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3 / 3)

一般,學生對喜愛的教師,必然產生出更多交往的願望和行動,從而可以從教師那裏獲得更多的教益。而且,學生對所愛的教師,總會伴隨著某種信賴感,這種信賴感賦予教師的教導以一種魅力,它足以排除各種疑義障礙,深入到學生的心靈,產生出積極的反應。這對青少年各方麵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但進入青少年時期,他們開始有了性的覺醒,逐漸表現出對異性的關心,所以學生對有才華、符合她們審美觀的異性教師產生一種愛崇拜、眷戀之情,這是很自然的,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但是,這一時期又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這時,性成熟所特有的巨大生理衝擊力,與因為年齡較小而相對薄弱的道德倫理觀念和道德意誌之間的矛盾,就顯得十分突出。因此,在和年輕的異性教師接觸交往中,有可能會有意無意地在師生純真的愛中摻雜了男女異性之愛,甚至在師生之間超越合理限度而形成放縱的愛,這樣就會破壞師生的正常關係。

主持人告訴楊揚,這並非要禁止與所喜愛的異性老師的交往,而是要注意掌握分寸,保持一種距離感。所以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注意男女有別,不失禮儀。防止恣情放肆,在男女之間不加區別地討論隻能在同性麵前才能討論的問題。所以要自尊、自立,培養自己的自製力,做情感的主人。其次,要注意不要與老師過於頻繁或密切的接觸而形成特殊“關係”,一旦這種關係出現,就會破壞正常的師生關係和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最後,要區分不同場合下,不同關係中師生所充當的不同角色,所應遵循的不同行為準則。如在年輕的異性老師的宿舍等場合,應當不單獨個別往來,要伴隨同學一起比較合適。

總之,與年輕的異性老師交往時應做到愛慕而不失禮,感激而不放縱,親近而不狎昵,以保持師生間正常關係。

“好學生”的健康心理從何而來

“你說什麼?李珍不能參加期末考試?她整夜睡不著?一直在服安定藥?……”接完電話的陳老師忽然想起前天在路上碰到她,她有些勉強和他打了聲招呼,眼裏好象透露出一些憂鬱和沮喪。

幾乎每個學期,李珍都能拿到一等獎學金。她還是一個組織能力很強的班幹部,隻要陳老師把班裏的任務布置給她,總會組織全班同學順利完成活動,是陳老師得力的助手。而且她還是學校的文娛骨幹,她表演的舞蹈在市裏演出還獲獎呢。象李珍這樣全麵發展的學生在陳老師的十幾年的教書生涯中也是不多見的,所以陳老師在心裏對她有一種特別的偏愛。平時班上有什麼榮譽都評給了她,她已經連任班長兩年了。平時,在全班同學麵前,陳老師總會表揚李珍學習成績好,組織能力強,參加什麼舞蹈比賽又獲獎了等等,要求全班同學要向她學習。入學初時,陳老師曾對班上的同學說以後每年選一次班長,但是他第一次在學生麵前出爾反爾,他的確舍不得換下李珍,偶爾會有些同學向陳老師提出民主選舉,重選班長,陳老師硬是沒有答應。有時,也會有同學向他彙報李珍違反了班級的紀律,陳老師心裏總是想:人無完人,犯點錯總是難免的,不要對學生太苛求了。所以陳老師也從不批評她,班級不少同學對此頗有怨言,但是陳老師一點也不在意,他堅信象李珍這樣優秀的學生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的。

陳老師一掛掉電話,就買了些水果到李珍家探望她。乘著李珍睡著,陳老師通過與李珍的母親交談,知道了李珍生病的原因。原來李珍在參加電腦課程的期末考時,由於太緊張忘了存盤,而電腦的考試答案是存在軟盤裏的,所以沒有存盤就意味著交白卷。從小學到中學一向對每場考試都胸有成竹的李珍從來沒有碰這樣的事,隻會急得在一旁直哭。後來電腦老師答應幾個沒有存盤的同學可以補考一次,但最高分隻能是60分,算是對他們粗心大意的教訓。李珍每場考試幾乎都在90分以上,她不能容忍自己考這麼低的分數。那天考完試回來,她就病倒了,而且整夜整夜地失眠,無論家人怎麼勸說、疏導都不管用。

打進鈴子心理谘詢熱線的陳老師疑惑地對主持人說:“這麼優秀的學生為什麼心理會這麼碎弱呢?”

北京某學校的一項心理健康調查引起了老師們的警惕。老師眼中小毛病不斷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基本都在正常範圍;一些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標卻超出了正常範疇。這些明顯的心理障礙包括:過充壓抑自己、缺乏自信、緊張焦慮……。所以,一些承受不了“打擊”的學生往往是所謂的好學生。許多象陳老師這樣的教育者更多的是注重智育,卻忽略了對培養“好學生”的“心育”,即培養良好的性情。他們在麵對這些“好學生”的個性缺陷時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味地寬容他們,認為隻要他們保持好的學習成績就行了,其它的都是無關僅要。他們的這種“愛”往往會妨礙教師客觀理智地認識他們的缺點,因而忽略了對他們的“心育”,誤以為對“好學生”的教育隻是“維持”教育,即隻要讓他們保持現狀或順其自然就一定能成才。在這種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學生隻感受過成功和榮譽,一碰到失敗與挫折就無力抵禦,心理防線很容易就崩潰了。

所以對於教師來說,首先要幫助“好學生”疏導壓抑的情緒。其實“好學生”情緒更容易壓抑。他們頭上頂著光環,在學習和生活中承受著經同齡人更大的壓力,卻往往缺乏渲泄的機會和環境。時間一長,心理上就容易出問題。其次,淡化這類學生的優越感,幫助他們去掉頭上自我陶醉的光環,更多的時候要讓他們通過與同學平等相處來感受別人身上的優良品質。在麵對分數和榮譽時學會淡然處之和互相謙讓,以培養豁達的、淡泊的心境。第三,要給“好學生”創造一些品嚐失敗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戰勝自我超越自我”,以使他們更容易坦然麵對人生路上的失敗、挫折和各種意想不到的打擊。當然對待“好學生”犯錯誤時不可遷就,應該嚴肅批評,讓他們習慣於犯錯就會挨批評。

現代教育是“全人教育”,一個健康的人,就要有和環境動態平衡的能力,要有能夠生存下來的能力。象李珍這樣學生,如果教育者和家長不加以正確的引導,令其終日處在“呼吸困難”之中,有一天他們碰到什麼挫折,就有可能因此而“窒息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