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先秦鑄幣與中國古代貨幣(6)(2 / 3)

同治通寶麵文仿宋、楷書都有,各地所鑄之錢參差不齊,輕重不一。光緒錢幣有光緒元寶、元緒重寶。光緒通寶錢重1錢,後逐步減至8分,最後減至6分,該錢書法為楷書。光緒十五年(1889),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用從英國購買的機器製造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批機製幣。此後機製幣相繼在各省推廣,遂步取代了方孔圓錢。

宣統時,全國各省幾乎都已停鑄製錢,僅寶泉局鑄過一種重1錢的宣統通寶小平錢,數量不多。新疆地區有宣統通寶紅錢。宣統通寶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後一個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鑄行的最後一種方孔圓錢。

方孔圓錢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鑄行半兩錢到宣統通寶結束,經曆了2000多年的歲月,是中國乃至世界鑄幣史上的一個奇跡。

第三節 中國古代金銀貨幣與紙幣

如果說中國銅錢是世界鑄幣史上的奇跡,那麼中國古代金銀貨幣和紙幣在世界貨幣史上的地位同樣不能低估。

一、中國古代的金銀貨幣

黃金白銀,體積小價值大,色澤美麗,不鏽不爛,分割也不太困難,是適宜作貨幣的理想金屬。金銀用作貨幣,據《管子》、《史記》等古籍記載,可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虞夏”、“夏後”時期。如《史記·平準書》中就說:“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金)或白(銀)或赤(銅)”,“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但這些說法是否正確,還有待於考古資料的實證。不過在殷商時期黃金可能已發揮貨幣作用了,因為在安陽等地曾出土過金貝和包金銅貝。

1.黃金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黃金已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貨幣之一了,與早期的銅鑄幣並行使用。當時大宗交易支付,國與國交往都使用黃金,貴族、商人買賣珍貴的奢侈品,多以黃金論價,如千裏馬、象床、寶劍、玉卮、狐白裘等,都計值在千金以上。僅《戰國策》中記述金百斤、百鎰以上的事例就有數十處,甚至有秦用“三千金”買韓國美女送楚王的記述。當時形容家產豐厚,多用“千金之家”、“萬金之家”、“家累千金”等。貴族們朝貢、饋贈、賞賜、賄賂也都使用黃金,如“尉繚說秦王,賂諸侯豪臣,不過三十萬金,而諸侯可盡”。當時各諸侯國的銅鑄幣——布、刀、圜錢等都有一定的流通範圍,受地域的限製,而黃金則可通行於各國,不受國界限製。

黃金作為貨幣,是一種以重量為單位的稱量貨幣。當時的計算單位有兩種:一是斤,合16兩;一是鎰,合20兩。實際上這兩種單位經常是混用的。楚國的黃金單位叫做“爰”所以楚國的黃金貨幣,叫做“郢爰”、“陳爰”、“爰金”、“盧金”等。楚國是多產黃金的國家,所以後世出土楚國黃金貨幣爰金也最多。根據對實物的化驗分析,郢爰一般含金量為97%~98%,盧金為94%~95%。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規定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西漢承襲秦製,黃金仍為法定貨幣,單位改為斤。秦漢時期,是中國貨幣史上使用黃金貨幣最盛的時代。當時的貨幣流通,小宗買賣都使用銅錢,凡價值大和支付額多的交易都以黃金計算。

當時黃金的使用範圍主要的有:賞賜、庫藏、朝貢、助祭、算賦、買賣官爵和民間窖藏等。賞賜可能是黃金最大的用途。僅就《漢書》記載,皇帝各次賜金加起來的總量達90萬斤,合今天270多噸。例如,陳平曾以4萬斤黃金間於楚,文帝賜周勃5000斤,宣帝賜霍光7000斤。皇帝娶皇後的聘禮,慣例為2萬斤。酎金是漢代諸侯為祭宗廟向皇帝貢獻的助祭費。按規定,以諸侯封地人口計算,每千人貢金4兩,累加起來就是很大的數量。如果交納酎金重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則犯大不敬罪,王則削縣,侯免國。漢武帝時,因酎金問題獲罪奪爵的有106宗之多。黃金代表財富,西漢皇帝運用酎金及贖罪、罰款、抄家、賣官等手段,搜羅了大量黃金,集中於皇家。漢武帝時,皇室貯藏的黃金有50萬斤,約占全國黃金的一半。王莽時期,實行黃金國有,他製訂了“寶貨”製,使用強逼民眾交售黃金和金製器物,藏於宮中,每萬斤為1櫃,在他滅亡時還存有60餘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