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秦始皇陵與中國古代墓葬(5)(2 / 3)

北朝後期的墓葬:自北魏遷洛到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墓葬形製在恢複中原舊製基礎上又受到南朝影響。這時的墓葬多為方形單室磚墓,前有甬道和墓道,有前、後兩室的隻是少數特殊的例子。單室墓大多是青磚砌築,少數是土洞墓,僅臨淄崔氏墓為石砌單室墓。單室墓皆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3個部分組成。墓室平麵以方形居多,四壁稍稍向外弧出,一般為穹窿頂,少數作四角攢尖頂。

磚砌棺床置墓室西壁或北壁下。棺床前陳列陶俑及其他隨葬品。勳戚大臣的方形單室墓,往往加長墓道,擴大墓室,在甬道內加砌磚牆,設石門,並在甬道上方磚砌門牆或作仿木構的門臉。山西壽陽庫狄回洛墓和山西太原婁叡墓內均增設帷帳,這可能與他們官階最高有關。世家大族墓,墓內大都彩繪壁畫,隨葬成群的陶俑、動物模型和精美的瓷器。特別是北齊墓中較多地出現白瓷器,更是值得注意的新變化。另外,還常出土與中西文化交流有關的遺物,如波斯薩珊朝的銀幣、拜占庭帝國的金幣,以及一些玻璃器皿和貴重金屬製造的裝飾品等。河北讚皇的東魏李希宗墓是具有前、後兩室的大墓,這種前、後室墓在北朝後期是很少見的。婁叡墓壁畫達240多平方米,畫麵主要是表現墓主生前生活的顯赫場麵和死後靈魂飛升的虛幻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北朝壁畫出現了受南朝風格影響的畫麵。例如濟南東八裏窪等地發掘的墓葬,墓中都繪有屏風。屏風內繪“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的圖像。這種現象的出現,反映了南北朝時期並不因政治上的對峙而影響南北文化的交流。

2.吳晉南朝墓葬

吳晉南朝墓葬是指分布在長江中下遊、閩廣和川滇等地區的吳蜀、兩晉、宋、齊、梁、陳時期的墓葬。這一時期墓葬的發現地點較為普遍,但因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文化傳統差異大,所以地方特點比中原地區突出,依據墓葬形製和隨葬器物的不同,可分長江中下遊、閩廣和川滇三個區域。其中長江中下遊一直是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墓葬資料多,係統清楚,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長江中下遊墓葬:這一地區的墓葬可分為四期,第一期為東漢末至吳初(即3世紀初至3世紀中);第二期為吳中期至東晉初(即3世紀中至4世紀初);第三期為東晉至劉宋(即4世紀初至5世紀中);第四期為齊、梁、陳3朝(即5世紀中至6世紀)。

第一期:大型墓中,後室分左右兩室、前室附有耳室的券頂磚墓較多。已發現的等級最高的孫吳墓是吳左大司馬右軍師朱然墓。朱然墓發現於安徽馬鞍山,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後室所組成。前室平麵近方形,四隅券進式穹窿頂;後室平麵長方形,雙層拱形券頂。墓葬早年被盜,殘存遺物140多件,包括漆器、木器、青瓷器、陶器、銅器和大量的銅錢。漆器數量最多,有10多個品種共60多件,器形多數是漢代常見的耳杯、盤、案、盒、壺、樽、奩等。中型墓前設甬道的長方形券頂磚墓較多,隨葬品多陶器,也有少量青瓷器、漆器、銅器、鐵兵器等,還多隨葬地券和五銖銅錢。小型墓有長方形磚室和土坑兩種,隨葬品隻有陶器和少量五銖錢。這一期墓葬與當地東漢晚期墓葬差別不大,表明孫吳初期東漢舊製還沒有較大的改變。

第二期:墓葬的地方特征顯著。大型墓多前附甬道的前後室磚墓。中型墓多前附甬道的長方形單室磚墓。大、中型墓室頂出現四隅券進式的穹窿頂,有的墓室兩壁向外砌出弧線,墓壁有的設有燈台或砌出燈龕,墓室出現了排水溝、磚棺床和磚榻。隨葬器物中青瓷器的數量、種類增多,釉色複雜化。出現褐色斑飾、褐色彩繪,甚至還出現褐色釉。新出現的器形有一盤二耳杯的組合、扁壺、多子槅、三熊足硯、動物形插器、唾盂和較多的模型明器;流行堆塑闕樓人物的穀倉罐、球形熏和附有獸足的蠶形虎子。較晚又出現了雞首壺和球形虎子,還出現了陶牛車、陶馬和陶俑。此外,棺內多葬金銀飾品,有的出土玉佩珠飾,表明墓主人原是衣朝服入殮的。

大、中型墓最具典型性的是江蘇宜興西晉周氏墓群。小型墓較前階段變化不大,出現了甬道偏置一側的作法,隨葬品中也有了少量瓷器,如罐、碗之類。湖南長沙發現的西晉晚期的中型墓多隨葬陶俑,有侍俑、屬吏俑,更多的是武裝儀仗俑,這大約是當時地方豪強勢力強大的一種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