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臘瑪古猿的係統地位基本遭到否定,南方古猿的研究地位便顯得更加突出。南方古猿這一屬名最初是由解剖學家達特命名的,用來描述他在1924年於南非湯恩發現的一具形態和人類接近的古猿類頭骨化石。以後,南方古猿化石在東非的坦桑尼亞、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家上新世到更新世早期地層中廣有發現。
到20世紀80年代末,南方古猿已成為包括南方古猿阿法種、南方古猿非洲種、南方古猿粗壯種、南方古猿鮑氏種的大家族。
從形態上說,南方古猿是猿的特征與人的特征混合體。其身材與體重大致與現代的黑猩猩相近;頭骨較小,腦量僅為400~500毫升,但從顱內膜形態來看,其腦皮層結構比猿類複雜,與人腦皮層結構相似;顱底結構及枕骨大孔的位置顯示,其頭部大體能平衡地保持在脊柱上方,表明其身體已能直立;顏麵骨發達且外突,保留著猿的特點;臼齒發達,但犬齒並不高出齒列。
相比之下,南方古猿粗壯種、南方古猿鮑氏種有更大的平均體型,因而被稱為粗壯型南方古猿,而把纖細型一詞給了南方古猿阿法種和南方古猿非洲種。一般說來,纖細型出現的時代較早,大多早於距今200萬年,粗壯型大多晚於距今200萬年。其中阿法種年代最早,大約出現在距今400萬至300萬年前。最具代表性的發現,是1974年出土於埃塞俄比亞阿法地區的被稱為“露西”(Lucy)的一具較完整的骨骼化石。
南方古猿阿法種的膝部骨骼結構已顯示出適應直立的特征,但臂與肩胛的結構似黑猩猩,適應於攀緣,可見其還未能完全離開森林環境。有學者認為,南方古猿非洲種、南方古猿粗壯種、南方古猿鮑氏種等都來自南方古猿阿法種,但粗壯南猿及鮑氏南猿是人科譜係中的盲枝(已絕滅的線係)。纖細型大約在距今200多萬年前進化成為人屬的能人,粗壯型繼續生存到距今大約100萬年前時絕滅了。
20世紀末,南方古猿的發現與研究又有新的進展。如1994年在肯尼亞北部特卡納湖附近發現了南方古猿湖畔種,年代距今420萬至390萬年。1995年在乍得發現了南方古猿阿貝爾種,年代約距今350萬年前。它們的生存年代接近或超過了南方古猿阿法種。由此,南方古猿的家族更加龐大,目前見於報道的至少已達8個種,時間跨度從420萬年至140萬年。
與此同時,早於南方古猿的人科化石也開始露麵。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埃塞俄比亞發現了大地古猿始祖種,其生存年代距今440萬年前。這一發現使人類曆史記錄再次得到了延長,但這一記錄很快又被新的發現所打破。2000年在肯尼亞發現了原初人圖根種(也稱千禧古猿圖根種),年代約為距今600萬年前。2001在乍得又發現距今700萬年前的人科化石,被命名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即薩赫勒人乍得種。
隨著薩赫勒人乍得種、原初人圖根種、大地古猿始祖種和各種南方古猿化石的陸續發現,早期的人科成員顯得異常複雜,至今為止,無法完全確定人類是由早期人科成員的哪一個屬種進化而來。盡管如此,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到了距今約250萬年前,早期人科成員中有一支開始用石頭碰撞以製造邊緣鋒利的工具,從而變成了人類——能夠製造工具的人屬成員。
就現有的材料看,最早的人屬成員也發現於非洲。1959年,英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路易·李基和瑪麗·李基夫婦在坦桑尼亞的奧杜韋峽穀發現了距今175萬年前的石器。1960年,在同一峽穀大約19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形態與現代人更接近的頭骨化石。1964年將該化石定名為人屬能人種(H omo habilis,意為手巧的人)。1972年,在肯尼亞發現了著名的KNM-ER1470號頭骨(亦稱1470號人),其生存年代為距今200萬年前。之後,類似能人的化石標本在埃塞俄比亞、南非等國均有發現。隨著化石標本發現的增多,20世紀80年代後,古人類學界把以前屬於能人種的化石劃出一個新種,命名為人屬魯道夫人種。認為這兩個種生活在同一時期,都處在最原始的早期人屬水平。1996年在埃塞俄比亞哈達荒原上發現的距今230萬年前的人屬上頜骨化石與石製器,使人們對300萬至200萬年前人類演化狀況有了更多的了解。
由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大致形成了這樣的共識:一是非洲可能是人類最初的起源地;二是早期人類的進化可能不是單線的、呈階梯狀的,而是多線的、呈樹叢狀的進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