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禮儀用玉。漢代用於禮儀的玉器,從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考察,和先秦時期有所不同。《周禮·春官·大宗伯》所載用於“禮天地四方”的璧、琮、圭、璋、琥、璜的“六器”,都屬禮儀用玉。但到漢代隻有璧和圭仍然作為禮儀上使用的玉器。
玉璧在漢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則從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漢代玉璧的花紋,除了傳統的蒲紋和穀紋外,還流行著在蒲紋或穀紋的外麵加飾一周獸紋或鳥紋。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璧,直徑達33.4厘米,在穀紋的內外各有一周線刻獸紋帶。此外,還有一些玉璧,在周緣之外另加一組或幾組透雕動物紋,如滿城漢墓出土的一件穀紋璧,外緣有透雕雙龍卷雲紋附飾,紋樣優美生動,是漢代玉璧中的珍品。東漢時期的這類玉璧,有的在透雕動物紋附飾中還出現“長樂”、“宜子孫”等透雕字樣。這種外緣附加透雕紋飾的玉璧,除作為禮儀用玉外,還能起著裝飾的作用,其中鏤刻吉祥語的小型玉璧,還可能用作佩玉。這說明漢代玉璧,在造型、紋飾和功用等方麵較先秦時期有了較大的變化。“六器”中的琥和璜,漢代雖然還存在,但已是作為裝飾用的佩玉了。璋和琮,在漢代可能已不再製造和使用。漢墓中偶然出土的玉琮,已是利用舊玉改製成具有其他用途的玉器了,如滿城漢墓出土的一件玉琮,已被改作九竅塞之一的生殖器罩盒。江蘇省漣水漢墓出土的玉琮,上有鎏金的銀蓋,下有由四隻展翅銀鷹托著的鎏金銀底座,也已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了。
(6)喪葬用玉。漢代人認為玉石能使屍骨不朽,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竅塞、玉琀和握玉。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完整的玉衣由頭罩、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個部分組成,每部分都由許多小玉片編成。根據等級的不同,用於編綴玉片的分別為金縷、銀縷或銅縷,個別還有用鎏金銅縷或絲縷編聯的。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是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的保存完整的漢代玉衣。金縷玉衣體積大,結構複雜,經過精心設計製成,是漢代治玉工藝高度發展的產物。九竅玉塞是作為填塞或遮蓋耳、目、口、鼻、肛門和生殖器等九竅用的,這些玉製品皆為素麵。
玉琀一般作蟬形,置於死者口中。至於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漢中期以前多作璜形,係用玉璧改製而成,到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流行為玉豬。死者手握玉豬的習俗,在東漢和魏晉南北朝都很流行。玉蟬和玉豬的造型簡潔,前後變化不大,刻紋也都比較簡單。此外,葬以玉衣的死者,其胸背往往鋪墊許多玉璧。這些玉璧也應屬於喪葬用玉。滿城漢墓所出的漆棺,棺的外壁鑲嵌26塊玉璧,內壁鑲滿玉版。這種內外鑲玉的漆棺雖然很少發現,但也足以說明玉在漢代喪葬習俗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三、隋唐五代和宋遼金時期玉器
隋、唐、五代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時期。隋唐與秦漢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經春秋戰國玉器大發展之後統一的,後者則是經魏晉南北朝玉器大衰落之後統一的。從衰敗中複蘇的隋唐五代時期玉器,品種式樣幾乎是全新的,即使名稱仍如前期,但形式已有較大變化,作用也較單純,多數與實用和佩戴有關。
隋代時間短暫,玉器遺存甚少。所能見者有玉鏟形佩、玉雙股釵、玉嵌金口盞、玉兔等,大多為新出現的器形。無論是已有或新出現的玉器種類,其用料和局部結構形式等方麵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如玉兔,係和田羊脂白玉圓雕而成,通體光素無紋,兩側腰有一橫穿圓孔,以供佩係用。這與以前所見的玉兔有明顯的差別。雙股玉釵,也一改以往以單股為釵之形式,對其後唐宋的玉釵式樣製作和使用具有重要影響。所見玉盞,圈足矮圓形,在口沿嵌有金箍一圈,金與玉互為襯托,顯得富麗、典雅,是迄今所見金玉合作的最早實用器皿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玉器雖品種和數量不多,但均用優質青白和田玉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