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因為寺院大多居於山林之處,故又稱山門殿。現已成為專門名詞,即使在平原也稱山門。因有空門(中)、無相門(東)、無作門(西),象征三解脫,所以又稱三門。通常供奉金剛力士,也有與天王殿合二為一,供奉四大天王的,視廟的規模大小而定。
鍾樓:位於天王殿左(東)前側,懸有洪鍾。有的寺院鍾下供奉地藏菩薩,道明為其左脅侍,聞公為其右脅侍。
鼓樓:位於天王殿右(西)前側,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藍神關羽,關平為其左脅侍,周倉為其右脅侍。在唐朝以前多是鍾樓而無鼓樓,以後才鍾、鼓樓並立的。
天王殿:位於鍾、鼓樓之後,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供奉大肚彌勒,兩側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後供韋馱。
大雄殿:為佛寺正殿,又稱“大殿”。位於天王殿之後,是佛寺的主殿。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況。以三佛同殿居多。供一佛常見的為“釋家三尊”或釋迦及其兩大弟子迦葉、阿難,也有供奉“西方三聖”或“華嚴三聖”。三佛同殿,常見的有“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彌勒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和七佛(釋迦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釋迦牟尼)的較少,多為曆史久遠的寺院。釋迦牟尼像背麵一般為海島觀音壁塑圖。大殿東西兩側,常供奉十六羅漢或十八羅漢。
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兩側常有東西配殿,其供奉對象隨教派不同而有變化,有設“三聖殿”(供奉西方三聖)的,有設“祖師殿”的(多為禪宗),有設“伽藍殿”的。
法堂:一般在大殿之後。是演說佛經、佛法和皈戒集會的場所。一般隻有較大的佛寺才有法堂。如無法堂的佛寺則在大雄寶殿內進行這些活動。法堂內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設法座、講台、鍾鼓。
羅漢堂:自唐代開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羅漢堂。全國現存具有成組五百羅漢像的寺院在30座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雲寺羅漢堂,蘇州西園羅漢堂,蘇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羅漢,為雕塑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閣(為懸塑五百羅漢),成都寶光寺羅漢堂,武漢歸元寺羅漢堂,昆明筇竹寺天台來閣(為清民間雕塑藝術佳作),北京雍和宮法輪殿(係用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鑄造),四川烏龍寺五百羅漢堂。
方丈室: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說法與接客之處,有的叫華林丈室(淨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禪宗寺院)。
藏經樓:也稱作藏經閣,是儲存佛教經書的建築,往往是高層樓閣,在建築布局上作為寺院之最後部分,起到壓軸收結的作用。
此外,有些大佛寺還有寶塔、戒堂、僧舍、茶堂和寺院園林等建築。
中國佛寺除了是宗教活動的場所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文化和旅遊建築的性質,它們豐富了城市的建築藝術麵貌,也裝點了整個中國的美麗河山。
二、佛教美術
中國佛教美術是指源於古印度而在中國發揚光大的佛教繪畫、雕塑等的總稱。
1.佛教美術題材
由於佛教的人物、故事大都是虛構出來的,有的人和事雖係印度曆史上所實有,但也不同程度地被誇張和神化了;同一人物和故事,在各種佛經上的記述互不相同;不同的教派對於同一名稱的崇拜偶像,往往有不同構思;更由於不同國家、民族、地區、時代的社會生活、思想情感、政治及其他宗教、審美風尚的影響,形象上發生的變化尤為顯著;還因藝術流派、作者風格的差異,導致佛教題材的複雜性。從中國的佛教美術看,其題材可分為13類:
佛像:佛是佛教徒對其教主釋迦牟尼的尊稱。因為佛教認為時間是無始無終的,空間是無邊無際的,所以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都有一佛主持教化,於是便有無數的佛。如釋迦牟尼佛、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二佛、三身佛、五方佛。佛像的手印,是區別佛的各種情態、分辨各種不同名號的佛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