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梁思成從建築的結構取法與發展的角度,歸納出以木料為主要構材、以梁柱式為主要構架、以鬥栱為結構之關鍵以及特異的外部輪廓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特征。
對此,陳明達在談及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時,作了進一步的闡釋與發展,認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從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保持構架製原則、創造鬥栱結構形式、實行單體建築標準化、重視建築組群平麵布局、靈活安排空間布局、運用色彩裝飾手段等方麵來分析。中國古代建築在結構方麵盡木材應用之能事,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同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築物上部荷載均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牆壁隻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所以門窗等的配置,不受牆壁承重能力的限製,有“牆倒屋不塌”之妙。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鬥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鬥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和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幹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三部分組成。各種單體建築的各部分乃至用料、構件尺寸、彩畫都是標準化、定型化的,在應用上,要遵照禮製的規定。中國古代建築組群的布局原則是內向含蓄的,多層次的,力求均衡對稱。建築組群的一般平麵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大規模建築組群平麵布局更加注重中軸線的建立,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中國建築的室內間隔可以用隔扇、門罩等各種便於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使室內空間既能夠滿足屋主自己的生活習慣,又能夠在特殊情況下迅速改變空間劃分。木結構建築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麵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彩畫。陸續出現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中國建築燦爛多彩,晶瑩輝煌。
劉敦楨在其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則從更廣泛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征,認為在建築結構、組群布局、藝術形象、園林、城市、工官製度等方麵,中國古代建築都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在結構方麵: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結構方式,創造了與這種結構相適應的各種平麵和外觀,從原始社會末期起,一脈相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鬥、井幹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其中以抬梁式使用範圍較廣。木構架之外,中國建築在磚、石結構方麵也有不少成就。在組群布局方麵:以木構架為主的中國建築體係,在平麵布局方麵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中國古代建築的庭院與組群布局,大多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在藝術形象方麵: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處理,經過長期的努力和經驗的積累,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形成了不少特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一是單座建築從整個形體到各部分構件,利用木構架的組合和各構件的形狀及材料本身的質感等進行藝術加工,達到建築功能、結構和藝術的統一。二是組群建築的藝術處理,隨著組群的性質與規模大小,產生各種不同方式。