頭痛、腹痛、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遲鈍、成績突然下降,並因此而遲到、早退、曠課或曠工。本症患者對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教育不易接受,並且反抗性愈來愈強。從置若罔聞、放蕩不羈到公然對抗或不辭而別、流浪街頭、發生性關係、嚴重者甚至自殺、持械行凶,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宜細心觀察,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切莫誤認性格古怪而貽誤病情。
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對他們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健康心理不僅有利於他們身體與心理的發展,而且有利於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保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從以下三方麵入手,一是幫助他們正確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識,二是幫助他們掌握自我調整的技能,三是幫助他們認識求助心理谘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采取以下具體措施:
首先,幫助青少年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接納自己。他們特別經常出現兩種極端傾向,一是對自己估計過高,過於自信,對任何事都“自我感覺良好”;另一種傾向是自我評價過低,過於自卑,以為自己“處處不如人”。應當引導青少年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要從多角度、多途徑進行,可以通過他人的比較,與過去的自我比較,以及從周圍世界中提取有關自我的真實反饋,加深自我了解,避免主觀誤差。除此之外,青少年還需要接納自己。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缺點和不足,除了接納自己優點外,也要承認自己的缺點。
其次,幫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通過人際交往,學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增進溝通與理解,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應注意兩點:一是對他人期望不要過高。若對他人期望過高,一旦對方表現了自己預想不到的行為時,便會倍感失望,使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二是避免與他人盲目競爭。若一味爭強好勝,以自己的弱勢與他人優勢競爭,難免遭遇失敗。受挫必然對心理產生巨大壓力,長此以往,極易導致自卑心理的產生。
再次,幫助青少年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緒。要維護心理健康,就應學會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緒。注意勞逸結合,積極參加鍛煉身體;培養廣泛的愛好;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當遇到不快和煩惱、產生不良情緒時,可通過向好友、師長等傾訴,以減輕內心壓力,獲得他人的支持和理解。
第四,對青少年的性教育。青少年時期有一個最大特點是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第二性征的出現。性衝動的增加,使得一些學生感到困惑、情緒不佳或出現不良行為。因此,學習性衛生方麵的知識,有助於學生對自身變化加深了解,從而更好地適應這種變化。
最後,幫助青少年認識求助心理谘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學習關於心理健康的知識,學習進行自我調整的技能,對保持心理健康,促進自身成長和發展會起到積極作用。有時候,當麵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困惑或問題時,應當向專業的心理谘詢專家谘詢或老師求助。
那末,心理谘詢應該找誰?可以通過哪些方式進行谘詢?
根據不同的內容,可以找不同的對象,一般說有關學習問題以找老師和領導為宜,有關生活問題以找父母為宜,他們都是師長,不僅有豐富的經驗,而且有職責關心你、愛護你,嗬護是他們的職責。有關情感和交往問題可以找同學和朋友交流,有的也可請教老師和父母。確實感到困難或難以啟齒的疑惑,可以通過心理谘詢熱線進行谘詢。當然谘詢並非一定要講對象,有時報刊書籍,或者影視戲劇,都可能得到潛移默化的簡要解答,也可能有幾句話就解決你心中的疑團,別人的勸解也可能成為你的谘詢。
對青少年的谘詢,一般以采取個別谘詢較好,谘詢師可以通過電話、書信、交談等形式,以一對一的交談最佳(父母、朋友都宜回避),在取得要求谘詢者的信任的前提下,谘詢者以聆聽為主,然後采取疏導、勸慰、解釋、鼓勵、說服、保證等常用的谘詢手段。接受谘詢者要把谘詢師當作朋友、親人、知己來對待,谘詢師應對此保密,並不宜用嘲笑、諷刺和鄙視的口氣。總之,相互信賴是保證谘詢成功的基礎,當然除了信心外,有的並非一兩次就能完滿解決,有的解決了,還會出現新的困惑。
那麼衡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應有哪些標準呢?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認為主要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麵:
1、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包括三個方麵,第一,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適應不同氣候和各種環境。第二,人際關係的適應能力。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當與別人友好交往,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第三,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具有獨立的生活能力是其基本標誌。
2、智力正常。智力正常的人才能對客觀事物作出正常的反映,才能將他的智慧和能力反作用於客觀事物,獲得成就,得到滿足感,達到與環境的平衡。
3、自我評價適當,並接納自己。心理健康者能正確認識自己與客觀世界的關係,能正確地自我評價,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過分自卑,給自己定下的奮鬥目標切合實際。同時,他們還能勇敢地接納自己,即使了解到自己的缺點或身體缺陷,也能正視現實,既不回避,也不自卑。
4、情緒和情感比較穩定。這是一個人健康長壽、疾病防治、事業成功、維護身心功能完整和心理平衡的重要心理防衛功能。一般來說,短期的、有目的和有對象的表露內心情感,甚至激情狀態,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
5、性格健全、沒有缺陷。表現為對自己、對客觀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具有穩定性,且具有良好社會適應性。性格脆弱、起伏無常、極端的內向或外傾,與他人與社會環境長期格格不入等都是性格不健全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